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水稻生產 “智慧”下田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劉偉林 王澤田 字號:【

  編者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在我國面臨著起步晚、基礎弱、體量大等問題,同時由于生產分散、規模小,基層監管人員少,在推廣標準化種植模式、源頭管控上遇到了難題。黑龍江省富錦市通過在全市范圍內搭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科技化示范園,將個體農戶的生產納入到統一的信息化管理過程中,既提升了生產效率,有效對接了市場,又從源頭上規范了種植流程,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這段時間插秧的,要密植,插10?12厘米,插秧后灌護苗水,返青后灌寸水,寸水不露泥。返青的地塊要防治水稻潛葉蠅,特別是水深的地塊要高度重視……”這是筆者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農民手機上看到的一段提示,消息來自富錦市現代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像這樣的生產指導信息每天都會和天氣預報一起發到農民手機上,一方面指導了農民的生產,另一方面也在定標準、立規矩。新的生產方式就這樣在富錦的稻田里悄悄普及開來。

  搭建智慧平臺

  打造生產端監管的信息化基礎

  富錦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國家糧食(水稻)生產功能區,連續12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2017年糧食總產達到42.8億斤,位居全省第一,享有“黑土綠谷、北國糧都”之美譽。近年來,富錦市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密切合作,將農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于農業示范區建設,“智慧農業”成了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樣板。

  在富錦市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監控室里,萬畝稻田盡收眼底,綠油油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稻田邊的水渠波光粼粼。技術員以實際操作向筆者展示,通過完善的物聯網技術,絕大多數涉及標準化生產的農活,已經不再需要農民“親自”去干了。以監測稻田缺水情況為例,安裝在田間的水位傳感器會自動檢測水層深度,通過無線傳輸設備,將采集的數據實時傳輸到智能灌溉控制系統。系統經過診斷后,發出的決策指令傳輸到田間的灌溉控制裝置,之后水池內的水就會自動灌入稻田。而進行全系統宏觀調控的科技人員,則以云數據為平臺,實現對農田作物長勢、養分診斷、災害預警等綜合監測與評估。

  據介紹,這個平臺在土地流轉、金融服務和電子商務等11個方面開展為農服務。在土地流轉方面,與市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有效鏈接,同步開展土地流轉登記備案、合同鑒真、信息發布等服務;在金融服務方面,為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辟公告欄,讓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了解信貸服務和信貸產品,拓寬融資渠道,簡化信貸程序,提高貸款效率;在電子商務方面,與黑龍江省大米網等農產品銷售平臺連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推進農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實現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在平臺的運行機制上,對上鏈接省推廣、土肥、植保等專業管理系統;對下與全市33個農情測報點、8個“互聯網+”農業示范基地和科技園內的田間物聯網系統相鏈接,形成對科技園、農戶、上級業務部門的信息交互。

  推廣科技示范園

  以點帶面助推產業升級

  信息服務平臺的搭建,極大地促進了高科技示范園區的生根發芽,為全市范圍內的水稻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提供了科學范本。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所在的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區,是全市230萬畝水田現代化生產經營管理的縮影,總面積4萬畝,其中核心區1萬畝。園區由農業、水利、氣象、農機四個部門共同參與管理,達到設施建設標準化、田間管理智能化、農資投入精細化、節水灌溉精量化、科技服務信息化。

  示范園內設有黑龍江省水稻創新體系首個縣級試驗站,在土肥、植保、農機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另外,國家水稻節水灌溉試驗站也建在這里,實施水稻灌排節水試驗;這里還有東北地區唯一的寒地水稻生態系統野外氣象站和院士工作站,開展水稻生態系統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研究。

  目前,示范園共試驗示范新品種61個,已經有9個全市230萬畝水田推廣應用。應用新技術41項,其中包括土地整理技術,可增加耕地面積2%,水田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超出全國30個百分點;應用減肥增效技術,采用測深施肥,鴨稻、蟹稻、魚稻共生共養,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1.6個百分點,化肥減量13%,除草劑減量11%;應用水稻節水技術,每畝稻田用水由900立方米降至440立方米。通過新品種引進、新技術轉化,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管控力度。同時,采用“互聯網+”農業的手段,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水稻生產全程可追溯、農業裝備智能化,整個示范園科技貢獻率達到了71%。

  正是在“生產+加工+科技”的運營模式下,集約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初步實現,也使得示范園區內的水稻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2017年的訂單面積達到10858畝,和往年相比有明顯提升,每斤訂單價1.82元,高出市場價0.32元,合作社增收420萬元。

  過程全透明

  質量可追溯成大賣點

  信息化平臺的建設,無論從生產端還是市場銷售端,都在推動傳統生產模式的升級。錦山鎮水稻種植大戶秦同軍今年的水稻育秧較往年提前了一周,搶到了寶貴的有效積溫。他告訴筆者:“這完全依賴于準確的氣象信息,現在跟著系統走,對價格、品種、新技術心里都有數了。”

  生產效率的提升帶來的是經濟上的回報。富錦市長安鎮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告訴筆者:“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農機已經不再是簡單替代勞動力了,現在他們是根據生產信息提示精準作業,不僅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也大幅提高,效益明顯增加。”這個合作社水稻核心區采取寬窄行插秧,種植綏粳4和綏粳18兩個品種,平均畝產1060斤,以每斤高于市場0.15元的價格被企業訂購。除品質好外,生產過程全透明、生產作業全記錄、產品可追溯成為最大的賣點。

  今年,富錦市又爭取到了農業農村部數字農業建設項目,將建成“一云、一庫、三平臺”,云是基于云計算的云服務中心、庫是基于大數據的綜合信息管理數據庫、三個平臺分別是北斗精準時空服務基礎平臺、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和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信息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