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我國現代種業的發展過程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他們雖然有家,但一年四季,寒來暑往,都堅守在試驗田里搞科研;一年的大多數時候,因為氣候變化和工作需要,他們像候鳥一樣遷徙,從南到北,從北到南;他們心系蒼生,嘴里最常說的兩個字是“責任”。他們就是為我國民族種業不懈奮斗、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育種家。
3月20日,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推進會揭曉了“2012-2017年度中國種業十大杰出人物”。這些為我國民族種業而奮斗的“英雄”,他們中有的已經步入耄耋之年,有的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民族種業精神卻永遠長存,并激勵著我們。
育種家的偉大,不是我們單純表面看到的他們的努力,還有那些實實在在、落地有聲的成效:濟麥系列小麥品種累計推廣4.6億畝,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新增400多億斤小麥和400多億元經濟效益;超級稻在全國累計推廣近12億畝,增產600億斤稻谷;2萬多個玉米品種建立了分子身份證,品種鑒定化繁為簡……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每一項都可以稱為偉大。
蓋鈞鎰:80余歲仍然擼起袖子加油干
蓋鈞鎰的生活與大豆密不可分,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大豆遺傳育種學家,現任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及農業農村部大豆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搜集、整理大豆種質資源1.5萬余份,創新大豆群體和特異種質2萬余份,主持參與研究了30多個大豆新品種,在長江中下游推廣種植5000多萬畝實現產業化……蓋鈞鎰將一個甲子的歲月獻給了我國的大豆事業,他的心愿是“讓老百姓吃著中國豆子釀出的豆漿、磨出的豆腐。”
2016年,農業部發布《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決不能放棄大豆”的口號,力爭到2020年將大豆種植面積擴大到1.4億畝,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這位耄耋老人高興得像個孩子。“這說明大豆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已經悄然發生了轉變。借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契機,我們一定會把握重大戰略發展機遇,重塑國產大豆產業新優勢。”
現年82歲的他,還時常卷起褲腿下地搞試驗。讓18億畝耕地和60億畝草原都有良種保障,是育種家的奮斗目標。蓋鈞鎰說:“中國的農業必須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
趙振東:育種家的責任比天大
用“一輩子都在與小麥打交道”來形容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尤為貼切。趙振東在我國小麥育種事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育成國內首個年種植面積超千萬畝的強筋小麥“濟南17”,開創了國產糧食按品種收購的歷史;育成優質高產面條小麥“濟麥19”和國內首個面包面條兼用型小麥“濟麥20”;育成高產、穩產、多抗、廣適的“濟麥22”。他攻克了品質和產量協同提高、超高產和廣適性兩個世界性難題。濟麥系列小麥品種累計推廣4.6億畝,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新增400多億斤小麥和400多億元經濟效益。可以說,山東每兩個饅頭,就有一個是用“濟麥22”做的。
對于很多育種家而言,出品種不易,出大品種更不易,而趙振東一輩子育出的品種獲得過四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一輩子育種生涯中有失敗,也有茫然,而支撐他走下去的是責任。趙振東表示,“育種家的責任比天大,我們肩負著國家種業安全、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消費者健康的四大責任。責任是育種工作者的良心。”他始終認為,試驗田里創造出來的紀錄只是個數字,農民地里打下多少糧食更讓他牽掛。
朱英國:
永不停歇的“水稻候鳥”
與其他九位杰出人物相比,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英國是比較特殊的一位,2017年8月9日,朱英國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去世,他為國家糧食安全奮斗了一生。
朱英國的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從小夢想著糧食豐收,但總是不盡如人意。讀中學時,他挨過餓,看到過餓死的人,讀大學又遇到國家三年嚴重苦難時期,這些經歷,堅定了他一輩子搞糧食研究的決心。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每年秋天,朱英國就候鳥般從江漢平原來到廣西南寧,嚴冬將至,又轉到海南育種,直到第二年春天,通過加代育種,加快新品種的選育步伐。因此,朱英國又被稱為“水稻候鳥”。
幾番冬去春來,朱英國和科研人員經過反復試驗篩選,發現“紅芒野生稻”和“蓮塘早”多次雜交的后代種質非常好,就這樣,“紅蓮”第一代誕生。這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朱英國培育的“紅蓮型”與袁隆平的“野敗型”、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育種界公認為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他培育的“紅蓮優6號”“珞優8號”等品種,在國內外累計推廣1億多畝。他致力于兩系雜交稻的研究與推廣,救兩系研發于危難,探索兩系雜交稻的理論奧秘,選育出一系列秈、硬型光敏核不育系,兩系品種進入大面積推廣……
如今,朱英國的學生們依然奮斗在育種的道路上。
程式華:稻田的守望者
全國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專家組組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從事科研工作30余載,培育了20多個水稻新品種,獲得四項國家科技獎。他敢于打破傳統,獨辟育種蹊徑,創建了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能力為目標的育種技術體系,育成了“國稻”系列雜交稻品種并大面積推廣,在三系法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超級稻已在全國累計推廣近12億畝,增產600億斤稻谷,為我國糧食持續穩定增產作出重要貢獻。
