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導致有些人對國內傳統食品不信任,他們逐漸把眼光投向進口食品。“進口食品”一詞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不但是品質生活的象征,更是食品安全的保證。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洋食品”也暗藏貓膩。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日本核輻射食品流入國內。深圳市食藥監管稽查部門發現,國內涉嫌銷售日本核污染食品的網上商家初步統計已達13000多家。
無獨有偶。近日,天津監督銷毀了61200瓶進口自印度尼西亞的檸檬汁飲料、約42千克進口豆奶、近44000千克進口自愛爾蘭的不合格牛奶,并退運了360千克進口自韓國的固體飲料。
3月10日,杭州開展進口食品安全專項檢查,102包肉干牛肉丸因貨證不符被下架。
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十二五”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稱,“十二五”期間,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5年來共檢出不合格食品6.8萬噸、價值1.5億美元,來自109個國家和地區。幾乎所有種類的進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情況。
造成問題“進口食品”的原因眾多。相比本土食品,跨境食品供應鏈更長更復雜,食品原料生產、成品加工、運輸儲存等各環節已超越了國界。而在國內銷售的“洋食品”,也存在不法商家故意將“到期日”標示為“生產日期”、 未經檢驗檢疫而私自進口到境內、未辦理生產許可卻擅自加工食品等安全隱患。這些問題給跨境食品質量安全保障帶來嚴峻的挑戰,消費者購買時也需要擦亮眼睛,謹慎挑選。
首先,消費者要選擇正規的購買渠道。目前,可供消費者選擇的購買渠道日趨多樣化,從跨境電商的保稅進口、直購進口,到“海淘”、海外代購、出國回來隨身攜帶等,但具備條件的消費者應盡量從自貿區直營店、大型購物超市等正規渠道購買。
其次,為了保證購買的是合格的進口食品,在購買時可以向銷售者索要檢驗檢疫證明,正規渠道進口合格的進口食品上架銷售時不僅要有中文標簽,更重要的是經檢驗檢疫后,檢驗檢疫機構會出具檢驗檢疫證明,消費者可向經銷商索要其復印件,以核對購買的進口食品信息。進口食品的檢驗檢疫證明文件就像人的“戶口”一樣注有重要的基本信息。
此外,尤為重要的是,消費者在選擇進口食品時不宜盲目信任,潛意識就將進口食品和標準嚴、質量高劃等號,必須擦亮眼睛理性對待,仔細甄別,注意核對生產日期與保質期,遇到內容不符或質量問題多咨詢,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身健康和合法權益。
(稿件來源:《中國醫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