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不少茶企跨出了行業發展局限,漸漸走上了異業結合的發展新模式,搭乘休閑農業發展的快車,生態觀光茶園漸漸進入了大眾視野,茶產業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態勢,茶旅成為茶品牌發展的一個新方向,“茶+旅游”讓茶業尋找到業務新增長點的同時,也有效地帶動了當地地方經濟的發展。
發展原生態茶園的初衷
近日,筆者一行實地走訪了廣州從化市的“涵義顏白姑娘”生態茶園,探尋其發展壯大的路徑。從廣州市中心驅車向北一個多小時來到從化市溫泉鎮天湖公園,遠離都市的清新山風撲面而來。從化被譽為廣州的“后花園”,作為流溪河水源保護地的天湖公園青巒疊翠,綠水悠悠,宛如世外桃源,這里擁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
近年來,隨著現代人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食品安全和健康備受消費者關注,這也牽動著廣州市飼料研究所副所長、廣州市國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躍昌的心。他決定投身農業領域,做真正讓消費者放心的生態農產品。歷經六年的學習和實踐,劉躍昌通過養殖“茶園飛雞”的嘗試,逐漸摸索出了一條以會員打包制為管理模式,整合茶葉種植、特色養殖、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健康安全、循環可持續的生態茶園發展道路。
在走訪茶園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劉躍昌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出身,后從事實驗動物飼料行業。因為專業和工作的原因,平時他非常關注社會上的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并越來越感覺到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到人類社會的生活和健康。
2012年,劉躍昌懷揣著“做真正的生態農產品”的理想,在有著“廣州后花園”美譽的從化市溫泉鎮天湖公園建起了生態茶園。劉躍昌相信在這樣獨具優勢的環境中一定能種出生態好茶,但是,農業經營的困難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剛開始劉躍昌打算茶園開采后每年賣鮮葉盈利,卻發現由于交通、人力、市場、品牌等原因,每年投入二十萬元卻沒有任何產出。第一年的夏茶基本上全部割掉作廢。當時管理茶園的夫婦對劉躍昌說:“老板,我們辛辛苦苦管這個茶園,拿你的工資,看到這樣廢掉,雖然你不怪我們,我們還是很痛心。”后來劉躍昌痛下決心調整原有的經營方式。在一整年時間里,劉躍昌上網查資料,尋找相關書籍,去福建、云南等地的茶山進行調研。他認為,應該結合本地風土人情和生產生活條件,合理搭配產品結構,因地制宜地開發適合自己的生產經營模式。
多元化經營:生態茶園+“茶園飛雞”+休閑旅游
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劉躍昌發現,廣東人的飲食文化中,雞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內涵和意義。何不養殖有特色的“茶園雞”,既能利用生物鏈為茶樹施肥除蟲,又能增加茶園的經濟收益。那么應該怎么養?養多少?劉躍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認為茶園雞的養殖不同于工廠化的高密度養殖,要綜合考慮雞的排泄量和土壤、茶樹的自然消滯能力,每年每畝平均養20只。雞苗前42天集中圈養,42天后開始每天放出茶園喂養。劉躍昌發明了“聲導喂飼”的方法:飼養員一邊上茶山一邊敲桶進行聲音引導,雞就會為吃食按照引導在全茶園走動,這樣讓雞糞尿被茶樹自然吸納消耗,又不會滋生大量蚊蟲、臭味,雞也得到了體育鍛煉。劉躍昌的茶園雞經過四五個月的鍛煉,基本上每只都連跑帶飛。“性子急的,甚至從山頂直飛80米下山把自己當鳥了。”劉躍昌笑著說。給雞的飼料配方也經過劉躍昌的科學搭配,每天只喂八成食物。營養合適,經常健身的雞肉質結實,湯味鮮美。有了好雞,須有好名字相稱,方便消費者口口相傳,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劉躍昌也費了一番腦筋。“喂雞的飼料配方中含有中草藥、蚯蚓等,一開始想過用‘草藥雞’‘蚯蚓雞’,但覺得都不好解釋。最后以雞的生長環境和行動特性命名‘茶園飛雞’,貼切形象,又與健康活力聯系在一起,消費者容易記住。”曾經在中文系學習的劉躍昌平時愛好吟詩作對,“茶園母雞惜羽衣,沖天一振躍金溪。”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家庭喜歡周末帶上孩子或者約上三五好友到郊區旅游,放松身心,體驗自然。從化離廣州只有一個小時的高速車程,茶園經營能否結合這種旅游需求呢?劉躍昌于是發展了一套會員制的打包模式,將親子旅游、茶園簡餐、茶樹認養打包給會員。周末和假期,會員前來茶園爬山、采茶,呼吸郊區的新鮮空氣,進行充分的有氧運動。帶小孩的家庭,小孩在茶園做“雞司令”,敲著飼料桶領著雞浩浩蕩蕩地上茶山,好不威風。茶園種植一些生態瓜果蔬菜,配合茶園雞和雞蛋給會員提供原生態的農家簡餐。會員認養茶樹節省了鮮葉的采摘和運輸費用,同時保證了茶葉的銷售。特色茶園雞和雞蛋基本在山上就被會員消費掉和買走,降低了銷售風險和中間費用。劉躍昌計劃進一步挖掘休閑旅游的需要,開展團隊拓展、茶山禪修游、紅綠茶DIY制作等茶園特色游活動,并在廣州科學城設立原生態有機生活館,為會員提供原生態好茶和其他國內外原生態有機食材,開辦關于健康、茶藝、國學、中醫等課堂。
現代人越來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劉躍昌迎合了這一方向,玩轉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生態旅游多種產業,摸索出循環可持續的生態茶園經營方式。
作為捍衛生態農業的新農人,劉躍昌感到任重而道遠。他說:“做生態農業是‘孤獨的守望者’,做好生態農產品要能夠慎獨,在遇到災害或經濟危機的時候還能堅守承諾。同時,還要有開放包容的學習心態和市場經濟風險意識。生態農業功在當下,利在千秋。雖然農業經營之路真的很難,但是值得堅守,也需要人堅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