是什么支撐了他始終如一的科研熱情?他說:“一個是責任感,科研人員要有這種責任感,我們的科研關乎千萬人手中的飯碗,我們是在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而奮斗。另外一個是榮譽感。當農民豎起大拇指夸贊我們培育的品種產量高、品質好、口感佳時,那種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趙久然:最好的風景是玉米田
就像趙久然說得那樣,“最好的風景就是玉米田!”他的生活與玉米密不可分。
趙久然是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長,從2001年至今,他主持培育的品種有100多個品次通過審定,被原農業部列為主導品種的有5個,京科968的種植面積在全國近千個推廣品種中位列第三;他帶領團隊創建的DNA指紋庫為2萬多個品種建立了分子身份證,從此品種鑒定化繁為簡;他研發并推廣應用的單倍體育種技術大幅提升了育種效率,使育種工程化成為現實。
在為玉米品種構建DNA指紋庫時,趙久然和他的團隊遇到的不只有技術上的難題,還有環境上不絕于耳的反對聲音。即使這樣,趙久然依然頂住壓力,克服阻力,潛心研究,終于建成了具有重大創新意義的玉米DNA指紋庫。
許勇:破譯了西瓜遺傳的密碼
許勇是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農民眼中的“西瓜大王”,也是科研人員眼中的領軍人物。
多年來,在他的帶領下,我國西瓜產業從基礎研究、品種選育到良種產業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他帶領科研團隊率先繪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張西瓜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成功破譯了西瓜遺傳“密碼”,奠定了我國西瓜基礎科研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對于北方地區的瓜農來說,京欣系列西瓜無人不知。上世紀80年代,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選育的“京欣1號”,以其優良的綜合性狀風靡全國。然而到了90年代,“京欣1號”因儲運性與抗病性差等原因,逐漸不能滿足市場需要,西瓜產業必須進行產品更新換代。剛剛接手蔬菜中心西瓜育種課題組的許勇,率領課題組致力于西瓜選育工作。經過無數次篩選,“京欣2-4號”系列抗病、高甜、高產西瓜育成,并一時間占領北方市場,京欣系列西瓜全國占有率達30%,在華北華東設施西瓜主產區占有率超過60%。
“我們要永遠跟著市場走,跟著瓜農的需求走。未來不斷朝著簡約化、節本增效、輕簡化栽培的育種方向發展,把高品質、特色化作為品種選育目標,不斷滿足市場更加多樣化的需求。”許勇說道。
王義波:用自主創新品種贏得市場話語權
王義波是北京聯創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育種家,與大多數人的選擇不同,王義波在別人開始為退休做打算的年紀毅然從體制內辭職創業,又在公司業績連年下滑艱難維持生計時,仍然持續投入高額科研經費,進而實現了“用自主創新品種贏得市場話語權”的創業初衷。
王義波認為,市場占有率才是品種真正的“證書”。在河南省農科院,他主持完成國家和省級科技成果6項,代表性玉米品種“鄭單14”推廣面積超1.1億畝。辭職進入市場打拼,他又憑借“中科4號”和“中科11號”讓公司連續多年穩坐玉米品種頭把交椅。
一個重要的消息是,隆平高科將收購聯創種業90%的股權,交易完成后,聯創種業將成為隆平高科的控股子公司。面對這種情況,王義波給出了自己的堅定回答:“‘小散亂’嚴重阻礙著中國種業的發展,如果大家都死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無法參與到全球種業的競爭中去。”
楊遠柱:瞄準市場搞科研
楊遠柱是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在市級農科所工作時,他培育出國內迄今為止不育起點溫度最低的兩用核不育系“株IS”。辭職進入亞華種業,他牽頭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由企業建設的種業科學院,從零開始重新培養科研團隊。并入隆平高科后,他開始探索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為隆平高科邁入世界種業十強打下扎實的科研根基。
對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楊遠柱一直堅持不變的原則:瞄準市場搞科研。他對科研團隊的要求是瞄準未來5—8年的需求選育品種。“從市場一線尋找研究方向,提前謀劃。這也是商業化育種區別于傳統育種的核心之一。”
黃長玲:30年行走在育種田
黃長玲出生在福建省武夷山南麓的小城,小時候并沒有接觸過玉米,通過刻苦的工作和學習,漸漸懂得了育種對國家和農民的意義。之后,成為我國玉米育種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研究員。
他牢記育種家的使命,30多年行走在育種田里,只為選育出優中更優的玉米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連續多年被列為我國西南和黃淮海區玉米主栽品種和主導品種。
他選育的多個品種在試驗階段就已經被市場看中,截至目前,他培育出了19個品種,種植區域可覆蓋多個玉米主產區共20多個省,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到7500多萬畝,為國家糧食增產超過45億公斤。
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推進會上,種業十大杰出人物與種子企業代表開展座談
徐福春:
要讓每個承諾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
上世紀90年代初,一家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東部郊區的縣級種子門市部,員工只有3人,固定資產不足5萬元,主要批發國有種子進行零售。然而,經過27年的穩步發展,當年的“路邊小店”已經成為資產總額達15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員工近千人,銷售范圍遍及16個省,集育種、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大型種業集團公司——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
徐福春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我國民營種企領軍人物代表。自育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32000多萬畝,累計增產糧食96億公斤,累計獲得社會經濟效益超過90億元;水稻、高粱、大豆、蔬菜等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0萬畝,累計獲得經濟效益超過3億元……
在徐福春看來,投身種業后的每一步不僅要三思而后行,更要準備“退路”。“開展育種研發,科研投入能否持續穩定?擴大制種生產,制種款能否按時支付?擴寬經銷渠道,經銷商的返利款能否全部兌現?”這些,無不體現徐福春的生意經,也正因此,東亞種業帶著“誠信企業”的標簽。
從過去到現在,徐福春一直全心全意地為沈陽城郊的農民服務著,同時也盡心盡力地為全國數億農民提供質優價廉的種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