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又稱“洋芋”“土豆”等,在中國版圖上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稱謂。這種源自秘魯南部的農作物,幾百年前進入中國來到云南,走進昭通,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值逐年提升,2017年實現農業產值42億元,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薯”。
地處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的昭通市,屬革命老區和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樣,昭通也是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五個地級市之一,世界馬鈴薯種薯生產擴繁最適宜的地區之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區位、冷涼的氣候與適宜的土壤,造就了高質量的昭通馬鈴薯。
開春和入秋時節,農民將種薯播入大地,幾場雨后,馬鈴薯出苗、長葉、開花,涼爽的氣候,晝夜10℃左右的溫差,使得馬鈴薯更好地在陽光下積累養分。約莫三四個月,肥厚的馬鈴薯就出土了。煮洋芋、炸洋芋、炒洋芋、燜洋芋……盛宴開始,農民品嘗著豐收的美味。
天然優勢成就優良品質
昭通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抬升的過渡地帶。境內最低海拔267米,最高海拔4040米,晝夜溫差大,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為優質種薯及商品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種薯生產周期顯著縮短,從原原種到一級種薯,在昭通1年半可以完成,比其他種薯產區繁育周期縮短1倍,原原種1年可以生產2季以上,比多數省市多1季。全市馬鈴薯除夏季外,其他季節均有部分地區可以播種,全年均有鮮薯上市,十分有利于菜用薯、種薯、加工薯的生產和銷售。
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昭通馬鈴薯的優良品質。昭通的氣候條件與馬鈴薯原產地南美安第斯山區十分相似,生產的種薯干物質含量高,原原種一般比北方種薯重1?2克/粒,種薯活力強,種薯質量好、退化慢,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馬鈴薯種薯擴繁的最佳地區。生產的種薯特別適應南方產區的需求,與北方種薯相比,昭通種薯不僅能完全滿足栽培適宜性要求,而且在抗(耐)晚疫病能力、茬口銜接(休眠期)和價格上更具優勢。昭通晝夜溫差大,利于馬鈴薯干物質積累,種植區域自然隔離條件較好,土壤松軟且幾乎無污染。
此外,昭通區位優勢明顯,其東南面與貴州畢節相接,西南面與曲靖會澤、昆明東川相連,西面、北面、東北面與四川涼山、宜賓、瀘州毗鄰,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云南北大門”之稱。處于昆明、成都、貴陽、重慶四大中心城市輻射的交匯地帶。由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初具規模,正在成為云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門戶,是內地入滇乃至南下東南亞、南亞的便捷通道。
目前,全市從高寒山區到江邊河谷均有馬鈴薯種植,據統計,2017年馬鈴薯播種面積達285萬畝,種植面積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位列全省第二,比2010年270萬畝增加15萬畝、增幅達5.4%,鮮薯總產量352.7萬噸,比2010年232.2萬噸增加120.4萬噸,增幅達51.9%,逐步成為云南省乃至全國的馬鈴薯生產優勢區域。
種薯擴繁 打通良種推廣“最后一公里”
據介紹,近年來,昭通在昭陽、魯甸等七個主產縣區的高海拔冷涼地區建設脫毒種薯基地,通過“一分地”工程、種薯企業集中擴繁、地方政府或農業部門集中擴繁等方式,全市建設脫毒種薯基地15萬畝(其中原種基地0.34萬畝、一級種1.20萬畝、二級種13.46萬畝)。在光熱條件好的江邊河谷區建設秋冬作和小春基地50萬畝,在交通條件較好的區域建設商品薯基地120萬畝。
在魯甸縣水磨鎮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原種擴繁基地內,上千畝的馬鈴薯長勢喜人,紫色、白色的洋芋花開滿山頭,引得參觀者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拍照,還有的踩著泥土走進田埂看花、觀葉。
水磨鎮是全市重點打造的優質種薯生產基地之一,水磨鎮拖麻村居落角自然村共建設馬鈴薯原種擴繁基地855畝,品種為“云薯505”和“合作88”。同時,將原原種分為25克以上、20?25克、15?20克、10?15克、5?10克五個級別進行同密度擴繁技術展示。
事實上,魯甸縣曾因馬鈴薯種薯退化問題,畝產一度低于1000公斤。魯甸縣水磨鎮農技站站長劉穎告訴記者:“2017年推廣種植的云薯505和威芋5這兩個品種,是經過兩年努力找到的適應當地種植的品種,測產達到4012公斤。”近年來,魯甸縣把馬鈴薯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撐,以良種良法推廣、專業合作社示范帶動、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為重點,在25個馬鈴薯主產村組建專業合作社,主產區1.5萬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
魯甸縣農業局副局長呂明良介紹:“除了種植技術推廣外,縣農業部門加大優質種薯推廣力度,向主產區貧困戶免費提供優質種薯,示范帶動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目前,全縣已發放馬鈴薯種薯8500噸,實現馬鈴薯主產區建檔立卡貧困戶良種良法推廣全覆蓋。”
實現良種全覆蓋,不但需要加大種薯擴繁的力度,更為關鍵的是,農科部門還要打通與田間地頭農民的“最后一公里”,幫助和指導他們種植“新品種”。每到3月春耕,縣農業部門就會組織100余名技術員深入田間地頭,全力抓好物資儲備、春耕備耕、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馬鈴薯收獲季節。
