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之后,在主產區實施多年的臨時收儲政策被“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新政策取代,東北主產區玉米流通向市場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很多人用改革超預期形容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取得的積極成果。但是,為什么在取消臨儲收購后沒有出現預想之中的“賣糧難”?為什么會取得超預期的成果?
天氣因素對玉米單產影響大
為了保證改革后的玉米收購順利進行、流通順暢,從上到下各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努力,采取了十分有效的促進玉米流通的措施。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玉米產量較上年減少508萬噸,2017年玉米產量又減少366萬噸。相對于超過2億噸的玉米產量,兩年加起來不到900萬噸的玉米減量,確實看不出這幾年有“天幫忙”的因素存在。但從市場運行的狀況看,國內玉米新增供給壓力減輕的程度達到了可以開始“去庫存”的程度,天氣因素確實對國內玉米單產水平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2016年國內臨時存儲玉米收購量達到12543萬噸,臨時存儲玉米庫存增加量超過8000萬噸。事實上,國內玉米過剩量并沒有這么大,臨時存儲玉米庫存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商業庫存轉移的結果,扣除該因素之后,庫存增量大約為6000萬噸。
有人質疑“玉米都去哪兒了”
截至2017年10月,臨時存儲玉米共計成交5740萬噸,扣除真正進入市場時間是在2017/2018年度的數量,以及中儲糧從市場上收購的一次性轉儲數量,臨時存儲玉米進入市場的有效數量也有2500萬噸之巨。
從收購12543萬噸臨時存儲玉米,猛然變為向市場拋售2540萬噸玉米,差距之大令人驚嘆。玉米價格下落之后,玉米消費確實增加,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數量也受到抑制,但似乎仍然無法解釋為什么變化會如此之大,有人發出了“玉米都去哪兒了”的疑問。
近兩年國內玉米減產或較多
將年度供給和需求的各變化項進行平衡分析后發現,2016年玉米減產數量可能不是區區的508萬噸,減產量應該遠遠超過統計數字。如果這一分析成立,2016/2017年度改革取得超預期的成果,與供給量明顯下降也有非常大的關系。
在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供給一下子減少了產量的20%,供求矛盾自然會得到有效緩解。
玉米總產量下降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播種面積,二是單產水平。民諺說: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這兩年。觀察2016年和2017年的天氣條件,確實不利于玉米產量形成,玉米單產水平降低,導致國內玉米總產量較上年均有較大幅度的減少。
強調玉米減量對市場運行的影響,是因為只有準確地認識到真實的供求狀況,才能夠幫助人們認識當前的市場,才可能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產業政策,才能對未來的玉米供求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雖然當前臨時存儲玉米庫存仍十分龐大,但市場運行情況似乎也在證明,這兩年國內玉米實際減產數量也很大。
國內玉米消費量被嚴重低估
這些年國內玉米產量存在低估現象,目前這種低估對正確認識玉米市場供求情況的影響在減弱,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以低估的產量為基準建立的國內玉米供求平衡表,明顯導致了國內玉米消費量的低估。
由于國內玉米消費量被低估得比較嚴重,從而嚴重影響人們對當前和未來國內玉米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當前國內臨時存儲玉米數量仍很多,供給過剩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快去庫存進度,但也要防止在調整供求的過程中錯誤地估計市場供求形勢,采取過激的調控措施,防止由于國內玉米供求關系出現戲劇性變化而陷于被動。
國內玉米市場曾經表現詭異
2010年國內玉米價格大漲,國家動用大量中央儲備玉米以平抑市場,可市場供求很快發生變化,2012年秋糧上市之后過剩苗頭即顯,隨后供大于求問題愈發突出,直至龐大的玉米庫存形成。
從生產角度看,玉米是碳四植物,作物生長優勢明顯,在合理的價格水平下,玉米可能得到廣泛的種植,這點與小麥和稻谷的情況明顯不同。
從流通角度看,雖然玉米、小麥、稻谷都是重要的谷物品種,但玉米既是飼料用糧,又是工業原料,用途廣泛,產業鏈長,經營主體多,南北大流通,市場活躍程度高,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也緊密,有著不同于小麥和稻谷的流通特征。
從消費角度看,國內糧食消費升級的直接結果是人均口糧消費數量減少和其他用途的糧食消費量增加,玉米消費量大增是基于大豆消費增長為標志的國內糧食消費結構“革命性”變化的又一次重大變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