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結構性過剩,促使企業家主動求變,謀求以新技術提升加工能力。這不,生產一種更符合消費趨勢的大米——這個在合肥新禾米業董事長周義山腦子里盤算好幾年的想法,終于落了地。
2016年12月7日,全國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與推廣活動在合肥舉行。這個國內規模最大的農業加工技術對接平臺,吸引了全國數十家科研機構和700余家企業參加。安徽省8個重點科企對接項目在現場集中簽約,其中就有新禾米業與安徽農業大學簽訂的胚芽米加工協議。
什么是胚芽米? “以新技術加工,這種米既保留大部分營養物質,又有好口感,易烹飪。”安徽農業大學生物技術中心主任杜先峰介紹。大米胚芽部分不易蒸煮,而糙米口感差,因此市場上大米多是精加工,提高口感的同時也造成營養流失。 “胚芽米克服了這些缺點,市場上還沒有類似產品,潛力大。”
潛力也意味著風險。“要投錢改造生產線,開拓新市場,確實有風險。但消費在升級,老生產低端大米不行!”周義山介紹,低端米沒什么技術含量,每噸利潤只有50元,利潤率2%。而市場上的中端大米,一般利潤率在10%左右。“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轉型,生產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
“跟風式消費正逐步被個性化消費取代,農產品也不例外。”同福集團副總裁王紅武介紹。以粥為例,早期盛行的八寶粥正被市場淘汰。粥不再僅僅是充饑食品,而成為一種休閑食品,消費者對口味、營養都有要求。“僅為了更好口感,公司就與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合作,試驗了上百種米。”
會上,六安龍翔企業與安徽科技學院就鵝肉深加工簽訂技術合作協議;以生產紅燒肉聞名的績溪勞模公司,與合工大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合作,開發功能性徽菜;安徽鑫泉米業借助安徽農業大學力量,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研發中心。“對接活動的火爆程度超過預期。”安徽省農委產業化處處長縱風云說,企業普遍有轉型升級需要,對新加工技術充滿渴求。
縱風云表示,隨著農產品結構性過剩越來越突出,對以中低端、大路貨生產為主的企業帶來發展壓力。近年來,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速放緩,就是一個警鐘。以新技術改造傳統農產品加工業,既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也優化供給結構,迎合消費升級。作為農業大省,必須更加重視新技術轉化應用,讓生產跟上消費,才能增強持續發展后勁。
研發經費投入不夠,
產品、工藝、設備更新滯后,
科研成果轉化不足
推廣活動上,主辦方發布年度農業科技十強研發中心,引起筆者注意。
名單中,山東、河南、江蘇、湖南等農產品加工強省均有機構入圍,作為東道主的安徽卻缺席了。“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安徽省農產品加工科研能力弱,成果轉化率低。”安徽科技學院食品藥品學院院長李先保說。
據安徽省農委產業化處副處長楊亞明介紹,今年安徽省農產品加工產值有望超過9500億元。但需警惕的是,自2012年以來主要農產品加工產值增速均處于快速下降態勢中,特別是與河南、山東等省份比,農產品精深加工差距在加大。
從安徽省49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看,其中35家主導產品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產品附加值低。 “糧棉油、奶、茶等中低端產業產值,占這49家企業總產值六成以上。”楊亞明介紹,即便另外14家龍頭企業從事精深加工,總體仍然規模小、產值較低。 “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科技研發和轉化應用不足。”
會上,筆者了解到,企業技術來源一般有兩個渠道:自身攻關或借助外腦。從自身科研實力來看,目前安徽省多數龍頭企業缺乏研發機構,產品創新能力弱,在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中,建立產品研發機構的不足30%。 2015年,企業建立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平臺的,河南有141家,安徽省為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的科研投入,山東全年達69億元,江蘇為71億元,安徽省僅為12.5億元。投入不足導致企業創新能力弱,產品、工藝、設備更新滯后,精深加工程度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自身能力不足,為何不借助外腦?“整體看,安徽省農業加工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渠道還很狹窄。”杜先峰說,一方面過去生存壓力不大,很多企業小富即安心態嚴重,不愿在科研上投入;另一方面,科研針對性不強,與生產實際脫節,增產、增收效果顯著的突破性成果不多。杜先峰告訴筆者,當前科研考評機制重學術而輕轉化應用,科研人員缺乏真正深入企業和生產一線的機會。“一般研究人員一年也進不了幾次工廠,怎么知道企業需要什么?”
采訪中,來自科研單位的代表反映,許多科企對接合作舉辦方只邀請學科帶頭人、負責人。企業也只愿與資深專家合作,大部分研究人員只是“書本來、書本去”,鮮有面向企業需求搞研發的機會。這些因素都導致不少所謂的創新技術、工藝,一進入生產車間就“水 土不服”。
“把創新作為產業化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技術升級、體制機制創新。”縱風云說。
到2020年全省新建創新平臺500個,科技創新對加工業貢獻率達60%以上
臍橙榨汁向來是個難題,是阻礙臍橙產業鏈延展的“攔路虎”。但去年,農夫山泉通過集中攻關解決了這一難題,并創造性地推出常溫鮮橙汁,迅速占領市場的同時,還緩解臍橙豐年價賤的問題。鄰省企業在農業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正改變傳統農產品加工業的面目。
走訪中,安徽省農業部門負責人和企業家們異口同聲表示,安徽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只要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必然能后來居上。長三角城市群居民對綠色農產品及食品消費的綠色化、高端化需求快速增長,也提供了市場支撐。 “把創新作為產業化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技術升級、體制機制創新。”縱風云表示。
據了解,安徽省正在謀劃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大力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精深加工轉化率,力爭到2020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5萬億元,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左右。
業內人士介紹,為達到這一目標,核心舉措是加強加工技術創新和試點示范,以解決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率低、自動化程度低、風味與營養成分損失嚴重等技術難題為重點,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和核心裝備創制。到2020年,安徽省力爭建成7個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
打造企業“借智”發展的科技公共平臺。安徽省將以省農科院、合工大、安農大等院校為基礎,建立省級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聯盟,圍繞行業發展需要開展科技攻關。到2020年全省新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平臺500個,科技創新對農產品加工業貢獻率達到60%以上。
“從河南、山東發展經驗看,技術研發和應用必須靠龍頭企業帶動。”楊亞明表示,安徽省還將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并選擇一批規模較大、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引導它們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稿件來源:《安徽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