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明水河鎮整潔漂亮的西口移民新村,村民何喜明趁天還沒黑,正在給11頭膘肥體壯的“寶貝牛”喂飼料。何喜明說:“過去想發展養殖業,手上沒錢,多虧市里給貧困戶發放的3萬元產業發展借款。”幫忙拌飼料的媳婦金小紅接過話茬說:“去年收入差不多有4萬元。”來串門的邊德榮老人也參與到談話中:“我家去年培育了白樺樹苗,阿爾山林業局訂單回購,賣了一萬棵苗,掙了7000元。”
近年來,內蒙古以產業發展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依托1個龍頭企業為貧困戶帶來4種收益,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循環農業模式推廣到貧困地區,在就業崗位設置上,優先錄用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同時又強化了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為貧困戶融入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多重保障,形成了全方位的精準扶貧模式。該區70%以上的扶貧資金投入產業發展,既“輸血”又“造血”,共33.5萬貧困人口通過產業幫扶獲得收益。通過產業帶動,14.6萬人實現脫貧。旅游、電商、特色種養等多個扶貧新產業新業態得到重點培育,產業扶貧的力量,正在該區各地拔節生長。
“金雞”產“金蛋”
1個龍頭帶來4種收益
2018年的暮春時節,鍋撐子山下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德青源公司標準化蛋雞養殖小區熱鬧非凡,伴隨著連綿不斷“嘎嘎嗒”的雞叫聲,240萬只扶貧“金雞”陸續產下“金蛋”,僅一個月時間,蛋產量已經突破500萬枚。
據了解,德青源是中國蛋雞產業化第一品牌,在脫貧攻堅中,德青源將自身探索出的“有機種植+生態養殖+食品加工+清潔能源+有機肥料+蛋品物流體系”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循環農業模式和云養殖模式推廣到貧困地區,實施“金雞產業扶貧計劃”,幫助貧困地區搭建起完整的蛋品加工產業鏈,貧困群眾借助扶貧資金以入股形式參與到產業化的生產中,獲得穩定收益,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
“林西縣提出‘1+4’產業扶貧,就是依托1個龍頭企業為貧困戶帶來4種收益,分別為財產性收入、生產性收益、資產性收益和勞務性收益,與德青源金雞產業扶貧計劃高度契合。”林西縣扶貧辦主任趙光明說。
一拍即合之后,2017年5月,林西德青源第一棟雞舍在十二吐鄉開槽動工。當年11月,林西德青源就完成全部建設并做好進雞準備工作,按合同約定支付給林西扶貧辦200萬元用于扶貧工作。“這200萬元中,138.7萬元用于扶持重點貧困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及設置公益崗位411個;29萬元用于十二吐鄉就業帶貧,設置公益崗位173個;32.3萬元用于健康扶貧工程,納入脫貧醫療保障基金,解決了95名因病致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醫問題。”趙光明告訴筆者。
德青源公司與林西縣實施“金雞扶貧計劃”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帶動貧困戶就業,讓貧困人口獲得勞務性收益,目前,公司已錄用建檔立卡貧困戶26人,占公司人員比例31%,人均月工資為2000元。
蘇泗汰村村民常丹荷通過招聘成了德青源公司職工,在雞舍負責飼養工作,他說:“公司的待遇挺好的,還在家門口上班,能夠守家照顧父母,我特別滿意。”和常丹荷一樣,建檔立卡貧困戶付萬泉時常外出打工,聽說家鄉的德青源公司招聘員工,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鄉報名應聘。
秸稈綜合利用
每個環節優先錄用貧困戶
內蒙古興安盟主要以農牧業為主,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然而興安盟也是內蒙古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貧困原因最復雜的少數民族地區,屬于國家劃定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內蒙古興安盟農作物秸稈廢棄到田間地塊,如何變“廢”為“寶”,讓環境美起來,讓腰包鼓起來,興安盟成功走出一條解決的路子。
2016年7月,愛放牧(興安盟)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與科右前旗各鄉鎮村合作,共同打造“愛放牧村級秸稈造粒扶貧車間”,每年收成之后,農民們會將秸稈收集起來,由扶貧車間經過粉碎、壓縮造成秸稈顆粒,并由公司回收,促進農民增收。目前,項目一期已經投產,年處理農作物廢棄秸稈3萬噸,年生產生物質炭基肥料5萬噸。
“之前只靠種地賣糧賺錢,從來不知道秸稈也可以賺錢,自從有了這個公司,我家農田里的秸稈也可以賣了賺錢,增加了一筆收入。”科右前旗歸流河鎮西山灣子村村民白龍告訴筆者。公司負責人表示,二期項目于與今年5月開工建設,將為貧困戶提供近200個就業崗位。
如今,這一模式已經在內蒙古全面鋪開。該模式以炭肥為媒介,實現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有機結合,在生產環節和公益附捐上明確帶貧減貧標準。在項目生產方面,在秸稈收儲環節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差異化補貼;在秸稈造粒環節,車間直接用工和臨時用工優先錄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炭肥生產環節,工廠設置一定比例崗位優先錄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炭肥還田環節,按補貼約定(規定),以炭肥兌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公益附捐方面,企業從炭肥銷售額中提取1%定額資金,用于支持貧困村設置公益崗位,支持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等公益扶貧事業。
這一模式在內蒙古的廣泛推廣也使得2017年該區秸稈有效利用達到2608.67萬噸,有效利用率82.5%。
多元利益聯結
為貧困戶上多重保險
這幾天,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駝鄉永泉生態養殖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投入運營,工作人員正忙著馴化駱駝,為駝奶生產做前期準備。合作社通過托養貧困戶駱駝,再向貧困戶分紅的方式,解決貧困群眾缺少生產資料和發展資金的困難。目前已有23戶貧困戶的31峰駱駝在合作社里托養。
“首先給嘎查帶來了穩定的集體收入,其次能夠帶動全鎮的貧困戶脫貧,每個貧困戶在合作社入3峰駱駝,每年分紅2000元,三年后為貧困戶返還母駝和當年駝羔。”巴音塔拉嘎查嘎查長楊振元介紹說。
阿拉善右旗主動將駱駝產業置于產業扶貧最前沿,已建立“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基地+貧困戶”“科研+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牧戶”等農企利益聯結方式,實現互利共贏。同時,為確保貧困戶利益不受損失,還為每峰母駝繳納意外保險,形成“公司發展產業+貧困戶受益+保險公司擔保”的專項扶貧發展模式。
目前,全旗已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86家,家庭農牧場103家、專業大戶8戶,累計帶動100余戶貧困戶增收。
內蒙古各地結合實際資源條件,探索出股份合作、資產入股、產業園區帶動等多元化利益聯結模式,讓貧困戶分享更多發展成果,為產業扶貧增添了無限活力。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與農牧民建立了利益聯結關系的有1400余家,比例穩定在81%,緊密型利益聯結比例達到47%,比2013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訂單合同型、股份合作型、服務協作型、流轉聘用型、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等多種緊密型利益聯結模式已經形成,帶動該區214萬戶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共享產業發展收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