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養殖是奶業振興的基礎。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引導下,我國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升,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民增收,有力支撐了乳品產業發展。為了解奶牛養殖業轉型升級進展,我們到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以下簡稱“和林縣”)開展專題調研,聽取了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縣農牧業局等單位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和家庭牧場發展情況介紹,走訪了7個規模牧場,與蒙牛公司奶源部門進行了交流。總的看,和林縣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快速發展,包括家庭牧場在內的規模牧場通過優勝劣汰,不僅擴大了規模、完善了設施裝備,生鮮乳單產和質量水平也顯著提高;但在進口奶粉沖擊下,規模相對較小、管理相對粗放的家庭牧場在生鮮乳交易中處于不利地位,自我積累能力不足,難以適應奶牛養殖業高速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不少面臨是否退出的艱難選擇,迫切需要補齊短板、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和林縣奶牛家庭牧場
發展現狀
和林縣是全國著名生鮮乳產地,2016年奶牛存欄8.5萬頭,生鮮乳產量60.8萬噸。近年來,和林縣大力推進奶牛養殖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養殖模式由過去千家萬戶養奶牛,到目前全部實現規模化牧場養殖,百頭以上規模化養殖率達95%,比全國平均高41個百分點。同時,家庭經營不斷發展壯大,一批現代化水平較高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家庭牧場脫穎而出,2016年達到26個,占全縣45個運營牧場的一半以上。
一是初步實現標準化規模養殖。隨著奶業市場調整變化,和林縣奶牛養殖經歷了奶戶散養、小區集中養殖、規模化牧場養殖三個發展階段,除個別正在進行牧場化改造的小區外,目前均實現了規模化牧場養殖。其中家庭牧場都是在牧場化改造過程中,通過收購或托管退出奶戶奶牛發展起來的,奶牛存欄基本在200頭以上。調研中走訪的7個規模化牧場,除了4個專業養殖公司牧場外,趙宇春、天保牧豐、興農3個家庭牧場都是由起步較早的奶戶逐步發展起來的,雖然不能與工商資本興建的規模動輒幾千過萬頭的牧場相比,但奶牛存欄也分別達到315頭、295頭、304頭,規模化程度較高。據趙宇春牧場的場主趙正平介紹,他家2001年開始養奶牛,當時利用扶貧款和蒙牛公司貸款購買了5頭奶牛,之后掙的錢除了改善生活條件外,全部用在買牛和牧場建設上。2003年投資購買了10位的擠奶機,之后經營過奶站,組建過合作社,投資過養殖小區,奶牛存欄在2007年成立合作社時達到60頭,2011年合作社進小區時達到了100頭,2014年小區轉牧場時達到了200頭。和林縣家庭牧場不但養殖規模大,同時在乳企對牧場準入和評級措施的倒逼下,通過完善和提升設施設備也初步實現了標準化養殖。目前,調研走訪的3個牧場都采取封閉管理,建有標準化牛舍、獨立擠奶廳和機械化擠奶機、消毒室、獸藥室,建立了奶牛檔案,實現了分群飼喂和泌乳牛TMR日糧飼喂等,興農牧場還引進了專業養殖管理軟件。
