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如椽大筆繪長卷——黃尖鎮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綜述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毛緒強 字號:【

春節前夕,記者前往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采訪,雖已是隆冬時節,但此時的黃尖依然美得令人贊嘆。

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湛藍的天空下,金黃的蘆葦隨風搖曳,潔白的丹頂鶴翩翩起舞,時而展翅高飛、時而引吭長鳴、時而低首漫步……這些從遙遠的黑龍江、俄羅斯來此越冬的丹頂鶴,悠閑地享受著冬日的暖陽、豐足的食物、干凈的水源。自然唯美的景象,令人流連忘返。

而在黃尖居委會轄區內的第一罾莊園里,寒冷依然阻擋不住游客前來扳罾的熱情,一張“漫天大網”通過機器操控從空中落入水里,游客只需等待十幾分鐘即可拿到打撈上來的新鮮活魚,當晚的美味非魚莫屬了。

還有冬日夕陽下閑適的牡丹園、郊外寧靜祥和的潘園以及鹽城林場內幽靜怡人的匯金森林氧吧等景觀,都為黃尖增添了許多亮色。

黃尖,真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規劃引領全域旅游總方向

“我們黃尖地處東部沿海,是沿海開發的重要節點,丹頂鶴、濕地、森林等獨特的先天資源為發展旅游業奠定了良好基礎,但黃尖鎮這兩年能在鄉村旅游上取得明顯進步,主要還是鎮里提出的全域旅游戰略讓我們找到了真正的發展方向。”黃尖鎮旅游發展辦公室主任劉玉祥告訴記者:“亭湖區大多數的旅游資源都集中在黃尖,其中區里最為知名的丹頂鶴生態濕地旅游區就在黃尖。因此從2016年開始,鎮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全域旅游上做文章,特別是在規劃上下了大力氣。”

據了解,黃尖鎮為發展全域旅游戰略,以建設沿海濕地旅游目的地為總目標,立足257平方公里全域旅游實施旅游發展戰略,按照“一軸兩翼多節點”的空間布局,即以G228國道為軸線,以國家4A級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和千畝牡丹頤養公園為兩翼,村(居)景點聯動的發展版塊,聘請浙江工商大學專家團隊全面編制了《黃尖鎮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黃尖濕地旅游重點鎮建設綱要》、《黃尖鎮全域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專項規劃》,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域、統籌兼顧、層次分明、彰顯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體系。

黃尖鎮黨委書記陳志洲告訴記者,黃尖鎮政府以打造丹頂鶴風情小鎮為主抓手,拓展要素,豐富內涵,著力構建四大功能區。以4A級丹頂鶴生態濕地旅游區為核心,輻射森林野生動物園、海上花田、森林氧吧等景點,打造濕地生態旅游主打區;以千畝牡丹頤養公園為主體,輻射第一罾莊園、民國舊居、海辰莊園等景點,打造鄉村旅游示范區;以東進大道景觀帶為重點,輻射翔鶴園等景點,打造農業觀光旅游集聚區;以興農村農家樂一條街為依托,輻射各村(居),挖掘民俗文化、中醫藥文化、新洋港水域文化,打造風情旅游體驗區。

“規劃必須有嚴格的執行體系做支撐,為此,我們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形式,落實規劃推進機制,謀劃組建了旅游發展集團,組建了鶴業公司融資平臺,募集發展資金3億元用于旅游發展。按照總體規劃,對全鎮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統一調配,形成了高效、快捷的全域規劃執行體系。”陳志洲對記者說:“目前,黃尖的全域旅游發展已由破題階段轉入加速提升階段,黨委、政府把全域旅游作為引領轉型發展的主導產業、龍頭產業來抓,全員抓旅游,全域搞旅游,實現產業強鎮、生態立鎮、富民興鎮。”

項目撐起全域旅游大格局

李輝是亭湖區鹽東鎮人,在廣東東莞做進出口貿易生意,打拼多年,事業有成,2015年回到鹽城,創辦了第一罾莊園。

談及回鹽城創業的原因,除了對家鄉深厚的感情之外,黃尖鎮優厚的扶持條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鎮里幫助實施了鹽城第一罾莊園改造提升工程,很多設施的投入運營為莊園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李輝說。

據黃尖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金斌介紹,黃尖鎮突出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累計投入30億元用于重大項目建設和景區建設,爭取亞行資金支持,投入5億元實施了丹頂鶴保護區國家4A級景區創建,順利通過驗收。投入4億元實施了鹽城林場國家級森林公園創建,投入3億元建成了占地1000畝的鹽城最大的鄉鎮公園黃尖牡丹生態園,通過國家3A級鄉村旅游景點驗收。投入3.5億元的G228國道生態服務區項目,國家級美麗休閑鄉村、省級美麗鄉村和東進大道農家樂一條街、自駕游基地、休閑農場采摘園等一批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鄉村旅游項目開始啟動。

為了加快現有景點的提升,黃尖鎮政府還牽頭聘請高校專家團隊對鎮內民國舊居潘園、翔鶴園、海辰莊園、藏春苑等景點進行規劃調整,以市場為手段引進民間資本5000萬元,以股份合作的形式進行改造提升,增加鹽墾文化、農耕體驗、園林文化、水上游樂等項目14個,著力培育突破季節限制的全域旅游產業。

