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驅動茶產業延伸產業鏈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全國農業產業化協會副會長 許 偉 字號:【

  茶產業是我國農業傳統產業,現已進入新時代,茶產業供需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高檔茶市場明顯收縮、中低檔茶市場穩中有進,傳統市場專賣走低、電商業態涌動生機,茶產品國際競爭乏力、茶產業生態有機向好,貧困山區茶資源利用不充分、茶產業已納入脫貧攻堅支柱產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茶產業面對新時代消費群體變化、消費業態多元、消費方式多樣,需積極應對、優化升級。為保障茶產業有效供給、豐富市場需求、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茶農收入,應遵循繼承與發展、探索與實踐、改革與創新,驅動茶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激發內生動力,促進持續、轉型、多元、發展再啟航。

  基地的延伸

  從抓好抓實茶產業源頭發力。引導茶園供給從傳統“粗放型”向綠色“高效型”轉變,保障茶葉鮮葉供給質量。

  1.改造低產茶園。茶園是茶產業的基礎。面對低產茶園在一些地方長期存在,茶產業要在保持現有茶園規模基礎上,大力改進茶園耕作方式,加快中低產茶園改造,著力提升低產茶園鮮葉供給能力。建立茶葉質量源頭可追溯體系,完善茶園生產標準化、全方位提高茶園土壤肥力,高標準保護茶園生態環境,打造現代化管理、標準化經營、可持續發展的有機茶園。

  2.優化茶園種植。茶樹良種是茶產業的命脈。應加大研發、培育、引進力度,推廣適應立地條件的高產優質茶樹品種,逐步提高茶園鮮葉供給質量。改進茶園種植方式,優化生態環境,推廣條塊密度種植,探索林間兼作套種,普及茶園生物綜合防治技術,嚴格化學投入品使用,保障茶園綠色有機。

  3.實施現代化管護。為茶園科學管理提供新智能。充分發揮新時代茶園“智能網+茶產業”功能。安徽謝裕大公司應用物聯網技術,在2000畝的茶園安裝一體化的智能傳感器和先進滴灌設施,實現網絡管理全園覆蓋、茶園生產全程監控。全面監測茶園環境指標、茶樹生長指標,精確控制灌溉、施肥、病蟲防治,提高了茶園管理水平和效率,保障了鮮葉的優質、綠色、高產。

  4.提升茶農組織化。廣大茶農是茶產業的生機。面對茶產業區域環境條件和發展階段不同,適度擴大茶園規模,構建茶農與茶農、茶農與企業、茶農與網絡、茶農與市場的多元化合作,以組織化聯合、標準化栽培、規模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提高茶產業人力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供給效能。

  品牌的延伸

  以品牌創建拉動名牌升級、產業轉型,引導常態茶產業由數量、規模、價格的平面競爭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的立體轉型躍升。

  1.打造品牌。可借鑒英國立頓(Lipton)、斯里蘭卡迪爾瑪(Dilmah)等品牌發展模式,培育中國祁門紅茶、六安瓜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西湖龍井、金駿眉、普洱茶、鐵觀音、烏龍茶等區域馳名品牌,發展壯大一批茶產業品牌企業、樹立茶產業領軍名牌。

  2.點亮品牌。向消費者、向社會呈現有力度、有深度、有廣度的知名品牌。用高質量產品、優越生態環境,呼喚精美品牌。充分利用媒體、網絡、市場等載體,以鮮活方式和生動畫面廣泛宣傳推介知名品牌,發揮品牌對市場的催生、激發、涌動功能,向人們展示色香、味美、安全茶葉,讓茶葉品牌在人們生活中閃閃發光、豐富多彩。

  3.展示品牌。向市場、向社會全面深入展示品牌茶栽培、采摘、加工、儲藏、包裝、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充分體現、全面保障消費者享受的是綠色茶、優質茶、放心茶。

