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古稱“桃源”,地處福建省泉州市東南部,晉江東溪上游,縣內生態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富、旅游風光獨特,素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之美譽。永春縣還是出口蘆柑的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目前,永春縣有蘆柑果園面積約10萬畝,年產量約18.5萬噸,產值14億元以上。
僑領引種結碩果
蘆柑原產于熱帶、亞熱帶雨林區,因而形成了喜溫暖潮濕的特點。永春縣地處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區,境內山多田少,各類自然環境包括溫度、日照、降水量等均十分適合蘆柑的生產發育。永春蘆柑基本種植在南亞熱帶北段紅壤山地上,紅壤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為蘆柑的栽培創造了絕佳的自然生長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造就了永春蘆柑的優異品質:果形碩大端正,色澤橙黃,果皮薄,果肉汁多香甜,風味獨特。
查考史書,永春縣并沒有柑橘栽培記載。明清縣志僅記有與柑橘同科的果樹,如風柑、佛手柑、橙等。1932年,漳州有一批柑橘苗木進入永春栽種,但成活率很低。直到1953年,印尼老華僑尤揚祖先生回到永春縣達埔鄉老家,不久在達埔猛虎山獨資開辟柑園,引種蘆柑名種,辦起了華僑墾植場,僅三四十年間,它已經成為一種遍植于千家萬戶、載譽海內外的名優產品。
1952年,印尼華僑尤揚祖回國參加國慶觀禮,并回到闊別39年的故土,他用雙腳丈量著家鄉的山山水水,深感永春山地土壤好,心想“若開發荒山,種植柑橘,該是一條理想的致富之路。”1953年秋,年逾古稀的尤揚祖帶回子女,并率領鄉親們上山開墾荒地,創辦猛虎山華僑墾殖場,并試種了240株蘆柑苗木,即為目前福建樹齡最老的成片柑橘園。從此,蜚聲海內外的優質柑橘在永春扎根落戶。令人欣慰的是,尤揚祖親手種下的那240株蘆柑樹,到現在仍碩果累累。
60多年來,從外來品到享譽世界的名牌產品,永春蘆柑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農民每年從中獲得純收入2?3億元,蘆柑的發展還帶動了運輸業、包裝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成為了永春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永春蘆柑滿枝頭
近年來,永春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著力發展健康生態產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開展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改進蘆柑生產技術,實施蘆柑生產技術標準化,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極大地提高了蘆柑生產科技水平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不斷開拓國外市場,長期出口歐盟等地區打下了堅實基礎,其出口量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
自舉辦首屆蘆柑節以來,永春蘆柑的名聲開始遠播,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客商云集,不再“藏在深山人不識”了。每年一到蘆柑采摘季,很多人慕名來到永春,只為嘗一口地道的永春蘆柑。在永春縣外山、岵山等鄉鎮的蘆柑園里,一顆顆黃澄澄、沉甸甸的蘆柑掛滿枝頭,吸引了游客前來體驗采摘。作為全國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永春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人文優勢,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品牌,取得了顯著成效。
隨著永春蘆柑知名度的不斷提升,果農種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永春再一次掀起發展蘆柑的熱潮。當地政府以此為新的契機,加大引導果農從分散經營模式向規模化、集約化模式轉變,引導果農種植無病毒苗木,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擴大永春蘆柑的種植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果實品質,幫助拓展電商、微商銷售渠道,推動果農增收致富。
目前,永春已引進了國際最先進的寬皮蘆柑生產線,一些原來乏人問津的“小果”進入工廠,加工成了味美價高的蘆柑濃縮汁,蘆柑榨汁后的果皮渣開發成果皮油、香精、干果皮等產品,年產皮油60噸、干果皮2000多噸,拉長了產業鏈,實現了蘆柑效益最大化。
此外,永春還建設了網室無病毒柑橘苗木培育基地,可以使蘆柑的樹體壽命增長到35—40年,產量提高20%—30%。
2017年11月26日,福建省永春縣聚富果品有限公司一批44噸、貨值5.34萬美元的蘆柑,經泉州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合格出口菲律賓。至此,11月15日啟動蘆柑出口新產季以來,永春共出口蘆柑3823.8噸、貨值485.6萬美元。業內人士預計,本產季將持續到2018年5月份,出口量將超過3.5萬噸。
近年來,泉州檢驗檢疫局持續推進永春出口柑橘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從源頭保障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從2017年11月1日起,永春蘆柑出境檢驗檢疫流程大幅簡化,約80%的蘆柑通過審單合格評定后可直接通關放行,大大縮短了企業檢驗檢疫通關時間,促進蘆柑擴大出口。
如今,永春蘆柑的身影總是在水果店顯眼的位置出現,其優良的品質不但給人們以口福,其獨具特色的柑橘文化更詩意了人們的生活。永春,留給外人的不僅是對蘆柑的回味,更有永春人開放意識與創業精神給人的深深啟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