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隨著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玉米庫存壓力不斷釋放,中國玉米產量連續第二年下降,供應壓力逐步減輕。而玉米飼用消費將穩步增加,工業消費在政策作用下也將維持較好增長局面。供需缺口開始顯現,預計在未來幾年仍有逐步擴大的態勢,玉米價格中期將以振蕩上行格局為主。
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
2018年中央提出了9大農業供給側改革方向,幾乎每一條都與玉米相關。玉米之所以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最主要是因為龐大的玉米庫存急需消化。2017年年初,我國玉米庫存高達2.63億噸,2016年我國取消了玉米臨儲政策,同時加大了臨儲玉米拍賣力度。2017年全國臨儲玉米拍賣累計成交5873萬噸,總成交率約六成。2017年玉米期末庫存為2.5億噸,較2016年下降了約1300萬噸。去庫存初見成效,預計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2018年玉米庫存將繼續呈現下滑趨勢。
玉米去庫存仍將持續
1.玉米種植面積繼續縮減
2015年年底,農業部發布《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力爭在2020年前調減“鐮刀灣”地區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2016年,我國取消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導致玉米種植收益下降,玉米播種面積連續兩年下滑。截至目前,玉米種植面積已調減2000萬畝左右,使得每年我國玉米產量下降約780萬噸。2018年,玉米種植面積調減仍將持續,預計到2020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將下降5000萬畝,產量減少1170萬噸。
2.工業和飼用需求穩步增長
工業需求方面,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年初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包括玉米深加工在內的農產品加工業,2017年年初在東北等省市實行的玉米深加工補貼政策,對淀粉加工及乙醇產量和產能增長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此外,《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推出,未來燃料乙醇生產有望提振玉米工業消費。
飼用需求方面,2017年環保壓力升級,為完成禽畜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大量禁養、限養地區豬場被拆除,禽畜存欄量接近低點。2018年,在治理整頓工作結束后,禽畜養殖情況有望慢慢得到恢復,市場預計生豬產能新增20%。2018年下半年東北、西南等地區的新產能將陸續投產,加上當前養豬利潤豐厚,預計2018年飼用玉米需求有望受到下游養殖高盈利以及生豬存欄回升的帶動而穩定增長。
玉米底部區間已經形成
2017年,隨著玉米供給側改革各項政策的推進,玉米期貨指數始終維持在1500元/噸以上。隨著玉米庫存壓力不斷釋放,玉米供應壓力逐步減輕,最艱難的時刻已然過去,1400—1500元/噸或成為歷史性底部。并且隨著庫存壓力的減輕,價格重心將呈現逐步上移的態勢。不過,龐大庫存的消耗仍然需要時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2018年的上行空間。
關注玉米回調買入機會
短期來看,雖然國家采用了“分地區、小批量、多頻次”的拍賣策略,給市場釋放利空信號,東北地區貿易商心態趨弱,出貨意愿增強,而下游節前補庫需求減弱,部分企業陸續小幅下調玉米收購價,導致玉米期貨價格遇阻回落。不過,按照政府不打壓市場的原則,起拍價多采用當前玉米市場銷售價,玉米繼續回調的空間預計較為有限,多單可嘗試介入。
(作者單位:東海期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