  4.培育品牌方陣。以知名品牌為核心,抱團合力打造品牌方陣,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發揮品牌作用,將茶產業從分散型、粗放式供給牽引走向規模化、品牌化的新供給。

  形態的延伸

  以促進茶葉精深加工、增值提效為努力方向,在傳統茶葉消費基礎上,延伸產業供給新產品,豐富茶葉飲用方式,便捷人們生活需求。

  1.塊狀茶。湖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安徽天方集團創新茶產品,生產塊狀黑茶。利用茶葉加工剩余物,研發、加工黑茶磚,既可飲用,又作裝飾,還能收藏,這一多功能茶產品充滿活力。

  2.袋泡茶。英國立頓在安徽南方山區收購高檔名茶加工廢棄的細碎茶葉片、茶葉末,每斤價格僅幾元至十幾元。但收取的常態加工廢棄細碎茶葉片、茶葉末仍完全保留茶葉內質,隨即精深加工成終端每斤上百元、數百元的袋泡茶。將茶葉“廢棄物”深度開發,獲得的是高檔優質、高效增值、便捷適用,面向全球的飲品茶。

  3.茶飲料。利用茶葉片加工成口感豐富、不同包裝、開蓋即飲的飲料茶已進入臺灣飲料市場的主流產品行列,適應家庭、學校、車間、旅游飲用需求,成為充滿活力的新型飲料產品。

  功能的延伸

  以開發多功能性茶產品為努力方向,高效、充分利用茶葉資源富有的茶氨酸、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茶產品供給。

  1.茶食品。福建天福集團、安徽天方集團利用茶葉營養元素,生產加工出的茶果脯、茶花生、茶酥糖、茶瓜子等綠色有機茶食品,創新健康食品供給,適應不同消費群體需求。

  2.茶用品。臺灣熊大國際養殖公司提取茶葉有機物、維生素等活性成分,生產護發、護膚、沐浴等生活日用品,還添加用于生活環保型防蟲驅蚊劑,豐富綠色生態生活環境,產品市場消費逐步替代進口化妝品,產品現已出口國際市場。

  3.茶餐飲。利用茶樹枝加工生產出的食用菌,保留了茶樹獨有的清香、鮮美有機質。安徽天方茶葉集團打造餐桌上的茶饅頭、茶面條、茶餃子等系列茶類餐用食品,口味獨特、綠色有機的茶餐食品蘊含著豐富的消費需求和廣闊的消費市場。

  市場的延伸

  面對茶葉市場消費升級、供給轉型,需積極應對,開拓市場、驅動需求,促進發展。

  1.拓寬國內市場。我國茶葉產量居世界首位,但產品供給結構相對國際市場不充分、不平衡。茶葉市場需求在變化,要以創新供給驅動需求增長,供給要注重消費群體差異、城鄉差異、區域差異、收入差異、消費方式差異,擴大有效供給、滿足差異需求,以適應新常態,實現茶產業供給與需求新的平衡。

  2.跨越國際市場。響應黨中央號召、習近平總書記在G20杭州峰會上向全球提出的倡議,積極參與國際茶產業交流與合作。“一帶一路”有著廣闊的茶市場;非洲有著豐富的茶資源和巨大的中低檔茶市場需求,與我國的茶產業有著很強的互補性;歐美的茶市場也有著巨大的供給空間。要推動茶產業國際深度合作,加快茶產業“走出去”,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3.拓展網上業態。將電子商務引入茶市場,在穩定茶葉商場出售、專賣銷售、市場營銷等傳統流通途徑基礎上,創新營銷方式,大力發展電商業務,開通網上交易。利用網絡平臺,購銷更加便捷,追求銷量升、成本降、收益增。安徽天方集團建立天方茶園網上購物商城,2017年收入達億元;安徽徽六茶葉有限公司利用淘寶網、天貓商城、京東商城等平臺,去年網上銷售八千萬元。

