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認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福建寧德市,東臨東海,與臺灣隔海相望,南接省會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離“長三角”和日本、韓國最近的中心城市。土地面積1.34萬平方公里,直接相鄰的海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878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岸線從北到南有20多個港灣,擁有世界級天然深水港三都澳。港口優勢突出,水產資源豐富,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成為寧德經濟發展的命脈。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享受著大海的饋贈,收獲著各式各樣的鮮活美味。
寧德是我國大黃魚產業的發源地與最大規模的養殖基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繁盛的水產養殖業。“寧德大黃魚”作為福建寧德地理標志產品,同時也是寧德最具區域特色的海水養殖品種,全國80%以上的大黃魚產自寧德,年產值超過60億元。2017年獲得“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是寧德大黃魚繼2016年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最具影響力水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后的又一項殊榮。2018年在第二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上,寧德市蕉城區繼續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大黃魚之鄉”稱號。近年來,福建寧德市通過推進出口大黃魚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寧德大黃魚”品牌越來越響。
大黃魚俗稱“黃花魚”,也稱“黃瓜魚”,是我國沿海傳統“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大黃魚為暖溫性近海集群洄游魚類,主要棲息于80米以內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層。寧德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降水豐富,該氣候為大黃魚的繁殖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由于寧德大黃魚體色金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香港、澳門、臺灣還被譽為“黃花小姐”。
20世紀80年代,寧德有關部門重視野生大黃魚種群的恢復,開辟“官井洋大黃魚保護區”,積極組織科技人員研究大黃魚人工育苗和養殖。1985年,人工繁育大黃魚獲得成功,當黃花魚人工養殖獲得成功的消息傳出后,立刻引來了全國各地的水產養殖高手,他們大規模地進行海水網箱養殖大黃魚。1991年,大黃魚人工養殖在寧德三都澳獲得成功。
如今,大黃魚已成為我國最大規模的海水網箱養殖魚類和八大優勢出口養殖水產品之一,幫助寧德沿海幾十萬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2017年,寧德市蕉城區大黃魚養殖企業50多家,養殖個體戶8000多戶,網箱養殖23.90萬口,年產量5.46萬噸,產值16.40億元;大黃魚產品加工企業45家,加工大黃魚產量7.70萬噸,加工總產值55.60億元;出口大黃魚2.10萬噸,出口創匯8.19億美元,大黃魚養殖規模、產量及產值均居全國第一位。
在三都澳的茫茫海域上,海上漁排網箱養殖區漁戶相連,海風吹過或船只駛過,漁排隨波蕩漾。“三都澳大黃魚養殖戶有幾千戶,每戶網箱養殖規模從幾十框到幾百框,甚至上千框不等,大多是家庭式的小規模傳統養殖,養得好時,每個家庭年收入達100多萬元,最高甚至可以達到1000萬元。”三都澳港口村第一個全程投喂大黃魚飼料成功的養殖戶曾成愛說,寧德大黃魚帶動了三都澳海域村莊的經濟,隨著大黃魚數量日益增加,帶來了大量用工需求,也對產業分工提出了要求。大黃魚產業鏈開始逐漸細化,延伸出許多配套產業——產業鏈下游產生了加工、包裝、運輸等產業;產業鏈上游產生了制冰、泡沫箱制作、冰鮮魚銷售等產業。
一條屬于大黃魚的產業鏈不斷完善,實現了從“暢游”到“上岸”的過程。曾成愛養殖大黃魚十多年,深刻感受到這條“魚”對一個地方的帶動作用,為養殖、捕撈、加工、運輸等招收用工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據寧德政府不完全統計,三都澳城南鎮從事大黃魚相關行業的人員達2000多人,月均支付工資約233萬元。一方面,這些村為企業提供了勞動力,節省企業用工成本;另一方面,企業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靈活就業的機會。
目前,寧德市大黃魚人工養殖已發展到40萬箱,年產值達10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大黃魚商品魚生產、苗種繁育和產品出口基地,同時帶動了飼料加工、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幫助30多萬沿海農民實現了小康夢。出口市場遍布歐洲、美洲、東南亞、澳洲、非洲等28個國家和地區,寧德大黃魚“暢游”全世界。
(徐平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