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養豬賣肉新生代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陳昕宇 字號:【

  為了吃到放心豬肉,有錢人可以包下農場為自己養豬,然而普通的市民怎么辦?“現在什么都可以眾籌,那我們就用互聯網思維眾籌養豬。”一個是跨國公司的藍領,一個是網店老板,“互聯網+”養豬將他們聚集到了一起。靠著直播+眾籌,他們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以眾籌方式賣出700頭豬。

  兩年前,莊旭檳還是一家跨國企業的“藍領”,朝九晚五。而郭凱則已是一家年銷售額達四百萬元的網店的老板。如今的兩人已經辭去工作一起賣豬。在如今儼然一片紅海的土豬肉銷售市場,靠著互聯網思維,這群年輕人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以眾籌的方式賣出700頭豬,并開設了首家社區實體店。網友不僅可以視頻監控看到自己親自命名的“私家豬”整個成長過程,還能獲得9%的年化收益。

  老板親自上陣切肉

  微信下單隨叫隨到

  凌晨5點,天剛蒙蒙亮,莊旭檳揉著睡眼惺忪的雙眼,和伙伴們乘上小面包車,出發到禪城區的中南批發市場“拉豬肉”。

  莊旭檳的豬肉來自合作的養豬場,一頭將近300斤的豬,在屠宰場去掉下水和脂肪等多余的部位,剩下大約200斤可以上架的“精品”。

  豬肉到店后,在“刀手”的切割下,分成不同的部位,貼上標簽擺到臺面上待價而沽。上午6時,怡翠玫瑰園小區的檔口開始迎來第一批顧客。

  “會不會切啊?都切碎了。”小區里的熟客會毫不客氣地當面指出。當日“兼職”刀手吳德湫讓生活經驗豐富的阿姨們有些“嫌棄”,大學里學的是食品安全專業的他,和其他店員一樣,對于分割豬肉是“新手”。

  吳德湫原先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轉行“賣豬肉”后,每當店里忙或刀手請假時,他就會被推到砧板臺前。“一個好的刀手,手起刀落一刀下去,就能準確切出顧客想要的重量。”吳德湫坦承,自己功力尚未到家,一刀切下去掂量的重量,總會差那么一二兩。

  碰到計較的顧客,這時會讓他再重新切一塊,或者再割一刀。但切出邊角料的“身價”卻會大打折扣。剛開店的時候有客人看不過去,甚至會讓吳德湫把豬肉刀遞過去,親自上陣。

  此刻,莊旭檳也沒閑著,他忙著把微信上小區居民群里的預售訂單記錄下來,5公里內的訂單將要在當日上午配送上門。“如今大媽們微信也玩得很溜,有時候發個信息過來,要多少豬肉,什么部位,我們就能配送到家。”

  生意好的時候,上午10點前,檔口里的豬肉會賣得七七八八。但賣豬肉也得“看天吃飯”。前些天一場大雨下了大半天,店里生意門可羅雀。面面相覷的幾個店員不甘心豬肉被餐飲店低價收走,決定分了拿回家吃。

  從給母豬照B超到辭職創業 他相信“小小生意能發家”

  晚上6點,拉上檔口的閘門,小伙伴們開始總結一天的銷售情況,進行數據分析。40平方米的檔口二樓,就是他們的辦公地點,空間顯得有點狹小。為節約成本,辦公室墻面刷漆等裝修工作都由他們自己動手完成。

  室內小黑板上寫著密密麻麻的工作分工,展示著一間創業公司的工作量。通常要忙碌到晚上9點后他們才能回家。

  “一個選擇真的會改變以后的人生軌跡。”莊旭檳說,2015年,他還在一家大型的跨國企業工作,每天的工作,是在養殖基地拿著儀器給配種的母豬照B超檢查。

  “豬屎的味道不是最難忍受的,最難受的是一天到晚也見不到幾個人。”莊旭檳說,讀大學時,自己就想創業,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這名來自潮汕的 90后,坦言自己骨子里有潮汕人經商的基因,渴望在大城市打拼并獲得一席之地。在他的潮汕老家,有這么一句話:“工資不出頭,小小生意能發家。”

  遞交辭呈時,公司負責人還勸告莊旭檳創業的路并不好走并給他三個月時間考慮,如果反悔了還可以再回來,但莊旭檳婉拒了對方的好意。

  讓莊旭檳下定決心創業的,是他同樣來自潮汕的校友也是現在的“合伙人”郭凱。“笨鳥要先飛。”郭凱坦言,大學時他特別注重未來規劃。按照郭凱設定的目標,除了學習外,在畢業前他要賺到創業的第一桶金。

  “當時什么都搗鼓過。”郭凱說,那個年代還沒有現在這樣的外賣APP,學校的交通不便,他先找到了一家餐飲企業,要一次買900個套餐,要求每個優惠1.5元。然后,他回到學校逐間宿舍派外賣。生意穩定后每天電話接到訂單后,數量用飛信發給餐館老板,配餐送到學校后,再請兼職學生派送到各宿舍。靠倒騰這些 “小買賣”,他畢業時賺了20萬元,攢下了第一筆創業基金。

  互聯網思維眾籌養豬

  砍掉中間商差價

  畢業后郭凱和幾名朋友找到一家服裝企業代工,在網上開設自己的服裝品牌店。兩年后,這家網店的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毛利潤約有30%。

  后來,南海商會幾位老板的做法讓郭凱找到了再次創業的靈感。原來,為了吃到放心的豬肉,幾位老板在江門專門包下了一個私人農場,自己養豬吃。 “在養豬農戶的家里,一般都會有幾頭豬留給自己吃,這幾頭豬一般要養上至少一年。”因為女兒喜歡吃肉,郭凱為了吃得放心,專門對養殖市場進行了解,農戶告訴他,一般市面上售賣的豬肉,8個月就可以養到300斤出欄。為了快速養成,很多豬場中間還會使用抗生素和催長的飼料。

  然而不是每個消費者都能夠有足夠的財力,像老板一樣承包自己的私人豬場。普通的市民能否也吃到放心的豬肉呢?

