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品牌建設已成熱潮,農業經營者們紛紛投入其中,也收到越來越多品牌評選的邀約。面對名目繁多的評選,有的企業借此一炮走紅,實現了品牌的飛躍;有的企業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評選上面,過程熱熱鬧鬧、風風光光,到頭來卻發現“一地雞毛”。如何參與評選,對企業來說,也是一門學問。
五花八門的農業品牌評選伴隨品牌熱潮多了起來。有國家相關部門組織的全國性的權威評選,有地方政府部門組織本區域內生產商、經銷商的評選,還有一些高校、策劃機構組織的評選。當然,也有一些圈內的企業冠以各式各樣的名頭,自行組織的評選。
相比一些有積淀的大型社會評選,目前農業品牌評選影響力還不夠大,更多是圈內人看、圈內人評、圈內人用的活動。這倒并不是說品牌評選沒有發揮作用。因為農業品牌與社會公眾人物、快銷品牌不同,與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聯系并不直接。雖然你天天買瓜果蔬菜,但其實能夠選擇的果蔬品牌很少或者說實際上只有唯一選擇——社區菜店的經營策略是,盡量豐富品種,但不會在某一品種下提供很多品牌選擇。替普通消費者做出品牌選擇的,其實是農產品經銷商。
所以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品牌評選給誰看。真正的農產品生產商都清楚,現階段想盈利,渠道比品牌更直接、更重要。品牌更多是為產業整體提升和長遠發展積蓄能量。
那么,我們參加品牌評選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產經營主體參與評選,本身就是自我梳理,對標學習的過程。無論獲獎與否,只要對照標準認真參與評選,就是在向業界的優秀者學習。因為評選是為了評出來優秀者,而不會設定一個誰也達不到的標準。評選組織方,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專業機構,自然對行業的發展情況有一定了解,是按照現有的頭部商家“量身定做”的標準。而且評選通常都會綜合考慮企業或產品的各項指標,生產經營主體完全可以對照組織方精心制定的指標,梳理自身品牌建設狀況,查找自己品牌的不足和缺陷。從這個角度看,參評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進步的過程。
參評過程還是一個增加曝光度,宣傳品牌的好機會。一些品牌評選會組織公眾投票。現在流行的做法是,以品牌自身建設水平為標準的評選,要有公眾投票,但在評選中所占比例很小。無論對主辦方還是參評方,公眾投票的宣傳意義大于參考意義。但對一些小企業或者新入行的企業來說,能夠與行業內的頭部商家同臺競爭,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曝光機會。不要認為自己實力不濟不可能獲獎,就放棄參評的機會。公眾投票的參與者往往是行業相關人士或者目標消費者,利用好評選的“免費宣傳”機會,甚至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夠獲獎,更是皆大歡喜。可有些企業主反映,我們參加了大大小小不少的農業品牌評選,為什么還是看不到效益?換言之,我們對品牌評選應該有什么樣的期待呢?
正如前文所言,現在我們的大多數農業品牌評選,是給圈內人看的,評選出來的都是“行業品牌”。所謂行業品牌,就是用來識別、區分特定范圍內,某一行業或產業所有生產者(銷售者)或某類生產者(銷售者)的標識組合。
定義很拗口,原理很簡單。品牌評選的直接結果是增加在行業內的知名度,所以無法直接獲得用戶。怎么用好評選幫助開拓市場,還是需要企業做工作的。
這里有人會問,圈里人誰不知道誰,我還需要證明給別人看嗎?如果你是行業內占據絕大部分市場、無可爭議的龍頭,獎項不過是一個“虛名”,是錦上添花。但對于行業內的二三四五名,對于一個群雄并起誰也不服誰的市場,如果在一個權威機構的評選中獲獎,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獲獎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這對經銷商是重要的參考。過去因為距離、歷史等種種原因,可能知道但不了解你的品牌,如果獲得重要獎項,肯定會吸引經銷商的注意力。經營主體也要學會主動出擊,拿獲獎“說事”,把獎項作為突破一塊新市場的“敲門磚”。
增加消費者的信賴度。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因為有專業的機構在維護,有強有力的“背書”,因此公信力很強,市場認可度高。客觀地說,我們的品牌評選經歷過“野蠻生長”時期,嚴重影響了整個評選業態的公信力。有關管理部門因此對各類評選慎之又慎,極少為評選“站臺”。但這不是我們對評選敬而遠之的理由。恰恰相反,這更突顯少數權威評選的價值。也提醒我們,如果能夠獲得權威獎項,一定要向經銷商、向消費者明確傳達評獎的主體,防止自己辛辛苦苦評來的獎項,被各式各樣的“全國”“中國”“中華”所淹沒。
品牌評選還能夠發揮長期性、綜合性的作用。比如,獎項還可以使得企業在人才市場上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力,吸引優秀人才加盟。
當然,企業還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產品的投入上,通過提高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有效提升產品的性價比,增加更多的口碑。做好里子,再做好面子,才能真正獲得價格和價值的“雙提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