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正逢春耕備耕時,我們將視角聚集在我國的民族種業。2011年,國務院將農作物種業列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細數過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出臺促進民族種業發展的文件,加強新品種的開拓研發,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實現了國家糧食安全,現代種業發展進入快車道。3月20日,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推進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如同一場春雨,為我國種業發展帶來了新氣象、新希望。
一粒種子,看似渺小,實則偉大。對于普通的農民來說,種子決定著一年的收成,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推進會正是推進我國民族種業的一次重要部署。3月2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種子管理部門和種子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謀種業發展。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對農作物品種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新一輪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意義重大。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推進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強調,要準確把握新時代種業的新形勢新任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奮力推進我國現代種業發展。
從洋種子到自主選育,
種業安全有了保障
“我國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生產用種,均為我國自主選育的品種。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占95%以上;玉米自主研發品種面積比重由85%恢復增長到90%以上,選育了一大批比先玉335性狀更優良的品種,正在大面積推廣;蔬菜‘洋種子’市場份額已降至13%左右,國產黃瓜、番茄品種占比逐步提高。”本次推進會發布了目前我國育種進展情況。我國圍繞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建設種業強國目標,種業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然而,2011年之前,我國的育種水平并不是這樣。由于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許多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灘。2011年以前,以先玉335為代表的“洋種子”不斷占領我國種子市場,曾在短短幾年時間,占領了吉林玉米種子市場的70%。當時,洋種子幾乎涉及我國所有的蔬菜品種,甚至大豆、玉米、小麥等領域,沖擊我國種業發展,甚至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威脅。
山東省壽光市是我國的蔬菜之鄉, 2010年,大量洋種子蜂擁而入,搶奪了壽光60%以上的市場份額。洋種子價格普遍高出國產種子幾倍、甚至幾十倍。但憑借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果形好、收益率高等特點,短短數年內洋種子攻城略地,幾乎壟斷了壽光的高端市場。事實上,壽光也是整個中國種子市場的一個縮影。
面對此種境況,為了推動我國的種業發展,2011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要求要堅持自主創新、企業主體地位、產學研相結合、扶優扶強原則,制定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分作物、分區域、分階段提出發展目標、方向和重點,明確今后10年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任務和措施。接著,2012年,國務院又印發了《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多次下發文件,表明了國家對我國民族種業發展的重視。
“十三五”以來,國家組織實施了“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41項,落實中央財政資金20.9億元。積極推進甘肅玉米、四川水稻和海南南繁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建設,中央財政安排甘肅玉米、四川水稻制種基地建設投資6.04億元,2015年以來投入南繁基地建設項目資金4.5億元,海南已完成26.8萬畝保護區、5.3萬畝核心區的劃定和確權工作。
2016年全國共落實35個制種大縣獎勵資金。四川、甘肅、福建、山東等15個省市開展了由財政給予保費補貼的制種保險,品種由水稻、玉米、小麥,拓展到馬鈴薯及蔬菜制種。
我國種業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制種大縣獎勵、制種保險、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所得稅減免、種業發展基金等支持政策相繼創設。“省財政累計投入2.8億元實施農業良種工程,發起成立了3.72億元的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支持種業創新發展。”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褚瑞云在會上表示,山東在國家南繁規劃發布后,安排專項資金2000萬元,并通過積極協調推進,現已集中流轉土地800畝,全部投入使用。
付出終會有回報。從中央到地方,全國上下對種業齊心協力,我國的育種技術和水平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的夢想已經實現。“上海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上海南匯的矮腳青菜,因其吃口糯、味道甜、賣相“碧綠生青”,一直都很受市場歡迎。但這種統稱“上海青”的青菜,其最好的種源曾一度是“日本造”,種子甚至被以1000元/斤的高價轉賣到世界各地。中國的育種專家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才培育出“上海青”的新品種,超越“日本造”,讓“上海青”真正回歸上海,實至名歸。
與此同時,我國種業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基地,52個制種大縣,49個區域性良繁基地為主體的種子基地“國家隊”基本建立。種子質量穩步提升,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業供種保障能力有了堅實基礎,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科研生產“兩張皮”到產學研相結合,提升育種效率
長期以來,我國種業發展存在著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現象。種業科技人員報完獎后,許多科研成果往鐵皮柜里一鎖,導致辛辛苦苦努力了十幾年甚至一輩子的科研成果,無法與生產相結合,阻礙了育種技術的發展與推廣,也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2016年,種業科研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據種子法制定了《關于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主要林木育種科技創新規劃(2016-2025年)》,依法推動育種人才向企業流動,成果加快向企業轉化,育種成果收益向研發團隊或育種者傾斜,成果賦權轉讓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作為2012-2017年種業十大杰出人物的代表,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許勇表示:“科技成果的轉化是科研創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業作為應用型學科,其科技創新的成效,必須要以產業鏈作為支撐,以能否轉化到市場上創造效益作為重要標準。”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一直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評價科研人員的重要指標,形成了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氛圍。2015年,中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正式成立“京研種業”公司。事企脫鉤和股份制改造真正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也極大激發了育種家的創新動力,既保證了育種家在品種創收方面的收入,也體現了股份收益,把育種家和企業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避免了科研生產“兩張皮”。目前,京研種業在全國示范推廣白菜、油菜、西瓜、西葫蘆、南瓜、甜(辣)椒等品種500多個,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年推廣面積一千萬畝。