  在養豬場工作的時候,莊旭檳發現因為豬肉的價格有波動,養殖戶往往在豬肉價格低谷的時候不愿意投入。“如果這時有顧客能夠提前付錢預訂一頭豬,農戶養成后以批發的價格賣給顧客,砍掉中間商差價的環節,豈不是可以實現雙贏?”他的想法和郭凱不謀而合。“現在什么都可以眾籌,那我們就用互聯網思維眾籌養豬。”幾名剛畢業的校友都覺得“有做頭”。

  網上拍下的豬

  手機可實時監控成長情況

  跑了幾十家豬場,郭凱的汽車底盤也被山路磨壞了幾回,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家愿意接受新思維的合作養豬企業。

  2016年2月,公司成立嵌入的“互聯網+養豬”的功能微信公眾號也正式上線。在微信上,可以點擊進入豬場,來到私家農場的界面。每逢周一和周四,莊旭檳會在網上“賣豬”,推出一批月齡為4個月大、重約40斤的小豬,每頭認購的價格是2500元。網友拍下小豬后,通過網上簽訂合約,小豬就會戴上一對一的耳標。

  “你可以給自己的小豬取名字。”郭凱笑稱。隨后4個月里,認購人可以每天通過微信查看視頻,監控小豬在豬圈里的成長情況。小豬的入欄體重、生長體重和出欄倒計時等信息,都會定期進行更新。4個月后,這批通過酒糟、谷料、飼料喂養的小豬會長到150斤。

  郭凱稱,當2月份上線開賣的第一批200多頭小豬,在當年6月成功出欄,“互聯網+”養豬的投資者,也拿到了第一筆9%的年化收益。

  把握價格走勢

  同時創新方式穩定客源

  通過網上眾籌養豬的方式,郭凱和莊旭檳的創業公司短期內實現了收支平衡。然而創業老兵的郭凱憂患意識提醒他,最難的時候仍未過去。

  互聯網養豬的好處在于砍掉了傳統養豬銷售產業鏈中的“豬中介”、一級批發市場和二級批發市場三個環節,讓肉價直接對接消費者,并且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把控和追溯豬肉的來源。不過,豬肉價格的走勢仍是未知數。

  “養豬行業一般是3年一個小周期,5年一個大周期。”郭凱寄希望于合作的大型豬企的實力,這家企業下游對接有100多個豬肉檔口。他希望豬肉價格即使下跌,零售價格波動也不至于很大。

  莊旭檳說,合同上也和養殖場約定,飼養的小豬在期滿后假如顧客不要,需要按照合同回購,這也間接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

  而最大的挑戰還在于消費群體的觀念,很多人仍對互聯網眾籌養豬的認識持觀望態度。在他們的檔口,吸引大媽們來買肉的更多還是現場“買豬肉送菜”、“送雞蛋”等小實惠。而對互聯網養豬有興趣的年輕人們,卻還沒到居家煮飯、對豬肉有剛需的年齡。

  莊旭檳和小伙伴們如今經常出沒在嬰兒游泳館、幼兒園、兒童攝影中心派送傳單,希望可以吸引這些年輕爸媽,從而形成對高品質豬肉有實際需求的穩定客源。為吸引年輕消費群體,他們甚至還給每位店員設計了相對應的卡通武俠形象。郭凱是“六脈神豬”,莊旭檳是“獨孤九豬”,吳德湫是“分筋錯骨豬”,每個人都相對應的特點和技能。

  未來,社區將成為這群年輕人賣豬肉的主戰場。“數據統計中國人人均消費豬肉每年是64公斤,像我們檔口所在的社區,有7000戶居民,如果全到我們檔口買肉,這個量就不得了。”莊旭檳期待,在網上賣豬到一定量后,未來在客戶聚集的小區,這樣的社區實體店模板可以鋪開。

  上班時這群年輕人討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豬肉。平日下班的時候,幾個年輕人經常會聚在一起,用唱歌釋放壓力。不過,他們唱歌比賽的獎品還是離不開豬肉。

  不再朝九晚五地上班,莊旭檳的家人多次勸他回潮汕。“我在老家生活了20多年,如果回家,一輩子一眼就看到頭了。在這里還有未知的機會,我很可能會成功。”這群創業的小伙伴認為,像業內標桿“壹號土豬”一樣發展的機會已不復存在,然而借助互聯網和新技術,他們還有可能在這個市場上拼出一席之地。

  考慮到大多數家庭難以一次吃完一整頭豬,他們也提供了另外兩種方案。一種是可以儲值的豬肉卡,可以打折優惠用于日常買肉消費。另外一種則是由公司代銷,將本金和收益到期返還給顧客,這種新思路也讓飼養豬變成了一種投資理財的方式。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