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毛兔養殖在山東省蒙陰縣有著長達50多年的歷史,在該縣經濟發展上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蒙陰縣畜牧局局長姜前運介紹,該縣曾在1999年被全國家兔育種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長毛兔之鄉”。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長毛兔的發展,長毛兔年養殖量穩定在600萬只,年產兔毛4000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養兔大縣。
生態循環讓八達峪村名利雙收
近幾年,隨著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帶來的飼料原料緊張、人畜爭糧矛盾等突出問題,長毛兔產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蒙陰縣立足山區實際,以生態為主題,大力發展特色高效產業,形成了具有蒙陰特色的生態養兔業。
以八達峪村為代表的庭院循環經濟模式正是生態養殖的典范。蒙陰縣畜牧局畜牧站站長鐘麗介紹,八達峪村的養殖特點可以概括成一句話,那就是“房在園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園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圍墻”。據了解,該村果園面積達到1500畝,人均3.6畝。如此龐大的果業如果完全采用化學肥料,對生態環境將造成較大影響。
八達峪村立足山區資源優勢,創新性地把長毛兔養殖與“沼氣工程”、無公害果品種植合理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將兔糞作為沼氣的發酵原料,產出的沼氣可用來炊事、照明,沼液和沼渣作為果品的肥料。兔糞是一種高效優質的有機肥料,通過對兔糞進行生化處理成為有機肥料,一是使長毛兔糞便得到了無害化處理,生成新的能源和資源,減少了兔業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二是為該村無公害果品生產提供肥源,減少了化肥施用量,成為全縣綠色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帶動了全村無公害林果業的發展。目前,全村年人均純收入1.1萬元,其中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20多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40多戶。
在八達峪村帶動下,周邊劉家峪、萬家溝、坪子、東大腰、山頭、蘆山等村都靠農戶莊園開發走上了致富道路。這種生態養兔的模式也被稱為“八達峪循環農業模式”。
不求盈利
5年育種只為多產“一兩”絨
良種是長毛兔業發展的關鍵,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長毛兔品種也是長毛兔產業持續、高效發展的重要基礎。蒙陰縣充分利用現有的長毛兔品種資源,采用現代化家畜育種理論和生物技術,培育符合新世紀家兔生產和產品市場需要的長毛兔新品種、新品系,減少對外來良種的依賴性,以滿足該縣長毛兔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需要。姜前運介紹,“我們與國家種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中國家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委員會專家、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樊新忠簽訂了沂蒙長毛兔新品種選育合同,重點培育繁殖效率高、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和產絨量高的絨毛型沂蒙系或魯系長毛兔新品種(系)。”
怎樣提高長毛兔的產量和質量,也是養殖戶關心的問題。八達峪村養殖戶文士會的做法充分證實了這一點。文士會已經有20多年的養兔經驗,他指著家中的一排兔籠介紹,“為了提高長毛兔的產絨量,我專門做了雜交改良,這一排就是雜交改良的兔子,”他邊說便從兔籠中抓出一只兔子,“這是二代的,性狀還不是很明顯。旁邊的這個是第三代,產絨量已經有了提高。第四代和第五代兔子的性狀改良比較顯著。”筆者看到,與普通長毛兔相比,改良后的兔子絨毛明顯增多,且手感極佳。
對此,鐘麗表示很驚訝:“我以前只是跟他順口說過一次改良的事情,真沒想到他居然能潛下心來,花5年的時間專門去做這件事情。這也就意味著他放棄了很多的利益,有了自己的專業追求。”
“今年不賺錢,
利潤只有15萬元”
在蒙陰縣兔旺長毛兔繁育場,一棟棟兔舍整齊地排列在道路的兩邊,養殖場主人薛利看到有人來參觀,熱情地招呼,“天太熱,快進來歇會吃點水果。”
筆者了解到,這座養殖場是薛利夫妻二人創辦的,目前存欄種兔1萬多只,雇了7個工人幫忙。談到去年全年的養殖情況,薛利笑著說,“去年的行情不太好,沒賺到什么錢。”筆者問道,“那賠錢了嗎?”“也沒有賠錢,就是賺得不多,只賺了150萬元左右。”
“賺了150萬元,卻還說沒賺錢”。這也正從側面證明了蒙陰縣長毛兔養殖的盛況。50多年的長毛兔養殖歷史說明長毛兔養殖在當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養殖長毛兔致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鐘麗介紹,上級部門來調研的時候,經常會咨詢蒙陰縣養兔戶的數量,“我們常常無法作答。若要回答出這個問題,必須把問題再細化,我們只能告訴他們存欄10萬只以上的兔場有多少,1萬只以上的有多少,1000只以上的有多少。”難以精確回答的主要是這最后一個,“存欄1000只以下的兔場數量。普通農戶在家中壘個兔舍就能養殖1000只長毛兔,輕松致富。”
產業融合為長毛兔
開辟更多出路
姜前運介紹,2003年以后,受紡織瓶頸制約及國際市場影響,兔毛價格一路下滑,2007年兔毛價格跌至40元/斤,低于養殖盈虧臨界點(45元/斤),全國長毛兔存養量下降50%,蒙陰縣三分之二的長毛兔被淘汰。
為實現長毛兔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蒙陰縣還做了很多努力,打造了一個個專業化的平臺,涌現出一批批創造型的人才。
在體系建設和平臺打造方面,蒙陰縣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兔產業體系的實施意見》,突出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鏈條完整、特色彰顯的現代兔產業體系:一是積極做好兔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建成集兔毛交易、兔絨、紗線、面料服飾生產于一體的集約化產業聯合體,逐步健全主產業鏈條。二是做好畜牧業“互聯網+”融合發展。構建兔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絡化運營體系。三是建設物價指數信息平臺,規范行業秩序,和物價局與山東財經大學建設了長毛兔物價指數信息平臺,形成兔毛價格指數,掌握最新市場行情,制定兔絨及其產品的銷售基準價格,避免惡意競爭,規范產銷秩序。
在人才建設方面,蒙陰街道劉家峪村村民張遠保,在發展長毛兔養殖的同時,從事兔籠設備加工安裝,業務遍布全省及河南、山西等省市,年安裝兔舍10萬個。常路鎮五里橋村村民肖樹青,常年從事長毛兔人工授精業務,年可供精30萬份,帶動培訓周邊養殖戶80多名。
據初步統計,全縣專業從事飼料加工300余人、販草料100余人、兔毛收購200余人、剪兔毛100余人,形成了集長毛兔養殖、育種、防疫、兔毛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養兔業已經成為蒙陰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