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減肥減藥促農業品質提升
時間: 來源: 作者:文/王俊嶺 字號:【

  最新數據顯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化肥使用量已實現零增長、農藥使用量已連續三年負增長,提前三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專家指出,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雖然提高了農產品產量,但也制約著農產品質量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隨著中國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化肥、農藥使用量見頂回落正在成為趨勢,而農產品供給質量及附加值的提升則將成為促進我國“三農”發展的強大動力。

  綠色轉型成效初顯

  在農業生產領域,化肥和農藥可謂“戲份不小”。前者是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標志,能夠大幅提高農田食物生產頻率和產量;后者作為特殊的生產資料,對保障生產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過,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也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帶來了挑戰。

  如今,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中國農業在數量與質量之間的平衡中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數量方面,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2358億斤,比上年增加33億斤,油料、蔬菜產量也有所增加;在質量方面,2017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氮肥當季平均利用率為37.8%,比2013年和2015年分別提高7.8個百分點和2.6個百分點。同時,農藥利用率達到38.8%,比2015年提高2.2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農藥使用量3萬噸。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指出,近年來,中國根據不同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特性及其肥料效應,優化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及其有機肥施用,實現減肥增效、提質環保的目標。

  貴州大學副校長宋寶安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業部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通過采取物理防控、生態調控、生物防控與精準施藥相結合技術,積極推進農藥減量控害,促進農藥減量增效,取得了明顯成效。

  農品質量不斷提升

  “過去,我國農業對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比較大,這一方面與小農生產主導的農業經營體系有關,另一方面與過于重視農產品總產量且農業技術水平低有關。如今,化肥、農藥用量不增加甚至減少,不僅得益于播種、灌溉、植保、農機等領域的技術進步,更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政策背景的作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在接受采訪時說。

  實踐中,有關部門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廣東省惠州市積極借助無人機在農藥噴灑作業中的優勢,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

  對于高毒農藥,農業部門則堅決予以禁止、清退。據了解,農業部近年來在開展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已禁用了22種高毒農藥,高毒農藥占登記產品比例從2007年的35%降到了2017年的2%以下?,F有的12種高毒農藥未來也將被加速淘汰。其中,2種高毒農藥將在今后兩年內被禁止使用,剩余10種5年內逐步禁止使用。

  “中國目前累計有近100家研究機構從事生物農藥研發。未來,化學農藥的生存空間或將不斷被擠壓,而生物農藥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甘肅省植物源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廣部部長李國利表示。

  “三農”發展后勁更足

  “化肥、農藥使用量下降,意味著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擴大以及食品質量的提升,這些都將進一步增加農業附加值,有利于農民增收。”黨國英說,小農生產與農業現代化結合應該是一種過渡形態,而規模化、集約化、精細化、科學化的農業作業生產則應該是長期趨勢,只有這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前景才能更好,后勁才能更足。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正迎來更新的政策機遇。

  1月29日,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在介紹《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時表示,該意見的出臺旨在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未來,一是要通過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二是要通過“一區一主題”的設計,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解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若干重大瓶頸問題;三是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水平。

  “到2025年,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探索農業創新驅動發展路徑,顯著提高示范區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綠色發展水平。”徐南平說。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