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縣位于大別山北麓,鄂、豫、皖三省結合部,是安徽省最大山區縣,境內群山起伏,河流縱橫,氣候宜人、物種繁多,共有野生藥源237科1363種,被譽為“西山藥庫”。其中,靈芝、茯苓、天麻、桑黃等珍稀菌藥聞名全國。
金寨靈芝
金寨靈芝人工栽培始于20世紀 90 年代。至 1995 年,沙河鄉靈芝栽培農戶超過 100 戶,產量達 10 余噸,江蘇、吉林、福建等地客商紛紛前來采購,金寨靈芝在全國開始小有名氣。
1996 年,全縣靈芝栽培區域從沙河鄉擴大到關廟鄉、水竹坪鄉、青山鎮、燕子河鎮等 7 個鄉鎮,靈芝產量 90 噸,孢子粉 11 噸,產值 530 萬元,其中沙河鄉靈芝產值為 370 萬元,占全縣靈芝總產量的 70%。1997 年,全縣有 19 個鄉鎮栽培靈芝,靈芝產量 500 噸,總產值 1600萬元。1998 年,沙河鄉靈芝達到高峰期,年產靈芝 600 余噸,產值 2500 萬元,全鄉僅此一項人均增收 1500 元,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媒體都進行了報道,沙河鄉成為“全國靈芝第一鄉”。2003 年,全縣靈芝總產量 1205 噸,其中孢子粉 260 噸,總產值達 5200 萬元。之后金寨縣調整靈芝發展戰略,堅持總量控制、合理布局、持續發展的原則,年規模控制在 500 萬棒,產量 500 噸左右,金寨仍是中國最大的椴木靈芝生產基地。由于金寨靈芝發展較早,在全國有很高知名度,現已形成全國知名的靈芝交易市場,近幾年,全縣年均栽培靈芝4000畝,年產干靈芝1500噸、靈芝孢子粉1000噸,破壁孢子粉500噸。
金寨發展靈芝生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資源豐富,品質優良 ;二是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生態環境適宜 ;三是有一批從事食用菌藥生產的技術隊伍,有上萬戶靈芝栽培農戶。依托成熟的靈芝生產基地,建設靈芝產品加工企業,潛力巨大。“金寨靈芝”已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金寨是“十大皖藥”靈芝產業示范基地縣。
金寨茯苓
金寨的自然環境適宜茯苓生長,境內茯苓生產已有 200 多年歷史, 1958 年毛主席在安徽省博物館觀賞的 72 公斤特大茯苓就是金寨縣桃嶺公社社員陳義榮親手培育的。在劉華軒主編的《全國中藥材資源分布》一書中,金寨茯苓列為重要產地質優產品,1983 年 9 月 9 日,金寨縣被列為全國 6 個茯苓生產基地縣之一。
20世紀 80 年代,全縣茯苓產量在 255 噸以上,茯苓商品量占全縣藥材收購總量的 43%。20世紀 90 年代以后,隨著茯苓生產技術的推廣,全縣茯苓生產發展較快,尤其是桃嶺鄉,氣候環境適宜茯苓生長,所產茯苓質密細膩,藥用效果好,群眾有種植茯苓的經驗和技術,特別是他們有人工種植茯神的技術(茯神是一種菌核天然包裹在松樹根上的茯苓,一般都是自然形成,產量極低),提高了桃嶺茯苓的知名度。
2005 年,桃嶺鄉被河南宛西制藥廠定為茯苓生產供應基地。目前,桃嶺鄉、湯家匯鎮、長嶺鄉是茯苓主產區,全縣年產鮮茯苓近萬噸。“金寨茯苓”已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金寨是安徽“十大皖藥”茯苓產業示范基地縣。
金寨桑黃
桑黃是一類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珍貴大型真菌,在中國,桑黃菌的使用從漢朝起至今已經有 2000 多年歷史。桑黃菌由于通常生長于桑屬植物上,子實體為黃褐色而得名,主要生于柳、楊、桑、花椒、山楂等闊葉樹的樹樁及樹干上或倒木上,多年生。桑黃菌產量極為有限,有“森林黃金”之美稱。
