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喝茶吃點心向來認字號,有一句口頭禪說:吃點心找正明齋,買茶葉認張一元。說明了老北京人對張一元茶莊的厚愛。張一元茶莊,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它從一個小茶攤開始,十余年間發展成為名冠京城的大茶莊,其中奧秘何在?經營又有什么不同尋常之處?
變遷歷程
張一元茶莊的創始人是張昌翼(1869—1931年),字文卿,安徽歙縣定潭村人。他自小就與茶葉打交道,幫助父親管理茶園,能夠識別各種茶葉。清光緒十年(1884年),張昌翼經同鄉介紹來到北京崇文門外磁器口榮泰茶行學徒。他不僅學會了在后柜拼配茶葉,而且也學會了在前柜接待顧客。出師以后,茶店掌柜讓他管賬。這樣,他就有機會同茶葉行人打交道,慢慢積累了經驗和人脈。張昌翼很早就想自創事業,干了幾年,他積攢下了幾個錢。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張昌翼辭了柜,在同行和朋友幫助下,在崇文門外欖桿市找了一間房住下,弄了幾塊鋪板、兩條長凳、一個獨凳、幾個茶葉罐子,就在花市大街羊市口外路南,一家煙鋪門前擺起了茶葉攤。花市平時人就很多,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集市日,游人熙熙攘攘,更是熱鬧。因此,張昌翼的茶葉攤一開始買賣就不錯,銷路很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春天,張昌翼茶葉攤后邊的煙鋪,因東家不合,買賣做虧了,無法維持下去。他抓住時機,走東家串西家,在同行、朋友的幫助下,湊夠了錢,終于將這家三間門臉的鋪底倒了過來。張昌翼很重視門面的裝修。他請來瓦工、木工、油工進行整修、裝飾,搞了一個多月,使三間門面的店鋪里外一新。茶葉擺放有致,整體氣氛也很典雅。
傳統的商業經營非常重視在店鋪的稱謂上有一個富有特色、寓意深刻、吉祥如意的店名。張昌翼在自己茶莊的命名上頗下了一番心思。茶莊字號取名“張玉元”,這是他創辦的第一家茶莊。店名“張玉元”中的張是他的姓,“玉”是玉茗這種名貴茶葉的簡稱,“元”字含有“一”的意思,三個字合起來表示“張家的第一流的茶莊”。
張玉元茶莊開張后不久,就遇上了庚子事變。花市這條街上的店鋪被搶、被燒的不計其數。好在茶莊不像珠寶玉器鋪,沒有貴重物品,強盜們把茶葉撒了一地,就掃興地走了,所以損失并不大。
由于張昌翼管理有方,極善經營,加之薄利多銷,接待熱誠,張玉元茶莊很快揚名京城,買賣極為興隆,很快就有了資金積累。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昌翼又在前門外觀音寺街路北開設了第二家茶莊,字號“張一元”,意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這里順帶說明一下,新中國成立前北京盛傳張一元茶莊是張昌翼用一元錢買下一張黃河獎券,巧中頭彩發了大財辦起來的。其實,不論從時間還是從事實來看,這種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黃河獎券是“七·七”事變后在北京等地發行的,而張昌翼的三個茶莊到這時已經營了三十多年,而且這時張昌翼也早已不在人世了。產生這種說法的原因,不過是不了解情況的人看到張一元的店名,望文生義罷了。
觀音寺附近的朱茅胡同、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韓家潭、大李紗帽胡同等地是妓院集中的八大胡同。這些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中、高檔的花、綠茶葉。當時八大胡同的妓院多是買觀音寺“汪正大茶店”的茶葉,由于是多年形成的購買習慣,“汪正大”又是老字號,想從它手中奪過買賣不是件容易事。張昌翼為了占有這個利潤豐厚的市場,便想了一個辦法。他派茶莊的伙計給八大胡同妓院的管事和賬房先生免費送上等的茶葉,一送就夠他們喝個十天半月的,到喝光時就又派人再送過去,通過他們打開了這個市場,漸漸地把八大胡同的茶葉生意從“汪正大茶莊”手中奪了過來。
1912年,經同仁堂樂家的幫助,張昌翼在大柵欄路南開辦了第三家茶莊,為區分前店,冠以其字“文卿”之“文”字,命名“張一元文記茶莊”(人們也習慣稱它為張一元,而不叫文記二字)。至此,12年間,張昌翼先后開了三家茶莊。位于大柵欄的茶莊,為三間門臉兩層樓,是最大的一處店堂,又處于最繁華的商業街。這家茶莊傾注著張昌翼太多的心血。到了30年代,張一元文記茶莊,不僅天天賓客盈門,還把買賣做到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于是,人們漸漸忘記了張一元后面還有文記二字,干脆直呼其為張一元了。
1931年,張昌翼去世,張家無人出面經營,這三號買賣分別委托外人經營,但營業并沒有遜色。自1937年“七·七”事變后,南北交通不便,張一元和福建茶場失去了聯系,斷絕了貨源,加之北京淪陷期間,各業凋零,張一元亦不例外,營業走向低谷。舉步維艱地熬過8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張一元仍在坎坷的道路上慘淡經營。1947年冬,大柵欄張一元茶莊后樓起火,只剩下前店門臉。為了生存,店員們不得不在店前擺茶攤,直至北京解放。
