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養蜂扶貧父子兵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張文超 字號:【

  在重慶秀山縣龍池鎮,有這樣一對養蜂的父子:父親白天樹十幾歲起便學習養蜂,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養蜂經驗;兒子白眉在子承父業的同時,積極利用互聯網電商等先進平臺促進產品推廣與銷售。2010年9月,白氏父子與周邊13個鄉鎮755戶蜂農聯合成立了川河蓋蜜蜂養殖合作社,利用產業扶貧帶動周邊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在新時期、新環境下,養蜂業對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合理安排剩余勞動力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不僅不占用耕地,還有著“飼料成本低、勞動力要求低、見效快、收益好”等優點,十分適合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自蜜蜂養殖合作社成立以來,白氏父子就積極投身產業扶貧事業,僅去年一年就帶動了166戶貧困戶養蜂產蜜75噸,產值高達900多萬元,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談及通過養蜂幫助周邊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白天樹頗有心得:“要把技術教給他們,他們才能脫貧。不僅要帶動我們鎮里的人,還要把山區貧困戶中愿意養蜂的人都帶動起來。要幫助全縣300多戶貧困戶通過一到兩年摘掉貧困帽子。”

  為深入了解當地利用養蜂促脫貧的具體情況,筆者走進了龍池鎮建卡貧困戶田瑞軍的家。人到中年的田瑞軍與老伴常年患病,過去僅依靠女兒在外打工的收入勉強度日,正是蜜蜂養殖合作社為他帶來了新希望:“以前,我們兩個大人都有病,干活不行,女兒在外面打工,每月寄一兩千元回來,還得治病。后來白總帶動我們養蜂,把技術教給我們,通過養蜂我們走上了致富的路。現在每年能掙一兩萬元,也可以用這些收入來養病了,隨著養蜂技術的成熟,今年的收入更高了。”

  秀山縣龍池鎮坐落于大武陵山脈之中,其間四季盛開的花朵,都是蜜蜂最好的蜜源:初春有油菜花、李花、桃花;四五月份有洋槐、柑橘、百鈴;秋季有烏桕、野菊花、千里花;初冬時節還有冬桂花,蜜蜂采了不同的花,就產出不同口味的蜜。但白天樹他們的合作社每年只在10月份割一次蜜,綜合了各種花香的蜂蜜在口味和質量上就有了保障,市場上也能賣到較高的價錢。

  除了傳授養蜂技術、加強蜂蜜品質管理,據白天樹之子白眉介紹,他與父親牽頭成立的蜜蜂養殖合作社還以抱團發展為手段,建立了產品回收、市場營銷和分紅返利的機制,走上了規范化的健康發展道路:“對于這里的建卡貧困戶,像沒有勞動力或者年歲較大的,我們通過蜜蜂入股,每年給他們分紅返利。合作社盈利后拿出40%進行分配,剩下的60%作為后續發展的資金。”

  為促進當地養蜂業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當地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扶植政策,如高速路免費、養蜂補貼等。談及合作社未來的發展,白眉認為,只有把蜜蜂養殖和旅游業、電商銷售相結合,合作社才能做大做強,取得更好發展:“現在重慶在打造旅游勝地,以渝東南為主,我們要把電商、旅游業和生態蜜蜂養殖結合起來。同時我們也是(電商平臺)‘網上村莊’對接的廠家之一,這個平臺正式運行以后,我們的商品就能在網絡上出售,現在國家大力提倡電子商務,我們也在積極往這一方面發展。”

  事實上,蜜蜂養殖屬于環境友好型產業,不僅具有環保優勢,還對維持生態平衡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越發受到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的重視。白天樹告訴筆者,蜜蜂養殖是與生態環境相互依存,協同發展的。“養蜂能給大自然帶來平衡,因為蜜蜂能為所有植物授粉,沒有生態污染?,F在生態好了,但以前有污染。1990年左右,附近有一家硫酸廠,我養了100群蜜蜂,兩三個月就全軍覆沒了,現在我們的生產都集中在山區,蜂蜜出來質量好,因為沒有任何水和工業污染。”

  白眉大學畢業后子承父業,投身蜜蜂養殖,他經歷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也是當地環境與養蜂業相互促進最直接的見證者。“我們這個行業能夠直觀地看到(生態的影響),如果我把蜂箱從A地搬到B地,B地如果有空氣污染,蜜蜂不但采不到蜜,而且會死亡。”

  隨著白氏父子養蜂經驗的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留在家鄉和他們一起養蜂,蜂農們嘗百花、尋蜜源,信任讓他們像蜜蜂一樣團結在一起,而金燦燦的蜂蜜成果,正是村民對白氏父子信任的回報,也是養蜂人守望相助的最好理由,白天樹說,從一個人到一群人,信任是支持他一路堅守的最大力量。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