二是泌乳牛單產和生鮮乳質量安全水平較高。和林縣農牧業局介紹,2011年全縣奶牛存欄曾達到14.4萬頭,生鮮乳產量62.5萬噸,近年來隨著奶牛養殖結構調整,雖然奶牛存欄數量有較大下降,但通過淘汰低產牛和推廣標準化養殖,不僅奶牛單產顯著提高,生鮮乳質量也明顯改善。從調研走訪的3個家庭牧場看,目前泌乳牛每頭產奶量日均都在26公斤以上,年均在7噸以上,雖然低于養殖公司9噸以上的單產水平,但高于2016年全國荷斯坦奶牛6.4噸的平均單產水平。趙正平說,奶牛單產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近幾年改善牛群質量和飼喂技術,特別是玉米全株青貯為核心的TMR日糧技術普及后單產增速較快。他家泌乳牛單產水平2011年大約為4噸,2014年達到6噸,目前超過了7噸,如果乳企敞開收奶的話,只要加大優質苜蓿以及精飼料投喂量,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單產。隨著奶牛飼養標準化水平的提高,生鮮乳的質量安全水平也明顯提升,在農業部連續多年抽檢中,內蒙古全區生鮮乳沒有檢出違禁物質,質量安全合格率保持100%。蒙牛公司奶源部門介紹,公司對每一個牧場的每一批原奶均單獨化驗并出具質量憑單,對指標不合格的原奶一律拒收。從訪談牧場提供的原奶質量憑單看,近期7個牧場生鮮乳各項指標都符合企業要求,其中3個家庭牧場訪談前一天的蛋白含量分別為3.25%、3.27%和3.36%,高于養殖公司牧場3.2%的平均水平。調研中3個牧場均反映,有一項指標不合格,乳企就會拒收一個批次的原奶,損失很大,誰也不敢掉以輕心,但只要按照乳企提供的標準化生產要求去做,除偶爾因奶牛健康問題導致生鮮乳不達標外,一般均能滿足乳企質量安全要求。
三是家庭牧場仍可保持較高收入。近年來,雖然在進口奶粉沖擊下,奶牛養殖收益不斷下滑,不少奶戶被迫退出了奶牛養殖,但從調研情況看,和林縣的家庭牧場通過擴大養殖規模,提高泌乳牛單產,家庭經營收入仍保持較高水平。據縣農牧業局介紹,家庭牧場都與乳企簽訂有生鮮乳購銷合同,多數是賺錢的。平均來看,家庭牧場由于設施設備條件較差導致評級較低,生鮮乳交售價略低于養殖公司牧場,但家庭牧場成本平均在2.8—3.0元/公斤(不包括家庭成員勞動報酬),低于養殖公司2.9—3.1元/公斤的總成本,目前奶價下每公斤仍有約0.2元收益。目前家庭牧場泌乳牛多在100頭以上,按照每頭年產7噸測算,如果經營管理到位,年收益可達10萬元以上,還是比較賺錢的。就訪談家庭牧場看,趙宇春牧場收益最好,生鮮乳成本約2.9元/公斤,作為乳企評定的B級牧場,2017年上半年生鮮乳交售價平均3.2元/公斤,去掉0.07元/公斤運費,每公斤盈利在0.23元左右。按照月均交售100噸生鮮乳測算,全年收益有望超過27萬元。興農牧場效益較差,生鮮乳成本約2.95元/公斤,2017年交售奶價最低時只有3.04元/公斤,加上0.07元/公斤運費,很多時候基本不賺錢。興農牧場的場主郭柱柱介紹,由于奶牛臥床等條件不達標,牧場被評為C級,乳企給的奶價本身就低,還遇到過抗生素超標被乳企拒收,總體是賠錢的。但興農牧場有其特殊性,據牧場主說,賠錢是因為生鮮乳是買方市場,價格乳企說了算;有時乳企還會限收,風險很大,因此不再投資提升牧場評級和泌乳牛比例,準備轉向肉牛養殖,導致其生鮮乳生產成本較高、交售價較低。
和林縣的家庭牧場能夠發展到今天,主要得益于三個因素,一是奶農的辛勤勞動和持續不斷的投入,二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標準化規模養殖的政策引導和扶持,三是作為龍頭企業的乳企在貸款、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幫助和嚴格的質量安全管控。可以說,和林縣現有的家庭牧場,都通過了規模化、標準化、生鮮乳質量安全等方面的考驗,初步實現了現代化養殖,是奶農中的精英,具有較強的經營能力和豐富的生產經驗。
家庭牧場發展面臨的
困難和問題
