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功有幾個條件,有一個施展才能的平臺;有駕馭這個平臺的能力;要有人說你行,而且說你行的那個人要行。”這是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受邀在山西長治學院做學術報告時講的一段話。那一年,傅云潔還是學校歷史專業的一名學生,而這段話卻讓她受益至今。
大學期間,傅云潔在創業的路上也做過不少嘗試。倒騰過水產、開過網店、做過微商,不過在她自己看來,這些最多算是積累經驗。也就是從那時起,傅云潔的心底就埋下了創業的種子。2012年大學畢業后,傅云潔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青海省西寧市,做出了到農村去種地的決定。
憑著性子里那股子倔強,傅云潔最終說服了自己的父母,并且還爭取到了家里15萬元創業啟動資金。內心里的激動與欣喜持續了很久。2014年,傅云潔正式就業了,職業就是農民,而且還要做新型職業農民。
“頭一年的日子最苦,要在村里流轉土地,想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整整兩個月時間,傅云潔順利地流轉到了西寧市湟中縣田家寨鎮6個村的2000多畝土地,并注冊成立了湟中志宏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第二年一開春,傅云潔就早早備好了化肥、燕麥種子,顧好了當地的種地能手。轉眼就是收獲的季節,正當2000多畝燕麥等待豐收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徹底毀掉了傅云潔的希望。
掉完了眼淚,創業的路還要接著走。她給素不相識的湟中縣縣長寫求助信,懇請對一個立志當農民的小姑娘給予支持。事情很快有了結果,縣里通過財政和救災補助支持了6萬多元,幫助她渡過了難關。
傅云潔很快意識到,創業光有勇氣和膽識是不夠的,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她說:“老話說得好,‘一輩子學不出一個莊稼人’。作為新時代的新農人,不僅要具備傳統農民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光要靠經驗種地,更要通過科學技術來創造效益。”
基于這樣的考慮,傅云潔開始一邊向當地農民請教燕麥種植經驗,一邊向當地草原站和省里的飼草科技創新平臺的專家們學習科學種植技術。2015年,湟中縣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傅云潔積極報名參加。她是所有學員里最年輕的,也是學歷最高的。傅云潔說:“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新型職業農民’這個詞的深意。之前朋友、同學問起自己什么職業,我都回答‘種地的’,現在我可以告訴他們,我的職業就是農民。”
系統學習專業知識,讓傅云潔對創業充滿了信心。接下來兩年的摸索與實踐,傅云潔的創業之路漸入佳境。志宏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走上了正軌,燕麥飼草生產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合作社每年的飼草產品都會銷售一空。現在合作社開拓的市場已經覆蓋到了河北、四川、甘肅、西藏等地。
付出總有回報。幾年來,傅云潔的燕麥種植基地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民脫貧致富,換來了大家對她的信任、認可與稱贊。有主動上門打工的,有主動流轉土地的,因為他們都清楚,傅云潔雖然年紀小,但卻是一個說話算話,從不拖欠工資,從不拖欠土地流轉費的好老板。除了這些,傅云潔還獲得了母親的支持。她的母親也成了合作社的股東。
前不久,傅云潔在青海省百名“新型職業農牧民典型”表彰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總結了這幾年的創業心得。在發言的結尾,傅云潔說,如果以后還有人說咱們農民“土”,那他們就是真的“土”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