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關于草莓,你知道多少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崔建玲 字號:【

  編者按:時下正是草莓上市旺季,每年一到這時,有關草莓的各種謠言便紛至沓來。其中包括“老謠新傳”,如草莓空心、畸形等問題,也有關于草莓生產中遇到的新問題。日前,記者采訪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主任王強。希望通過此報道能夠提升我國消費者對草莓的認識,解答消費者一直以來對草莓的困惑和疑慮。

  使用過植物激素的農產品仍然是安全的

  問:許多消費者將個體特別大、空心、畸形的瓜果稱之為“奇瓜異果”,認為是植物激素催生的,并質疑其安全性,如個頭大的葡萄和楊梅、空心的草莓、畸形的草莓等。那么,這些“奇瓜異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答:瓜果果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品種的遺傳屬性和品種間的差異,部分品種施用植物激素會產生大個作用,但效果有限。如“乒乓葡萄”實際上是藤稔葡萄新品種,單顆大于乒乓球是其正常表型;“超大楊梅”實際上是東魁楊梅品種,最大果重可達50克,比荸薺種楊梅(平均重9.5克)大3-5倍。膨大劑對果蔬的確具有增大增重作用,但這種作用是有限的。經在黃瓜、番茄、葡萄、楊梅等作物上試驗,植物激素在瓜果上使用后平均增加單瓜果重在30%以下,不可能達到奇大的效果。因此,盡管大果型的水果有可能使用植物激素,但最主要的還是品種育種和改良所致。

  草莓空心還是實心其實是品種特性,和酸不酸、甜不甜、軟不軟、圓不圓等特性是一樣的。除了品種原因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可能會導致空心果出現,比如生長周期不穩定、氣候冷暖交替、氮肥偏重,都會促進空心的形成。不同品種草莓的空心比例及空心程度差異顯著,一些草莓品種如甜查理、達善卡、杜克拉等本身具有果實中間空心的特點。2016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項目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模擬驗證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實心品種還是空心品種,氯吡脲(一種植物生長激素)的施用對它們的空心率、空心面積比率并沒有顯著影響。

  導致草莓果實畸形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花期授粉不勻原因引起,也有光照不充分、不均勻引起,還有可能是氣溫、營養等不均衡、不穩定引起,極個別屬于植物激素使用不當形成。瓜果在花芽分化時遇到低溫時,容易產生畸形花,進而發育成畸形瓜果。有的瓜果品種在特定的生產、氣候條件下,如水分不均衡供給、晴雨交替、高低溫交替等可增加畸形瓜果比例是自然現象。2016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的模擬試驗結果表明:使用氯吡脲后,草莓果實的平均重量和畸形率并沒有顯著提高??梢哉f,氯吡脲并不是導致草莓畸形的原因。

  問:從以上回答中可以看出,在草莓等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不排除使用植物生長激素,那么使用過植物生長激素的農產品是否安全?

  答: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用的,但有時該用的時候還是必須要用的,而且使用過植物激素的農產品對消費者來說仍然是非常安全的。

  一是因為與其他農藥相比,植物激素雖然納入農藥范疇管理,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治病防蟲除草的農藥,其產品屬于低微毒性,有些甚至因為幾乎無毒而被列入不需要制定殘留限量的豁免物質。如催熟用的乙烯利毒性甚至低于日常食用的食鹽。二是由于植物激素用量微小,如過量使用反而起反作用,造成落果、甚至起到除草劑的作用,使草莓產量降低,因此農民也不可能大量使用,因此植物激素的殘留很低。根據2015-2016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項目(“果蔬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調查與產品安全性評估”)對45種果蔬產品2061批次樣品的驗證結果,21種植物激素的平均殘留值僅為0.001-0.059 mg/kg。三是植物激素的膳食暴露風險很低,從風險評估結果來看,21種植物激素的膳食暴露量基本都在安全參考劑量的1%以下,也就是說,只有超過實際檢出殘留量的100倍以上,才有可能對消費者存在危害風險。

  問:消費者如何正確看待植物生長激素?

  答:激素是調控生物體生長發育的微量化學物質,所有的生物都離不開激素,植物沒有激素就不能發芽,動物缺乏激素也無法長大。但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是兩類不同的物質,植物激素只對植物產生調控作用,動物激素則調控動物的生長發育。

  植物激素的來源有內源和外源兩個渠道。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產生各種激素,這些內源激素是植物體自身合成的,如赤霉素、脫落酸、乙烯、吲哚乙酸等。由于氣候等原因,有時植物自身合成的內源激素不足,為確保植物正常的生長發育,我們需要人為加入一些與植物內源激素相同或相類似的微量物質,以彌補內源激素的不足,我們稱之為植物外源激素或植物生長調節劑,這些植物激素由人工合成或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也可從生物體中直接提取。

  在農產品生長過程中,植物生長調節劑有時是必要的,例如西瓜在坐果時,不使用激素是坐不住果的。如果不用植物激素,冬季想吃西紅柿和西瓜等新鮮蔬菜和瓜果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每天在吃蔬菜、水果的同時,各種不同的植物激素也已吃下去了。即使在蔬菜、水果生產中不用外源激素,我們每天也在吃植物內源激素。

  問:一些消費者對草莓蒂部發白產生疑慮,那么,草莓蒂部發白的原因是什么?

