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個戰略性的工程。過去,很多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存在一些誤區,認為注冊一個商標,或者打造了“三品一標”,就已經等于實現了品牌化。實際上,品牌的創建過程,是一項非常復雜、科學的系統工程。整個品牌戰略體系涉及價值體系的構建、符號體系的構建、傳播體系的構建,以及產品體系、渠道體系等等。
為什么著重講價值體系?因為品牌創建,就是價值創造或者價值再造的過程。對于農業品牌來說,經過老祖宗一代又一代的打造,實際上,很多農產品的價值早就已經積累,不需要我們再去創造價值。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的價值進行梳理,然后再造、重塑。這就是農產品對于工業產品、工業品牌、商業品牌,完全不同的地方,因為前者價值早就已經存在。
今天,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產品仍然是以非常初級、低級的方式進行售賣,可想而知,其附加值仍然非常低下。正是基于這些背景,品牌創建才更加緊迫。中國眾多優質的、特色的農產品,亟待通過價值重塑和再造,實現溢價銷售,這樣也能讓農民享受應有的收益。
我認為“價值再造”的核心所在,主要是三個詞:梳理、提煉、重塑。
為什么要進行梳理?我在許多地方調研時,無論企業家也好,還是各地政府也罷,都會極力描述這個產品如何如何好。確實非常好,但當我問:到底好在哪里,你真的清楚嗎?能不能說出幾點。往往,對方會愣住,確實他們也搞不清楚,到底所推薦的產品好在哪里。
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今天的消費者非常挑剔,同時也非常“懶”。創建品牌的目的,就是要在消費者心目中對產品形成認知,并與他們進行對話和溝通,告訴他們,你的產品到底好在哪里。對此,我總結成八個字:系統梳理、講好故事。
那么從哪些方面進行梳理?我認為,可以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入手。自然包括環境、氣候、地貌等;人文則包括歷史、品種、技術等。每個產品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資源一條條地予以細致梳理。當這些梳理出來后,就成為提煉品牌核心價值的價值基礎或者價值支撐。品牌核心價值的演繹是有其內在邏輯的,需要一步步推導而來,不是像一般大眾所認為,一個口號拍拍腦袋就能想出來。價值基礎的梳理就是我們提煉口號的第一步。
以最近幾天剛剛發布的品牌“鹽池灘羊”為例。在寧夏這樣一個西北地區,要想到創建品牌,其實非常不簡單。首先來看,這只羊為什么好?我們發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答案:
氣候——冬長夏短,春遲秋早,日照充足,蒸發強烈;
堿水——鹽湖環繞,天然弱堿性,均衡的肉質營養;
飼草——在鹽州草原,175種優質牧草中,就有115種中藥材;
羊種——毛股天然卷曲,肉質不膻不膩,屬鹽池獨有;
育養——一年一胎,一胎一只,精心呵護;
產量——僅為內蒙古羊肉產量的百分之一,供不應求。
可以說,這些都是成就一只好羊非常難得的因素。基于以上價值支撐,我們提煉出“鹽池灘羊,難得一嘗!”的品牌口號,并規劃了一整套品牌戰略體系。“難得”一方面是說這個羊肉的產量很少,具有稀缺性,消費者不易得到;另一方面,是想說因為氣候、堿水、飼草、羊種、育養、產量等難得的因素,成就了鹽池灘羊難得的優異品質。
“鹽池灘羊”是單產業已有品牌的價值再造。實際上,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有幾種模式,除了單產業,還有全產業、全區域。
特別是打造全產業的新興品牌,價值就需要被重新創造。因為其覆蓋的產業太多,而每個產業的價值又都不一樣,必須要把這些價值體系進行整合后再予以提煉。實際上,就是從打散到糅合,創造一個新的價值。
一般來說,做這樣一個全產業大品牌時,需要清楚地明白,品牌的功能定位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這個品牌。我認為,“定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它是整個區域農耕文脈的價值提煉;是消費者和生產者、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鏈接紐帶;是整合整個區域農業資源的工具;是整個區域農產品溢價的基礎。
結合這樣的功能定位,再去創造價值,首先涉及的就是,如何命名。對應功能定位,這個品牌的命名也有四點需要把握:因為是價值提煉,所以要彰顯品牌價值;因為是鏈接紐帶,所以要傳播品牌文化;因為是整合工具,所以要傳達區域特征;因為是溢價基礎,所以要表現產品特點。
今天,諸如此類的全產業品牌,從縣級、市級到省級,我們已經創造得非常多。再以重慶云陽縣為例,這是三峽水庫的一個腹地,當時水庫建設時,整個縣城完全搬遷,因此生態環境特別好。
全產業品牌跟單產業品牌不一樣,后者可以從自然、人文兩方面,予以逐條梳理核心價值,但前者卻不同,各個產業需要的水土、陽光、空氣都不一樣。因此,必須從更大資源的高度,去整合一些價值。在云陽的整個價值再造中,我們發現,當地農產品的風味,當地淳樸的民風,在整個巴蜀文化的熏陶下,有著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氣息,天生我才的自信氣質”。
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我們提煉出了“天生”概念。“天生”,既有環境的天生,保留了原生態;也有農物的天生,把種子播散到山野中自然生長,把羊、雞放養到山野中自然奔跑,遵循道法自然的狀態。因此,我們將這一品牌名定為“天生云陽”。
很多人或許覺得,做創意的人總是創意無極限,腦袋一拍,就能想出很多點子。但說老實話,創意其實非常有限。
今天,很多地方政府找我們做品牌戰略規劃,涉及品牌命名,本身命名從傳播角度講,四五個字最多。這四五個字中,一般還要帶上這個地方的地名,于是只剩下了兩三個字的空間。很多政府會說,我們這個地方資源特別多,環境特別好,歷史特別悠久,于是要求我們在那兩三個字中把他們所有的特點都概括進去。我告訴各位,這是不現實的。這兩三個字只能選擇最突出的點進行突破。在云陽,我們以“天生”為突破,看起來是個很平常的詞,很常見,但是很適合農業發展,而且也沒有哪個品牌說過。我們都知道,中國常用漢字就只有兩三千個,搶完等于就沒了,如此看來,品牌資源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并非創意無極限。
再講一個貴州省畢節市所打造的全產業品牌“畢節珍好”。首先,從消費認知出發,品牌就是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今天做品牌,不能直接告訴說“我就是老大,就是領導品牌”,已經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只有消費者表示認可,品牌才有存在的價值。而一般消費者認可后,都會說“真好”。其次,從產品定位出發,整個畢節市的農產品定位“生態農產珍品”。因此,當“真好”和“珍品”融合之后,就形成了今天畢節市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畢節珍好”。
最后,總結一下。整個農產品品牌的價值再造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經過系統梳理,形成價值基礎后,再進行整合提煉,樹立核心價值,接下來就會有符號創意,以及對整個形象的重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