“探索建立涵蓋全鏈條‘流水線式’的商業化育種新模式,促進基礎研究與商業化育種有機結合,提升種業科研育種效率。”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黃斌民表示,廣東省采取了推進科研單位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方式,促進成果高效轉化,試點兩年多來,3家試點單位成果轉化達5274萬元,比改革前提高了128%。
種業強,須企業強。改變科研生產“兩張皮”情況,需要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加快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全面提升我國種業發展水平。
2016年企業投入育種科研經費34億元,占企業銷售收入的5.6%,較“十二五”期間提高3個百分點,目前企業創新的種質資源不斷增加,擁有的審定品種數量和授權品種數量已超過科研單位。企業創新能力快速增強,50強企業年研發投入14億元,比2011年提高近一倍。企業獲得新品種權數量比2011年增長了16倍,成為育種創新主體。
種業革命,是科技革命,關鍵在于人才。近幾年,我國種業人才機制展現新活力,一批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和院士、博士后工作站蓬勃發展,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回國加入種業創新創業行列。同時,為了提高種業人才的積極性,我國保護科研人員的權益,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品種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種業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切實保護原始創新,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完善侵權行為甄別、曝光、懲戒制度。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專家掛職兼職、成果作價入股、平臺共建共用等科企合作模式方興未艾。在材料確權、利益共享制度化的前提下,產學研聯合攻關機制有效建立,權益改革的推進、成果轉化平臺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種業成果轉化,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強化了科研瞄準市場的創新導向機制,科研生產“兩張皮”問題從根本上得以扭轉。
從追求產量到種業綠色發展,滿足新時代種業需求
新時代,種業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革:由糧食作物向糧經飼作物,特別是特色作物全面加強;育種創新由重經濟效益向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并重轉變;種業企業由同質化向多元化、區域化、專業化、差異化發展;種子管理由管許可、管品種、管市場,更多地向抓改革、抓科技、抓機制轉變。本次會議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現代種業的發展思路:要保持戰略定力,創新推動種業綠色革命、科技革命和質量變革、企業變革、管理變革,加快構建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生產經營體系、管理服務體系、政策支持體系。
“未來水稻育種要向三個方向努力:一是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人口大國必須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超級稻的產量不能有任何松懈;二是滿足市場需求,不僅要高產,更要出好米,具體地說,就是冷而不硬、軟而不粘,有香味;三是符合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要不斷調整水稻品種滿足機械化、直播等輕型栽培種植的需要。”全國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專家組組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表示。
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為保障糧食安全,我國一直以產量作為品種審定主要指標,大多數品種需要高水高肥,資源消耗量大。相反,節肥節水節藥及適應機械化、輕簡化的品種較少。
近年來,我國構建產學研政結合的育種創新體系,在節水抗病小麥、籽粒機收玉米、優質抗病蟲水稻、高產高蛋白大豆等領域取得重點突破,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聯合攻關模式。啟動以開放綠色通道、頒布優質專用綠色標準為標志的品種審定制度改革,極大地釋放了品種創新的活力。山東省從2012年到2017年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267個,其中,適宜籽粒機收玉米、強筋小麥、機插秧水稻等特色品種均有一定占比,大豆、小麥、水稻優質品種比例分別達到40%、45%和60%。農業農村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表示,我國提出到2025年要培育一批節水在20%,節藥節肥在10%左右的一批新品種,到2035年實現農作物種植業全面大換種。
此次會議指出,當前,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和農業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實踐,迎來了歷史性交匯,以“生物技術+信息化”為特征的第四次種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不斷向縱深向全球擴張。而我國要在這一輪種業科技革命浪潮中贏得戰略主動,必須敢于自我革命,搶占種業科技創新制高點,實現種業創新體制機制的根本性轉變,在戰略性基礎性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洋種子按粒賣,國產種子論斤稱” “大路貨泛濫,同質化嚴重”這是過去很多人形容中國種業的話。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種業發展也到了這個階段,應該推進種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種業高質量體現在種子質量高、品牌響、銷路好,企業質量管理水平高、產業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
隨著以育繁推一體化為代表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以區域性、特色化、專業型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分化加劇,種業企業需要迅速找準自身定位,擺脫同質化競爭,推進差異化發展,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提升企業文化建設,從而形成布局合理、大中小各具特色、上下游相互補充的種業格局。
種業革命可以被認為是一場科技革命。我國將構建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整合多部門、多環節、多類型的涉種管理服務系統,將全國4000多家企業、3萬多個品種、30多萬家門店納入平臺,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共用,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可追溯體系基本建立,為數字中國、數字農業、數字種業奠定基礎。種業與大數據結合,將為我國現代種業的發展插上一雙“翅膀”。
此次會議為我國新時代現代種業的發展設立了目標:到2025年,主要糧食作物品種更新換代格局基本形成,產業主導、企業主體、公益性科技支撐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種植業品種更新換代任務基本完成,有效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種業基礎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已經形成,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基本建成現代化種業強國。
新時代,我國現代種業的發展任重道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