中國最早的本草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就已經有了“桑寄生”的記載,上面說桑黃“久服輕身不老延年”;《本草綱目》記載桑黃菌能“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現代研究證實桑黃菌多糖有免疫調節作用,能降血壓、血脂,抗血栓,還有健胃保肝、抗氧化、抗輻射、抗潰瘍、抗衰老、抗病毒、降血糖等作用,尤其對于抗腫瘤和緩解癌癥不適癥狀有特殊療效。1968 年日本國立癌癥中心的博士以桑黃菌水提物進行研究發現,其對腫瘤細胞增殖抑制率高達 96.7%,而對正常細胞沒有毒性。由此,人們對桑黃菌的研究逐漸興起,目前已被國際公認為生物抗癌領域中藥效最好的藥用真菌之一。
2002 年,金寨縣科委借助科技部在金寨縣對口扶貧的機會,開始從韓國引進桑黃菌栽培企業,也帶來了相關栽培技術。目前,金寨尚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國內技術領先的人工栽培桑黃菌基地,具備年生產桑黃菌 20 萬棒、年產子實體 3 噸的生產能力。全縣桑黃種植面積1000余畝,正在申報“金寨桑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金寨天麻
金寨天麻的人工栽培起步于20世紀 70 年代。1973 年八河公社(今青山鎮)一位樂姓醫生在室內無性繁殖天麻試驗成功。1974 年,青山供銷社派一江姓輔導員到黃畈公社大石藥場(海拔800 米)進行人工栽培,經過四五年的努力終于獲得成功,此后供銷社逐步向外推廣,到 1984年已普及到全縣,外省有些地方也到金寨學習和引種栽培。往年藥材部門收購野生天麻每年只有一二百公斤,1983 年入庫成品麻有 1000 公斤,再加上供銷社及社會上的留用量,1983 產量為5000 公斤以上,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由于人工栽培獲得成功,1980 年金寨縣供銷社受到六安行署科學大會的獎勵,給了獎金 80 元,獎狀一張。
20世紀 90 年代初,金寨縣科委引進了天麻有性繁殖生產技術,該技術生產的天麻麻籽多、商品麻產量高、質量好,深受歡迎。1994 年,金寨縣科委、政協特產研究所在梅山聯合舉辦天麻有性繁殖技術培訓班,邀請陜西省寧強縣天麻研究所專家講課,同時縣科委與該所在白塔畈鄉西沖村試驗生產萌發菌。當年,青山鎮姜河村有一菇農從寧強縣購買萌發菌種 4 瓶,開展有性繁殖天麻試驗,取得成功。此后,全縣群眾競相效仿,天麻有性繁殖技術日趨成熟、逐步推廣,但因寧強縣萌發菌質量不穩定,造成有性天麻生產難以形成規模。
1999 年,金寨縣科委為了打破制約天麻有性繁殖的技術“瓶頸”,特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教授王秋穎來金寨傳授天麻有性繁殖新技術,并引進該所生產的石斛小菇萌發菌新品種,經過青山、燕子河、雙河等地的栽培試驗,商品麻的產量高、質量好、麻籽多、繁殖系數高。隨后,該技術及萌發菌在全縣大面積推廣,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2000 年,全軍鄉何家灣村有一柳姓農戶種植有性天麻 2000 平方米,收入 30 多萬元。2002 年,由于市場行情好,天麻產量高,全縣天麻的總產值達 1 億元。2002 年,金寨縣食用菌生產辦公室編寫了《天麻短料細枝栽培技術》,并在南溪、湯家匯、沙河等鄉鎮推廣。
隨著天麻有性繁殖技術的推廣普及,金寨縣內“天麻熱”迅速興起。2002 年后,山區農村幾乎家家種植天麻,城鄉工商戶、鄉村干部,承包山場,成片種植。有的天麻種植大戶產量達百余噸。目前,全縣年產鮮天麻1.2萬噸。“金寨天麻”已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金寨是全國天麻主產區之一,落戶金寨的中國藥用菌大市場是金寨天麻主要交易場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