隨著近年來進口奶粉沖擊下養殖收益下降和奶牛養殖規模化、標準化要求不斷提高,家庭牧場經營管理、技術能力等方面問題凸顯,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從調研了解看,當前和林縣家庭牧場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管理還不夠規范。和林縣的家庭牧場雖然規模擴大了,資產變多了,但經營管理仍比較粗放,總體上仍處于追求規模擴張的階段,還沒有實現從傳統家庭經營向規范化管理的蛻變。一方面管理還不夠精細化。家庭牧場多數沒有清晰、規范的成本核算,訪談的3個家庭牧場都對每天投放的飼料成本較為敏感,對各種飼草料、添加劑、獸藥等的價格、進貨情況了然于胸,但對牛舍、擠奶等設施設備折舊等情況不夠清楚,測算出的生產成本不夠準確。郭柱柱一直強調興農牧場上半年賠錢,但具體測算時又很難說清楚詳細支出情況,經營狀況最好的趙宇春牧場的場主趙正平也說“賺了多少說不好,反正賺的錢都買牛了”。另一方面對中長期發展謀劃不足。家庭牧場一般都把投入放在了擴大規模上,而涉及生產穩定、產品質量、自身形象等的設施設備投入較少,牛舍、擠奶廳、草料庫等都相對簡陋,多是按照最低標準建設,所以后期維護成本高,不利于長遠發展。從走訪的3個家庭牧場來看,直觀印象是趙宇春牧場整潔干凈,綠化較好,天保牧豐和興農牧場的擠奶廳、牛舍等直接關系生鮮乳質量安全的地方雖能保持整潔干凈,但也存在建筑材料亂放、場區整體比較雜亂的現象。蒙牛奶源部介紹,家庭牧場更愿意對直接關乎規模和評級的設施設備進行投入,對消費需求升級認識不足,不愿意在牧場外貌、環境等形象建設上投入,跟不上乳企的要求。過去為激勵牧場發展,蒙牛曾經對合同牧場實行授牌制度,現在為避免影響乳企形象,已經取消授牌,以免一個牧場不好的形象曝光影響整個企業產品銷售。
二是技術力量相對薄弱。走訪的3個家庭牧場泌乳牛平均單產在7-8噸,與養殖公司牧場的9—11噸還有差距。原因之一是技術力量不足。養殖公司牧場一般有場長、技術員、獸醫、配種員、飼養員、飼料工、擠奶工等崗位,分工明確,技術力量較強。而家庭牧場一般只雇傭喂料工和擠奶工,防疫、配種等技術活或由牧場主家庭成員兼職,或請專業人員上門服務,不利于及時發現奶牛健康隱患,在奶牛出現突發狀況時也難以及時應對。據呼和浩特市奶辦介紹,受技術水平影響,家庭牧場的受胎率普遍比養殖公司等大型牧場要低10個百分點左右,直接影響牧場泌乳牛比例,拉低了牧場產出水平。同時,家庭牧場生鮮乳質量安全檢測能力也不足。天保牧豐牧場的場主李金元介紹,目前牧場只能檢測生鮮乳中抗生素是否超標,尚不具備其它質量安全指標檢測能力,不僅會因為一頭奶牛所產生鮮乳指標超標導致一個批次的生鮮乳不合格,而且也不利于及時發現不健康奶牛,甚至導致奶牛提前淘汰等,常常帶來意外損失。奶聯社旗下一家村牧場場長介紹,養殖公司對牧場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僅要有經驗,還要求有一定學歷。他本人是獸醫大專學歷,做過獸醫,從事奶牛養殖14年,而家庭牧場場主一般更相信自己的經驗,對新技術和新的管理理念接受較慢。
三是在產業鏈地位較低。乳企作為奶業中的龍頭企業,對家庭牧場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掌握了生鮮乳的定價權,牧場只能被動接受乳企定價,規模相對較小的家庭牧場尤其受到歧視。從調研情況看,和林縣的乳企對養殖場實行準入和評級制度,目的是推動養殖場增加投入,提高標準化水平和生產規模。和林縣農牧局介紹,乳企一般把養殖場分為A、B、C三個級別,每個等級生鮮乳基準收購價格不同,級別越高價格越高,2017年上半年乳企收購生鮮乳的平均價格,A級牧場約3.5元/公斤,B級牧場約3.2元/公斤,C級牧場約3.0元/公斤。與社會資本相比,家庭牧場是奶戶依靠自我積累發展起來的,自有資金實力不強,也缺乏低成本的融資渠道,相對來講不僅規模較小,而且設施裝備水平也不高,在評級中處于不利地位。而牧場的評級,直接與奶價相關。走訪的家庭牧場反映,按照乳企制定的標準,家庭牧場最好也只能評為B級,所以即使同等質量的生鮮乳,價格也低于養殖公司的牧場,損失很大,希望乳企能夠按質論價。
和林縣家庭牧場發展中表現出的問題,有的來自于小農經濟的局限性,有的來自于家庭經營對市場快速變化的不適應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奶業中的家庭經營將不可避免地逐步萎縮。
