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貿易促進中心近期對湖北恩施州、山西嵐縣及貴州威寧縣等馬鈴薯主產區產業發展調研顯示,經過幾十年發展尤其是近年在國家主食化戰略推動下,馬鈴薯產業已形成規模大、門類全的產業鏈條,但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情況仍較突出。下一步應著力推動產業內部協同、加大品牌建設力度以及完善支持保護制度。
調研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特點
地處武陵山區的湖北恩施州、黃土高原東部的山西嵐縣、云貴高原烏蒙山脈腹地的貴州威寧縣都是全國馬鈴薯優勢產區,馬鈴薯是當地老百姓的主要食物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三地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共性特征。
(一)科技帶動作用明顯。湖北恩施依托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自主選育的鄂馬鈴薯系列20余個品種中,有6個已通過國家審定;研究推廣的“馬鈴薯—玉米”間套作栽培技術已被列為國家主推技術。山西按照“發展生產種薯先行”思路,先后發布實施了《馬鈴薯脫毒試管苗繁育技術規程》等7項地方標準并廣泛指導于生產,2010年以來全省開展了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補貼項目,吸引了一批企業家投資建立脫毒種薯生產基地,種薯產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貴州威寧從上世紀70年代起自主選育了威芋系列品種,并建成了脫毒組培室及原原種、原種擴繁基地,良繁體系建立和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2016年中農發組培中心和原原種生產基地入駐威寧,更進一步加快了威寧種薯繁育的步伐。
(二)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馬鈴薯是恩施和威寧的第一大糧食作物。2017年,恩施馬鈴薯種植面積201.5萬畝,占全省種植規模的52%,鮮薯產量約210萬噸;威寧馬鈴薯種植面積170萬畝,鮮薯總產量突破310萬噸,總產值40億元左右。山西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種植業結構調整和馬鈴薯優勢產業政策的深入推進,2017年全省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了295萬畝,總產鮮薯382萬噸,平均鮮薯單產比上年增加445公斤。
(三)緊密結合精準扶貧。據行業部門統計,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絕大部分縣都種植馬鈴薯,馬鈴薯產業發展與當地脫貧致富密切相關。嵐縣以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專業合作社等平臺為載體,探索形成了“儲藏窖+貧困戶”“保險+種植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農家樂+貧困戶”等多種模式,實現4萬多貧困人口馬鈴薯產業全覆蓋,馬鈴薯產業人均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55%左右。恩施三岔和白楊坪等鄉鎮依托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新建“良種下大田”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均1600畝以上,幫助3000多戶貧困農民找到了增收渠道;其高山連片貧困區已建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良種種薯和商品薯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萬余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00多戶5000多人找到了產業扶貧的有效途徑。威寧為提高馬鈴薯產品經濟效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17年申請省級脫貧攻堅基金項目65個,總投資約222.5億元,申請扶貧基金159.6億元,其中用于馬鈴薯產業的脫貧基金39.4億元。
(四)品牌引領成效凸顯。在國家品牌戰略指導下,三地也分別結合區域優勢創建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馬鈴薯區域公共品牌。恩施95%馬鈴薯生長于富硒或含硒土壤上, “恩施硒土豆”主打硒品牌并利用展會和電商等平臺推廣,以“小豬拱拱”品牌為代表的硒土豆在“盒馬鮮生”“京東商城”等高端市場賣價36元/公斤。嵐縣以主食產品為突破口組建了馬鈴薯主糧化研發推廣中心和馬鈴薯精深加工轉化團隊,研發了108道馬鈴薯風味美食并注冊了“土豆宴”商標。威寧以“烏蒙山寶 畢節珍好”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為統領著力培育“威寧洋芋”公共品牌,并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2017年,“嵐縣馬鈴薯”“威寧洋芋”均榮獲“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稱號,更提振了當地產業信心。
