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山東省鄒平縣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李亮業,對秸稈有種說不清的情愫。從童年時期開始,秸稈就一直伴隨著李亮業的生活。他見證了將秸稈從農田運回家當作燒火做飯的柴火的時代,目睹了由于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問題,國家禁止焚燒秸稈,大量秸稈被廢棄的情景……如今,我國對秸稈的綜合利用,已逐步形成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多元利用的格局,以往被人們廢棄的秸稈,已成為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產業。在李亮業的成長過程中,秸稈默默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他所從事的職業,也與秸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這一切要從2009年說起。
2009年,李亮業與當地五個農民一起成立了永興農機專業合作社。當時國家還不流行土地流轉,合作社只有50畝地,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
那個時候,為解決秸稈焚燒引起的大氣污染問題,各地已經開始實施秸稈還田,農民收割后的玉米和小麥秸稈直接還田。秸稈還田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增強土壤肥力的,但漸漸地,李亮業發現,秸稈還田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秸稈還田會造成秸稈上原先存在的一些蟲卵繼續存留在土地,易造成病蟲害現象。二是秸稈如果單純一年還田對土壤肥力是有幫助的,但連續3-5年還田則會對土壤造成傷害。三是由于秸稈還田一年后才能腐爛,農民播上種子,地里秸稈太多,土壤透風,易造成苗死現象。
面對這種情況,李亮業深有感觸地說:“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對農民種地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秸稈還田是對秸稈利用的一種做法,但不能影響了農業生產。”于是,他開始思考如何為秸稈尋找別的出路。
以往的經歷給李亮業帶來了些許靈感。原來,從1990年開始,李亮業便開始從事農機工作,主要是銷售農機配件和修理農機,因此,他對農機的工作原理和農機作業比較了解。于是,2010年,李亮業利用自己的農機經驗優勢,開始探索研究秸稈機械。通過了解市場,他發現,當時已有一些人生產秸稈機械,但并不成熟,故障率高,好多時候會出現“上午干活、下午壞”的情況。深諳農機作業的李亮業琢磨如何設計一款成熟的秸稈機器。經過仔細思考和研究,他設計出一臺專門收玉米秸稈的機器,這臺機器的故障率較低。但李亮業發現,機器雖然故障率降低了,但并不能幫農民直接收割 “玉米穗”。2012年,在原來機器的基礎上,他又新加了一個玉米摘穗機器,實現了莖穗兼收。這樣,李亮業的機器不僅可以回收秸稈,還能收割玉米穗。
在農村,每到收割玉米的季節,大多數家庭將收割完的玉米運回家里,然后三五個人圍坐在一堆攤開的玉米穗面前剝玉米粒,這要連續剝上好幾天才能完成,遇到下雨天,還得及時將玉米收回干燥的地方,以免發芽,造成損失。李亮業想,他研制的機器雖然可以直接幫農戶將玉米運回家里,但是農戶剝玉米粒還是很費功夫的。于是,他又開動腦筋思考,要是自己設計的機器能夠直接幫農戶收回玉米粒就好了,這樣農民在家便不需要再剝玉米粒,為農民提供了方便。2013年,他在機器上進行改進,研制了玉米剝粒機器,不僅可以通過機器直接將玉米粒收回農民家里,而且剩下的秸稈也一并回收。讓他興奮的是,2014年,他研制的自走式青飼料收獲機獲得了國家專利。李亮業告訴記者,他希望能夠將這臺機器推廣開來。下一步,他準備再進一步改進機器,達到收割秸稈時,直接切割、打捆、包膜,回收的秸稈不用再加工,可以直接用作飼料。
據了解,我國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總體上可以歸納為“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大類技術。肥料化利用技術包括秸稈直接還田、腐熟還田、堆漚還田、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生產有機肥等。飼料化利用技術包括青(黃)貯技術、堿化/氨化技術、壓塊飼料(包括顆粒飼料)加工技術、揉搓絲化加工技術、微貯、蒸汽爆破技術等。燃料化利用技術包括固化成型、秸稈炭化、熱解氣化、秸稈沼氣、秸稈直燃發電、秸稈纖維素乙醇等。基料化利用技術包括秸稈生產食用菌、育苗基質和其他栽培基質等。原料化利用技術包括秸稈人造板材、復合材料、清潔制漿造紙、木糖醇生產、可降解包裝材料、墻體材料等。在李亮業看來,秸稈最簡單直接的用處,還是做飼料,這是最經濟的處理辦法,如果秸稈再加工的話,成本會變高!
目前,李亮業的合作社主要有兩項重要任務。一是農機作業,二是回收秸稈。李亮業介紹,農機作業為農戶節省了不少種植成本。“個體戶作業時,一般一畝地收農戶70-80元錢,而合作社農機作業只需花50元,差不多可以為農戶節省20多元。”在回收秸稈時,合作社將農戶地里的秸稈免費收走,然后賣給牛場,一噸能賣160-200元。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農戶地里的秸稈問題,另一方面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關鍵是,合作社的農機可以直接幫農民收玉米粒,節省了不少人力,還可以解決農戶的秸稈問題!” 李亮業說。
目前,合作社擁有200多畝基地,李亮業說這些是合作社的試驗基地。這個試驗基地主要有兩個重要任務:一是農機試驗和改進。二是試驗種什么作物能賺錢。他講道,他想通過試驗看看哪種作物賺錢,等時機成熟了再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16年,玉米價格由原來的1.2元降到后來一斤6毛錢,農民收入減少。通過試驗,他發現玉米和花生兼種的模式,效益會好一些。
由于資金條件限制,現在李亮業的合作社只擁有5臺機器。一臺機器一年可以回收500畝的秸稈。目前,他的這些機器正在進行鑒定申請,如果通過,將會獲得一部分政府補貼。據了解,為鼓勵農民購買先進適用農機,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中央財政于2004年設立農機購置補貼專項,并逐年增加投入力度。按照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的《2015-2017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實行定額補貼;有條件的省份,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補貼資金規模與購機需求量匹配較一致的原則,選擇機具品目試行全部敞開補貼。
對于從小與秸稈有著不解之緣的李亮業來說,秸稈就像是一位熟悉的老朋友。而他與這位老朋友的合作與摸索,不僅為當地農民的農業生產節省了種植成本,而且也為自己的合作社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李亮業說,他將繼續在秸稈這條路上不斷“切磋”和完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