去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將扮演關鍵角色。促進農業向綠色發展轉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從田間到“舌尖”的安全,以綠色、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農業的綠色發展早已成為共識
我國農業已到了一個非常時期,供給側出現了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糧食過剩,二是優質的農產品數量嚴重短缺。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真正有效的農產品供給?牛鼻子就是通過綠色化的生產,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如此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要從單純追求數量增產的溫飽型生產方式,過渡到對品質、安全、健康與生態環保等要求比較多的小康型農業生產方式,以滿足我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要。這不僅僅需要在農業結構上進行調整,還需要進行生產方式的轉換,更需要從源頭到流通對整個產業鏈進行重塑。
“綠色”在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農村工作會議中,綠色的重要性又被多次強調。比如:會議指出,在我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將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我國農業要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農業的內涵要從數量供給發展到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供給,農產品供給端開始追求差異化、品質化和綠色原生態化供給等。
三十多年來的農村工業化,使我國農業源頭污染問題開始顯現。農業生產的源頭污染這幾年被持續關注,因為土壤、水等環境質量直接決定著食品生產的質量。農業環境污染的代價是慘重的,不僅對現有的生態環境體系造成破壞,同時還將長期影響民眾的身體健康,因為化肥農藥殘留物進入地下水,會影響生活水源。如何在保證“吃飽”的基礎上,讓百姓能夠“吃好”,是目前我國農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只有生產出綠色安全的食品,才能讓消費者與農民實現共贏。
我國正在從溫飽向小康社會轉變,而相對應的是,農業生產方式也必須進行重大轉變,從過去追求數量安全到追求質量安全,從傳統的低效資源利用到高效的綠色發展。中國目前已有一半多人口在城市生活,大部分居民早就不滿足于吃飽,他們希望能夠吃好,吃得綠色安全健康。相比前幾年,目前我國食品安全主要問題集中在源頭。如果源頭污染治理不了,以后的環節再安全也于事無補。
讓綠色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源動力的六大措施
如何讓綠色真正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源動力?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了六大措施:
其一是要進行體制與機制創新。綠色生產要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傳統的食物生產與綠色生產需要的體制與機制是不一樣的,國家應該通過補貼等宏觀政策手段,加強對綠色生產的激勵與引導。與工業等點源污染不同,農業的污染大多呈現面源,也就是分布十分廣闊。農業面臨源頭污染主要的種類包括由于工業及礦業等帶來的重金屬污染,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等帶來的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工廠化養殖等帶來的畜禽糞便污染,塑料薄膜等殘留帶來的白色污染。以化肥農藥為例,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這幾年廣受關注。我國目前的化肥施用量是美國與印度之和,糧食增產的速度遠趕不上化肥增長的速度,多施用的化肥既是一種浪費,也帶來土壤的污染板結,以及地下水的污染和食品的不安全。如何實施農業部提出化肥農藥零增長的目標面臨巨大的挑戰。現在農民已習慣于種“懶”田,因為種糧不賺錢,而化肥農藥又相對便宜,施用還有國家補貼,也間接地刺激農民多用。如果要真正地減少化肥補貼,必須進行體制與機制創新,比如:強制實行配方施肥技術,讓農民根據土壤的需求施用;強制實施秸稈還田,目前的秸稈都燒掉太可惜;取消農資直補,改對有機肥等提升土壤肥力的技術進行補貼;提倡人畜糞便還田并給予補貼等。
其二是重塑綠色生產體系。綠色生產要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通過產業體系與生產體制的調整,把那些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產業與投入淘汰下來,讓綠色健康的體系發展壯大起來。通過產業鏈的重新整合,對育種、生產、流通與銷售進行重塑,生產出不但品質高與健康安全,而且還環保可持續的農產品。
其三是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多年以來我國的農業比較粗放,應該通過綠色的生產方式,通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等政策,讓綠色生產成為主旋律。改變目前的供給狀態,就要采取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其四是通過產業融合縮短從田頭到餐桌的距離。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全產業鏈的綠色生產方式使生產與銷售對接,解決目前我國由于農業產業鏈過長,產品質量不安全的問題。通過打造全產業鏈,塑造品牌,使產品質量快速提升起來。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產業融合程度很低,且利益連接機制不健全。由于普通小農戶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無法單獨與市場達成公平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在同進貨商談判時無法爭取到市場均衡價格,常常被壓低價格,在初次分配中獲得的收入減少,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中處于弱勢地位,而且還得承擔自然風險。如何以產業融合引導農民進行綠色生產來提升農民收入對農業供給側的改革成功很關鍵。相比起前幾年,我國目前食品安全主要問題集中在源頭。如果源頭污染治理不了,以后的環節再安全也無能為力。現在部分小農戶為了讓養殖的豬雞多長肉少死亡,濫用抗生素現象嚴重,而蔬菜水果生產為了解決病蟲害,濫用農藥也非常嚴重。未來如果實行“農消直接對接”,既可以讓菜農多賣點錢,也讓消費者可以追溯產品,買個放心。歐洲和日本都在推社區支持農業,日本的農產品配送業也發展很快,價格比一般的農產品要貴,但消費者很認同,這個模式發展很快,消費者在跟著往前走,政府應該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其五,科技創新是關鍵。通過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污染的東西往往是資源的低效率利用,通過科技創新就可以變廢為寶,打造綠色發展的源動力。應該加強對廢舊農膜的收購力度,對農民購買可降解農膜實施補貼;大力推廣節水工程,改變目前粗放的農業用水方式,采取政策扶持水產品和節水技術。
其六是通過布局來調整。就是要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也表示,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今年要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全面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切實抓好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機制。重點是抓好現有補貼政策的整合完善,對一些不符合綠色生態導向的政策,要及時調整政策方向,完善政策內容。同時,繼續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再確定200個縣市開展試點。
在打造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要重點打造和培養一大批綠色農業的研究者、生產者、企業家,搶占科技制高點,使綠色真正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真正可持續的動能。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