潘園就是現有景點提升工程的受益對象之一。潘園始建于1943年,為原大佑公司棉行遺址,土改以后遂為潘氏家族宅地。潘園現在的主人潘學權,考慮到家宅兼有文化內涵和歷史韻味,也屬于社會財富的一部分,就把園子對外開放。

潘園對外開放后,鎮政府隨即把潘園列為黃尖鎮人口文化建設的主陣地,投入資金修繕維護園子建設。園內還建有農家書屋和故事沙龍,每年全鎮6所中小學定期在園內開展愛國主義紅色故事會10多場,參加的中小學師生達3000人(次),潘園目前已成為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和黃尖鎮人口文化宣教基地。

記者了解到,除了自建項目及對已有項目進行提升外,黃尖鎮還突出招引重大項目。

“我們利用國家4A級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省級沿海濕地度假區等載體,加大旅游業招商力度,先后在北京、上海、臺灣、韓國舉辦濕地旅游招商推介活動,與北京園林、上海城建、深圳鐵漢、中國冶金等多家上市公司達成投資意向,投入10億元的華潤新能源漁光互補項目和投入7億元的千畝森林野生動物園項目已成功簽約。去年1-9月份已招引1億元以上項目2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12個,投資總額達20億元。”劉玉祥對記者說。

品牌打造全域旅游金招牌

現如今,游客再也不用為什么季節來黃尖旅游而苦惱了,在黃尖鎮政府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當下,來黃尖旅游一年四季都是好時候。

“我們現在春季舉辦牡丹節,秋季舉辦菊花節,從去年開始,我們開始著重開發夏季荷花節以及冬季蘆花節,目的就是讓游客任何時候來到黃尖都能看到黃尖最美的風景。”陳志洲告訴記者。

據了解,黃尖鎮以全國“八大牡丹勝地”之一的黃尖千畝牡丹園為主體,大規模、高起點、高質量舉辦旅游節慶活動。2015年舉辦了春季旅游“六節”活動,2016年春季舉辦了“2016鹽城鄉村旅游季暨黃尖牡丹節”,8月份舉辦了果蔬節,10月份舉辦了“2016鹽城菊花旅游節”,加強民俗、民情民間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維護和創新,形成了月有活動、季有亮點、年有創新,黃尖牡丹節榮獲中國旅游節慶獎。

除了一年四季有節慶,黃尖鎮還利用丹頂鶴的故鄉這一獨特文化背景,逐漸把 “鶴鄉黃尖”叫響全國。隨著國家4A級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的成功創建,旅游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丹頂鶴旅游風景區成為沿海濕地旅游的重要節點,每年接待全國各地游客100多萬人次,丹頂鶴景區被央視“美麗中國行”欄目列為重點拍攝基地,每年央視直播丹頂鶴遷徙景觀,全國各地數千名攝影家齊聚灘涂,追蹤丹頂鶴倩影。

“為了方便更多的游客到黃尖旅游,我們還和鹽城市捷程旅行社合作推出了黃尖一日游,社會反響非常好。游客花68元購買一張票,即可游玩丹頂鶴風景區、牡丹園、第一罾莊園等景區,中午還可以去農家樂吃頓大餐。”陳志洲對記者說,“下一步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從北京到黃尖鎮只有3個小時車程,到那個時候,來黃尖旅游的人將會更多,而我們也要花更多精力把黃尖的這些旅游景點創出品牌,讓游客在黃尖打開心扉,讓心旅行!”

聯動推進全域旅游總機制

黃尖鎮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戰略得到了較快發展,用陳志洲的話來說,就是做到了三個驅動。一是觀念驅動。黃尖鎮積極爭取市、區支持,調減工業發展指標,大力發展可持續的服務業和現代都市農業,全鎮建成零污染的千畝食品工業園區,建成了5萬畝集觀賞和經濟于一體的菊花種植基地,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全鎮創建綠色食品旅游產品30多個,綠色、可持續產業成為招商引資首選。二是機制推動。以省級鹽城沿海濕地旅游度假區為龍頭,成立了旅游發展指揮部,組建了旅游開發公司,制定配套政策,落實2000萬元的引導基金,為全域旅游發展提供可靠保障。三是配套聯動。抓住統籌城鄉試點鎮建設機遇,全力建設旅游發展載體,投入近10億元實施集鎮東進、北拓、西靚、南延工程,集鎮建成區由3.2平方公里擴大到10平方公里,吃、住、行、游、釣、娛樂全要素基本配備。以“七彩黃尖”為手段,扎實推進以“修百里農村公路、清百條河道、植百萬株苗木”三百工程,新建大型旅游形象宣傳牌20塊,沿線和景區繪制文化墻2萬平方米,建成一批中高檔酒店、超市、自駕游服務中心,引進中高級管理人才50多名。提高全域旅游服務品質。

黃尖鎮把旅游業作為特色發展的最佳聚焦點,堅持用“全域”這一理念來謀劃推進,牢牢抓住丹頂鶴風情小鎮創建工作,按照“特色鎮、美麗鄉村”兩個層級來布局,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厚植了全域旅游新優勢。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