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豐收,產量很高,但銷量明顯不如往年;湖北省棗陽市近6萬斤桃子滯銷,被傾倒在路邊;海南省東方市大量成熟的芒果無人收購、堆積如山,只能熟爛在地里;大蒜價格連連下跌,從“高高在上”的“蒜你狠”淪為“蒜你慘”……最近,農產品滯銷的新聞一波接一波,那些愁容滿面的農民、爛在地里的水果,看了著實讓人心疼。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幫助解決滯銷農產品的報道也頻頻見諸報端,一些電商平臺聽聞農產品滯銷信息后第一時間趕去,用最快的時間完成收儲、物流配送、平臺上線等工作,并制作專門的頁面幫助促銷,在短時間內為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為處在農產品滯銷困境中的農民和地方政府解了燃眉之急。于是乎,不少人將電商視為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利器”,甚至有些地方一出現(xiàn)農產品滯銷,人們就將解決的希望寄托在電商身上。
不可否認,一些實力強大的電商憑借靈敏的反應速度、強大的物流渠道、受眾極廣的銷售平臺,確實可以從需求端發(fā)力,破解農產品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等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短期內的供需矛盾。可以說,農產品發(fā)生滯銷后依靠電商解圍是一種亡羊補牢的方法,但也著實治標不治本。
如今,每到一種水果蔬菜的豐收季,多地會爆出相關農產品低價賤賣依然處理不出去的問題,農產品滯銷可謂屢見不鮮。面對大量不同種類需要被“解圍”的農產品,電商企業(yè)恐怕也有心無力,不可能兼顧到每一種滯銷的農產品。而且,本質上講,之所以會產生滯銷問題,是因為農產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出現(xiàn)了嚴重失衡,供給已遠遠超過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電商出手雖然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供需矛盾,但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失衡困局,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滯銷隱患。
因此,破解農產品滯銷困境不能只打電商這一張牌,更要從供給側發(fā)力來調節(jié)供需矛盾。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雖然量大,但在多樣化、品質化等方面還有所欠缺,并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而真正品質好的品牌農產品則很少出現(xiàn)滯銷問題。所以,在種植生產環(huán)節(jié),農戶和地方政府不應因某一年某種果蔬價格高就一哄而上去發(fā)展相關產業(yè)。相反,地方政府應根據(jù)當?shù)貙嶋H,引導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指導農戶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品牌建設,在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fā)揮好“引路人”的作用;同時,加強培訓以提升農民的相關技能。
此外,很多農產品之所以滯銷是因為一些地方缺少冷藏保鮮等存儲設施、缺乏分級分選人員,不具備加工能力也使得缺乏議價能力和增值空間。因此,地方政府還要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地頭開始的“最初一公里”,推廣適度規(guī)模的產地貯藏保鮮設施,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建設,提升產地處理農產品的能力。
當然,在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也可以多一層思路,讓大型電商平臺參與進來,充分發(fā)揮其在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方面的技術優(yōu)勢,將打開銷路的工作提前至生產環(huán)節(jié),未雨綢繆,以便從源頭消除農產品生產過剩的隱患。只有在生產、流通、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形成合力,才能讓農產品不總是陷入滯銷的怪圈,才能讓農民不再受傷。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