(五)加工能力明顯改善。近年全粉和冷凍薯條等產品迅速發展,有效提高了鮮薯消化能力。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山西藍頓旭美食品公司引進國外倉儲技術和設備,采用國際成熟的全套設備和自動控制系統建設了薯條、薯粉和異形薯生產線,年轉化馬鈴薯25萬噸。全國馬鈴薯主食化試點單位湖北亞麥食品公司研發出馬鈴薯主食、餐飲產品和旅游食品3大系列近200款,研發以馬鈴薯為主要原料的活性鮮酵母液保質期可長達6個月,遠超法國5天保質期的同類產品,已在其直營的“全家西餅屋”“家鄉雞中國快餐”和“美客·美家西餐廳”連鎖店使用,深受好評,市場前景廣闊。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優質商品化程度低。馬鈴薯一直是恩施、嵐縣和威寧農民的主食產品,但是分散的一家一戶多品種混雜種植方式難以形成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不利于集約化經營。馬鈴薯專業物流交易市場和相關行業協會尚未建立完善,線上缺乏大型商貿平臺,線下無商品薯及種薯流通專業物流體系支撐,目標市場以周邊省市為主,產業流通體系建設仍需完善。
(二)市場主體帶動能力弱。傳統馬鈴薯品種選育和推廣以鮮食為主,加工專用薯只能賣給特定企業。在契約精神不健全、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并存條件下,薯農對種植加工專用薯取得穩定收益心存疑慮,種植意愿不強,加工企業普遍選擇“自有基地+部分農戶訂單”方式發展。而自有基地一次性投入多,融資難度大,加之社會資本對產業發展投入相對較少,導致加工企業轉型升級難,制約了企業發展。
(三)種薯生產管理滯后。山西近兩年來用于脫毒種薯繁育的財政補助資金不斷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脫毒種薯總產量和推廣速度的提升。威寧縣馬鈴薯品種資源雖然豐富,但銷售上主要以商品薯為主,種薯生產和銷售重視不足,農戶大部分自繁自用。受經濟水平所限,脫毒種薯在貧困地區的推廣應用率仍不高,市場監管滯后,部分外調種薯和低質種薯事故頻發,農民屢遭“薯賤傷農”之痛。
(四)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種薯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欠缺,灌溉條件差,生產風險和成本加大,利潤空間壓縮。機械化程度低,貯存設施建設落后,倉儲條件薄弱,保鮮庫存能力遠不能滿足產業規模要求,貯藏損失大,爛薯爛種現象連年存在。
(五)高端加工業存在管理風險。總體看,農戶與加工企業的合作對接機制尚未有效建立。三地馬鈴薯加工以淀粉粉條等初加工為主,雖對產品質量要求低,但缺乏行業競爭力。近年來外資大量涌入正在占領高端產品市場。據山西藍頓旭美公司反映,近年荷蘭愛味客、美國辛普勞、比利時路多薩等多家外資企業已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進入國內冷凍薯條加工業,這些國際知名薯企在生產、資本和市場運作方面經驗豐富,國內馬鈴薯高端加工領域面臨重蹈大豆加工被外資控制的風險,應提早防范。
相關建議
(一)加強產業內部協同。應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協調產業部門、專業協會和產品聯盟等機構和組織,采取針對性舉措促進產業內部協同。應抓好種薯、生產、管理、產品標準制定等環節,按照產品用途實行專用化生產,提高馬鈴薯商品屬性,使農戶、企業和市場更有機地結合。
(二)統籌加工業布局。統籌制定全國馬鈴薯加工發展規劃,根據新形勢新業態布局馬鈴薯加工業,加快提升馬鈴薯加工業競爭力,避免同質化產品一哄而上,關注并研究外資進入的重點環節,保護產業健康發展。
(三)加大品牌建設和宣傳。充分發揮貿易促進的公共服務功能,加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新三品”推廣力度,通過展會在信息傳播、第三方認證、產品體驗和行業發展等方面的功能認知來發現價值、制造價值和實現價值,推動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農產品營銷品牌。豐富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展覽展示內容,并依托“一帶一路”和“走出去”項目為薯企與國外合作牽線搭橋。
(四)完善支持保護制度。2016年和2017年中央1號文件均提出要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依法對進口農產品開展貿易救濟調查,依法保護國內馬鈴薯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