  業態的延伸

  我國茶園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山區、丘陵區,區域環境優美和區位優勢獨特。綠水青山、梯度茶園、四季常青,向人們展現出的是一幅幅美麗、壯觀的茶園景觀,彰顯出茶產業獨具魅力的生態功能,催生出茶文化、茶休閑、茶旅游的新型業態。

  1.打造鄉村休閑特色茶景區。茶園的區位優勢和茶園特有的美麗風景,已成為人們追求休閑、觀光、旅游、度假、健身的好去處,豐富了人們生活。美麗茶園是旅游、休閑,買茶、品茶、觀茶不可或缺的景區,豐富了城市居民的消費,增加了茶農的收入。

  2.城鄉共建“一畝茶園”。安徽天方集團集中4000畝高山有機茶園,推出城鄉共建“一畝茶園”行動。企業將茶園經營權以年租金每畝1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城市消費者,并提供全程代理服務。獲得茶園經營權的城市消費者生活在鬧市,擁有深山里的茶園,喝上自己生產出的有機茶,閑暇時合家來此賞境、觀園、品茶。探索出茶產業投入與產出、供給與需求、共建與共享的新模式,收獲的是供需雙方利益最大化。這一新型茶產業供給方式展現出勃勃生機,發展勢頭向好。

  3.傳承茶文化。茶產業孕育了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茶文化。要保護傳統茶文化、傳承茶文化、弘揚茶文化,豐富人們的健康生活。安徽百年謝裕大的發展歷程、安徽天方茶博館展現出的茶產業發展史、安徽國潤改造老廠房再顯建國初期我國茶產業珍貴的原始形態等,這些歷史軌跡向人們展示出博大的茶文化,增強了人們對茶產業的認知,豐富了茶產業的文化底蘊,已成為優美的鄉村旅游景點。

  政策的延伸

  新時代優化茶產業制度供給,為茶農、茶園、茶產業注入生機,為山區脫貧致富增添動力,驅動健康發展。

  1.創新茶園資產抵押。產業政策是茶產業的制度保障。為保障茶園生產要素有效聚集,滿足設施設備、生產物資等需求,可借鑒林權、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實踐,通過激活茶園的經營權,創新抵押方式和途徑,為促進茶園升級、滿足鮮葉供給創新制度保障。

  2.聚焦茶產業科技驅動。深化茶產業科技供給。充分利用茶資源豐富的有機元素,發揮生物功能,促進人體健康、社會和諧。重點聚焦茶樹良種的培育推廣、低產茶園改造;輕型、微型茶園耕作、鮮葉采摘機械設備;茶葉加工的深度、業態的廣度,提升茶產業的供給水平,滿足消費者的獲得感。還可借鑒美國星巴克咖啡全球便民終端網點消費供給業態,創新全方位便民消費供給。

  3.大力開發夏秋茶。茶葉資源季節性利用缺失是茶產業的短板。夏秋季茶葉資源長期閑置現象較為普遍。從貴州遵義、福建漳州、安徽霍山產茶區的探索實踐看,充分利用夏秋鮮葉茶資源,提高利用率,聚焦中低檔茶產品市場,大力研發生產黑茶、大茶、紅茶、烏龍茶以及速溶茶等,創新有效供給,提升茶園產出效能,意義重大。

  4.視為脫貧致富攻堅戰略。處于長江以南及大別山貧困山區、丘陵區,是我國廣袤茶產區,有著悠久的茶產業歷史、豐富的茶產業資源、優越的茶產業生態,是新時代貧困山區創新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相關省(區)已將茶產業置于脫貧致富的著力點,面對這一區域產業資源廣闊、人力資源豐富兩大優勢與茶產業融為一體。將一家一戶貧困戶、一山一坡一片茶抱團發展形成一體;積極引進企業、扶持大戶承包經營或托管服務開展新型規模經營;將茶產品由茶園到企業、到網上、到市場連為一線,為茶產業脫貧致富注入新生動力。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