關于扶持家庭牧場發展的
幾點建議
奶業不僅可以為農戶提供充分就業機會,也可以帶來常態化的、較高的收入,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的奶業發展過程中,乳企通過對養殖規模化、標準化和質量安全的管控,倒逼家庭牧場擴大規模、規范管理,促進了家庭經營與市場實現更好對接。但家庭牧場由于存在經營管理相對落后、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等先天不足,不僅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也難以適應奶業振興對奶牛養殖轉型升級的要求。建議加大對家庭牧場的支持力度,加強制度供給,補齊家庭經營短板,激發家庭牧場自身活力,引導和扶持家庭牧場更好地與市場銜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積極扶持家庭牧場發展。從和林縣實踐看,家庭牧場不僅可以滿足乳業發展對質量安全的要求,也為農民帶來了就業和較高收入。建議在奶源基地建設中把家庭牧場作為扶持重點,以體面的收入界定合理規模,整合現有資金、項目,向家庭牧場適當傾斜,重點支持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提升設施裝備水平,補齊家庭牧場發展短板。
二是引導乳企更多使用國產生鮮乳。目前,國內乳制品進口不斷增加,在供給渠道多、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約束乳企收購生鮮乳價格,改善養殖場特別是家庭牧場在生鮮乳交易中地位難度較大。為進一步完善乳企奶業發展龍頭作用,應引導乳企更多使用國產生鮮乳,建議短期內把支持國內奶源基地建設作為確定對乳企扶持力度的主要標準,將乳企收購國產生鮮乳數量與給予乳企的財政、稅收、進出口等支持政策掛鉤,促進企業更多收購國產生鮮乳;同時研究建立乳制品加工用生鮮乳成本補償機制,對養殖場銷售的用于奶粉、奶酪等加工的季節性過剩生鮮乳,以價格保險方式補償養殖場物化成本與收購價的差額,以穩定奶牛養殖收益。
三是有針對性地加強社會化服務。管理粗放、技術能力較弱等是家庭牧場發展中的短板。應以提高家庭牧場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提升整體盈利能力為目標,有針對性地完善社會化服務。建議一是加大公益性服務供給,重點提升公共獸醫服務能力,解決家庭牧場缺乏專職獸醫等問題;二是加大家庭牧場主培育力度,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等技能培訓,重點提升家庭牧場主和后備軍的規范化管理和新技術應用能力。
四是探索建立家庭牧場信貸支持機制。奶牛養殖場投入大、回收期長,進入門檻很高。據當地介紹,養殖場新增設施設備投入動輒需要數十上百萬元,而新建百頭以上養殖場平均每頭需要資金3萬元。奶牛養殖的高投入,不僅是現有家庭牧場升級改造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把絕大多數農民擋在了門外,即使將來生鮮乳需求增加,農民也很難進入奶牛養殖環節。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相應的信貸支持機制。建議研究建立奶牛養殖發展基金,為家庭牧場升級改造和農民興建家庭牧場提供信貸擔保,重點解決家庭牧場升級改造和新建的資金需求。基金可選擇乳企、家庭養殖場積極性較高的主產地逐步建立,采取政府、受益乳企和家庭養殖場按一定比例出資的方式組建,由三方共同管理。乳企和家庭養殖場參與基金的組建和管理,一是可以規避政府單一注資可能帶來的道德風險;二是可以放大財政資金支持家庭牧場發展的效能;三是有利于家庭養殖場發展與乳企生鮮乳需求更加匹配,避免養殖規模過快擴張導致生鮮乳市場出現大的波動。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