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基層農技推廣員是我的選擇,所以我很快樂,也很滿足。”上海崇明區齊茂糧食專業合作社溫暖的小會議室里,周燕的話語和笑聲感染了所有人。
仔細觀察眼前這位戴著眼鏡留著短發渾身散發著熱情的周燕,心里不免嘀咕:這就是在崇明干了27年農技推廣而家喻戶曉的周老師?于是脫口而出:“真的就沒有想過換個崗位?”
“周老師不能走的,她走了我們這些人怎么辦?”還沒等周燕開口,坐在一旁的宋永久大聲說著。
宋永久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嘗試規模化種植,基地從最初的50畝擴大到如今的3200畝。更難得的是,作為市級示范合作社,上海齊茂糧食專業合作社先后擁有了倉庫、烘干和稻米加工等設施,成為上海市崇明區綠色優質高效示范社的代表。
但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宋永久成長之路頗為不順。2006年合作社成立以前,因為病蟲害和鹽水倒灌讓他吃過兩次大虧,成立合作社之后,雖然規模達到了3000多畝,但因為投入大,水稻單產不高,一直沒有起色。
幸好在這個過程中,宋永久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技術就做不好農業、做不成現代職業農民。2014年,崇明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大年初八第一天上班,他就主動找上門去,并因此和周燕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4年當年畝產就大增了100多斤,年增效益50萬元,至今已經連續3年嘗到了技術帶來的優質高效的甜頭兒。”宋永久自豪地說。
周燕的主要工作是為崇明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自從有了周燕做技術后盾,宋永久和他的合作社不僅實現了高產,還因此成了上海市赫赫有名的新品種展示培育基地,包括最近兩年興起的“滬早香軟1號”等國慶稻新品種。合作社三分之一以上的基地因此成了種子基地,合作社形成了稻谷高產和稻米優質“兩條腿”走路的經營結構,高效益也因此水到渠成。
“周燕智慧、沉穩、踏實,深得老百姓的喜愛,她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好干部。”崇明區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沈寅寅說。
在20多年同事生涯中,沈寅寅和周燕共同經歷了中國農業從規模化起步逐步轉向綠色高效的過程,一起感受到了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酸甜苦辣。特別是近些年,由于農技人員工作辛苦、待遇低、上升空間小,隊伍青黃不接現象越來越嚴重,沈寅寅和周燕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工作量也越來越大,彼此的了解也越來越深,這一切更加深了相互間的友誼。
“周燕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并快樂地干著,這是她的大智慧,這樣的人生再怎么平凡,都是偉大的。”沈寅寅的語氣平穩,話音里卻包含著力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