在大力發展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的過程中,農技人員指導農戶雙行起壟、標準化種植,達到產量質量雙提升。劉穎介紹,當地通過實行統一精細整地、統一選用優質良種集中采購發放、統一播種節令、統一規格化種植、統一雙行壟作、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統一銷售。標準上的統一,使得每家每戶種植的馬鈴薯,成了標準化的、可計量化的農產品。
此外,通過內引外聯,依托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加強與國際馬鈴薯中心、云南師范大學、云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通力合作,昭通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研究與開發的局面,充分挖掘昭通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優勢與潛力。依托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開展馬鈴薯品質提升、綠色高產高效生產、重大病害防控等技術研究,解決生產中制約提高馬鈴薯單產的瓶頸問題,完善昭通馬鈴薯綠色增產模式和極量創新模式,有效推進全市馬鈴薯產業實現提質增效。
馬鈴薯產業 帶動群眾穩定脫貧
馬鈴薯種植區域與連片特困地區高度吻合,昭通是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重點區域,除水富縣外,其余10個縣區均屬貧困縣,昭通又是馬鈴薯主產區,馬鈴薯產業成為昭通市與脫貧攻堅聯系最為緊密的產業。
近年來,昭通市積極引進農業集團、龍頭企業入駐,培育規?;N薯生產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產加銷一條龍產業鏈更加完備、市場化更加完善,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昭通高原特色農業六大主導產業之一,昭通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產業脫貧新路徑。
近日,第二十屆中國馬鈴薯大會在云南昭通舉行,本次大會聚焦馬鈴薯產業與脫貧攻堅。馬鈴薯產地大多分布在貧困山區,在云南南部的馬鈴薯冬作區,許多農戶種植冬馬鈴薯,取得了較好收益,并形成了冬馬鈴薯種植的“1139”模式。即種植1畝冬馬鈴薯,生長100天,產量可達3000公斤,收入9000元。
“我們為3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提供5畝種薯,并提供種植技術的支持,采取訂單式收購,幫助群眾穩定增收。”云南農墾天使薯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治皓說,以往在云南熱區的冬作季節,農戶多種植水稻、青稞等作物,每畝收益在900元左右。通過種植馬鈴薯,每畝收益在2600元左右,而依托薯片加工,去年公司訂單式采購馬鈴薯的金額超過1億元。
“馬鈴薯是當地貧困群眾參與度較高的產業,也是最具實效的產業之一。”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說,全市共有64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馬鈴薯,馬鈴薯產業收入約占其家庭收入的32%。今年全市的馬鈴薯主產優勢區行政村將實現“黨支部+合作社”全覆蓋,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穩定脫貧。
據統計,2017年,昭通市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85萬畝,占云南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的30.08%,實現鮮薯總產量352.7萬噸、農業產值42億元。昭通馬鈴薯優勢區種植馬鈴薯總人口近110萬戶406萬人、約占昭通市總人口的68%,其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9.2萬戶64萬人,占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左右。去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獲商品馬鈴薯折價凈收入達到813元,馬鈴薯產業收入約占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收入的32%。
三產融合 打造百億產業集群
隨著云南馬鈴薯產業鏈的不斷完善,部分加工企業實力增強,品牌影響快速提升,促進了全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魯甸縣文屏鎮馬鹿溝村黃家山村民小組長黃躍軍告訴記者,每年冬末初春季節,黃躍軍就會和村民一道,把昭通市薯片加工企業——云南理世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發放的優質種薯播種在山間,待到成熟時,村民們陸續來到地里,刨開泥土,把沉甸甸的馬鈴薯沿著阡陌小道運送出來,按協議價交售給理世集團。“土不拉幾”的馬鈴薯從公司車間出來,搖身一變,就成了遠銷川渝和西北部分地區的薯片“嚕咪啦”,身價倍增。
據介紹,黃家山村民小組2000畝種植基地,只是理世集團30000畝種植基地的一部分。躋身云南民營企業100強的理世集團,把高原綠色無污染的天然種植基地當成“嚕咪啦”第一車間來打造,打通了農業和企業之間的通道,不斷拓展市場半徑,逐步走上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
楊亞林表示,馬鈴薯不僅是昭通人民的主食和必需品,更演繹成為一種文化,深深融入了昭通人的血脈之中。如今的馬鈴薯,更承載著脫貧致富、建設小康的希望,是烏蒙山區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致富薯”“希望薯”。
未來,昭通市將馬鈴薯作為全市六大主導優勢產業之一重點培植、打造,用現代農業、現代經濟發展理念謀劃產業發展,制定出臺了產業意見,計劃到2020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320萬畝,實現鮮薯產量達640萬噸,農業產值89億元,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力爭形成烏蒙山區“衣食萬戶”的百億馬鈴薯產業集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