就怕買缺
做生意最怕商店冷清,搞交易最忌手中無貨。“貨賣齊全”,就不愁顧客不上門。只有貨種齊全,才能滿足人們的各種不同需要,才能使顧客乘興而來,高興而歸,而且還可大大地節省購物時間。張一元茶莊就做到了這一點。張一元茶莊的經營宗旨是“不怕沒人買,就怕人買缺”。其貨色極為齊全,有紅茶、綠茶、花茶、緊壓茶、烏龍茶五大類,每類茶葉中又有許多不同的檔次。其中紅茶、綠茶、花茶比較便宜,銷售量很大。緊壓茶、烏龍茶只是少數富豪享用,相對前者來說,銷售量也小,但張一元茶莊也照樣準備。
由于張一元貨種齊全,因而光顧的顧客日漸增多,生意興隆起來,在方圓數里小有名氣。但張昌翼并不以此為滿足,它要躋身到名茶莊之列,與那些大茶莊抗衡爭勝。為此目的,張一元茶莊努力提高茶葉質量,降低茶葉成本,做到質優價廉。
1925年,張昌翼親自到福建開辦茶場,雇傭當地工人,按時節采摘新茶運回北京,再買各種香型的花自己窨制,并取各家之所長,使制售的小葉花茶具有湯清、味濃的特色,喝起來使人感到清香爽口,香味無窮。由于是自辦茶場,自制、直銷,減少了中間環節,同等級茶葉,張一元茶莊比別家茶店賣得便宜,可獲利還多。
張一元茶莊還經常派人到一些茶店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并且買回他們銷的茶葉,同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以便使自家茶葉的質量優于同行。為了保持茶的信譽,當年用來熏茶的茉莉和玉蘭,由天津專點供應,以確保茶的口味始終如一。
此外,在與其他茶莊的競爭中,張一元還著意不斷“出新”。據1926年的北京《晨報》記載:“觀音寺之張一元茶店,因對仗競爭買賣,現在發明一種‘果茶’,其茶是以六安之香片,不加熏窨,則以各種果汁,照撮油時遍灑于茶內。據該店人云:此種果茶乃經化學所制,卻是欺人之談。不過北京之人好奇心盛,故此項果茶售賣極為發達云……張一元之果茶,現分六種:白梨、白杏、香蕉、檸檬、菠蘿、葡萄。”果茶的發明是張一元的一大貢獻,開了創新品種的先河,在全行業中成為佼佼者。只可惜此種果茶沒有能傳承下來。
抬舉顧客
優質的服務會招徠顧客,擴大營業,因此,老北京商店無一不注重抓服務質量。張一元茶莊更是注重以自己獨特的“品茶”方式來提高服務質量,并十分強調要“誠心抬舉顧客”,使顧客享受著購物者的尊嚴和快樂。
在門前設有專人恭候接待來店的顧客,見顧客來店,便滿臉熱情地迎上去,并問候“您早”“您好”之類的話,使顧客聽著心里舒服,神清氣爽。顧客進店后,門內店伙計主動上前打招呼,并將顧客引入茶座,沏上一壺茶,任顧客品嘗,同時主動介紹茶葉的類別、效用、產地,回答客人的各種問題,無形中給自己的茶葉做了廣告。同時,立在一旁等待顧客決定買與不買。店中規定,不論顧客買與不買,都一視同仁,絕不能有半點怠慢。顧客離開時,店伙計則要主動上前,把顧客送到店門外,并寒暄道別。這種尊重顧客、主動為顧客服務的做法,不僅使顧客品嘗到茶葉的清香,同時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尊嚴,心曠神怡,極大地調動了顧客再次光臨的愿望。
張一元茶莊不僅熱情接待顧客,還主動送貨上門,實行電話和函購要貨制度。凡購買五斤以上茶葉的顧客,不必勞其腳力,自有店伙計負責包好送到顧客家中,且價格不變。對于外地的顧客,只要來封信或打電話、電報,張一元茶莊便會依照地址寄去。為了討好顧客,吸引顧客,店里對伙計的要求十分嚴格。如不許伙計隨便說笑,不許吃有氣味的食物等等。
善做廣告
宣傳工具是壯大自己的影響、向他人宣傳、讓他人了解、認識自己的媒介,是企業、商店慣用的手段和方式。一種新事物的誕生,多要借助于宣傳工具來宣傳。張一元茶莊是善于利用宣傳工具的范例。創業初期,為讓人了解其貨色、質量,它不惜花費重金,大張旗鼓地在廣播、報紙上登廣告,吸引顧客的耳目。
張一元茶莊最早使用留聲機放戲曲、歌曲和曲藝唱片,以高音喇叭播放以招徠顧客。民國初年,張一元茶莊把當時剛出現不久的“留聲機”擺在門口,開始人們還不知道這是什么“玩意兒”,但從它用大銅“嗓子眼兒”播放時興小調、戲劇等唱片,特別是著名藝人彭素海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卻一下子吸引了好多人。用廣播招徠顧客,這在當時是件新鮮事,很快就傳遍四九城,就連像“駱駝祥子”那樣的拉洋車的車夫都放下生意,把車停在張一元茶莊門口,津津有味地聽著。
除了茶好價低,張一元茶莊還舍得花錢做廣告宣傳,大柵欄最早的霓虹燈是張一元茶莊樹起來的,當時電臺里經常有張一元的廣告。這一切宣傳手段大大提高了張一元茶莊的知名度,使全市諸多茶館、澡堂、旅店、戲園都購買張一元茶莊的茶葉。許多雜貨攤、鋪也都愛代賣他們的零包茶葉。隨著聲譽的傳播,張一元茶莊的茶葉逐漸遠銷天津、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各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