  答:草莓蒂部發白其實是因為草莓還沒有完全成熟,草莓是由果實頭部開始到根部逐步成熟變紅。由于從基地到市場,草莓需要一定距離運輸,所以農戶會在草莓未完全成熟時,大多以八九成成熟程度采摘草莓,以保障草莓可以遠距離運輸。如果草莓采摘時已經完全變紅、完全成熟,那么草莓運輸到消費者手里,估計已經變成草莓醬了。

  草莓農殘、農殘超標≠不安全

  問:農藥殘留仍是影響草莓質量安全的主要風險隱患。如何看待農藥殘留,檢測出有農藥殘留的草莓是不是就不安全?

  答:農藥殘留檢出與超標和不安全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農作物像人一樣,也會生病,生病需開藥,這是一種正常情況。

  首先,目前我國農藥檢測技術水平非常先進,草莓如果用了某種農藥,哪怕殘留極低,也有可能會被檢測出來。

  其次,農藥殘留檢出與農殘超標又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超標主要用于判定殘留量是否符合國家規定的殘留限量標準,是否合規,因此檢出并不意味著不合規。

  再次,即便是農殘超標,也不能說一定就是不安全的。標準制定的初衷當然是為了對食品中的危害進行合理、有效控制,對健康進行保障,它可能需要考慮國情、居民飲食習慣、行業企業發展狀況、生產實際、監管可行性等因素。可以說,標準值是各種要素的平衡,雖然健康是其中占比最大的一塊,但不是唯一的。比如茶葉,歐盟制定嚴苛的農殘標準,其中有一點就是制造貿易壁壘——如果中國也執行這么嚴格的標準,大部分茶企根本就無法生產了。另外,科學家常說“離開劑量談危害就是耍流氓”,就是說,是否產生危害要看該種物質的劑量。所謂的危害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并不是說一種食物中含有某種物質就有一定致病,還要考慮其劑量、發生條件,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問:某些草莓為什么會出現農殘超標情況,一般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

  答:草莓農殘超標的原因有多種,這是因為每年的天氣情況不一樣,病蟲害發生的嚴重性不一樣,種植戶的管理情況不一樣,超標的原因自然也不一樣,可能是用藥經驗不足,不當用藥,也可能是安全間隔期沒有把握好等等。

  草莓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僅僅是極個別農戶由于安全用藥常識不夠,造成的極個別的現象。而且目前國家對于這些情況也采取了加大監管、加強對生產者培訓等措施,以此保障質量安全,消費者可以放心消費。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當看到各種所謂的超標報道時,不用急著恐慌,應先看看具體危害的分析。比如專家說吃這個沒事,從情感上消費者可能難以接受,但確實如此,他說的很可能就是對的。

  盡量選擇清潔化草莓基地

  進行采摘

  問: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品質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休閑旅游,草莓的休閑采摘成為一種時尚,那么休閑采摘的草莓是否可以直接采摘食用呢?

  答:清潔化基地生產出來的草莓還是比較安全的,所謂清潔化生產,即改變傳統草莓種植的方式,而是在草莓基地,鋪上地膜,改善草莓溫濕度,降低病蟲發生機率,同時草莓果實不與泥土直接接觸。建議消費者休閑旅游選擇清潔化基地采摘。

  問:市民買回家的草莓,大約可以儲存多長時間?

  答:冬天采摘的草莓,由于外界氣溫低,草莓表面微生物,比如能夠造成草莓腐爛的腐敗菌不易生長,草莓的儲藏時間相對能夠長一些。但春季采摘的草莓,由于外界氣溫升高,尤其在一些南方地區,氣溫達到了適合微生物生長的條件,容易造成表面腐敗菌繁殖。一般來說,腐敗菌的繁殖速率除了與溫度相關,還與草莓的成熟度有關,草莓成熟度越高,果實的含糖量和含水量越高,就為腐敗菌繁殖提供了越有利的條件。而且,成熟度較高的草莓,在運輸過程中容易造成機械損傷,汁液外流,這種情況下腐敗菌就會生長得更快。所以,建議消費者挑選完整度高的果實,如果想多保存幾天,就不要挑選成熟度太高、較軟的果子,買回去之后盡快放進冰箱,如果想吃成熟度較高的草莓,建議儲藏不要超過24小時。此外,草莓蛋糕之類的甜品,通過冷藏,可以放置一定時間,但也不能長期存放,因此還是提倡鮮食草莓。

  問:有關草莓的謠言層出不窮,有的是舊謠新炒,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如何提升我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

  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由此產生的對“奇瓜異果”的種種疑慮,是應當被理解被尊重的,并值得被鼓勵被重視的。一方面,我們每個人應該樹立一種對自己說話負責任的態度;另一方面,我們通過風險評估,用生動的數據和圖片,做草莓和其他農產品的科普宣傳,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使人們在謠言面前有自己的判斷,能夠不信謠、不傳謠。面對傳言,消費者需要理性思考辨析,有條件的話,不妨實地走走看看問問,眼見為實。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