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讓中國茶企 更好“走出去”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王旭光 字號:【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年代,中國茶葉就通過茶馬古道“走出去”,傳到了西亞、北亞、歐洲……中國茶葉可謂備受推崇,風靡海外。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的中國茶葉走向海外卻舉步維艱。專家稱,中國茶企“走出去”有諸多難點,“一帶一路”倡議的現代絲綢之路建設或給茶企再創“走出去”輝煌帶來機遇,但任重道遠且還有很多功課需要做。

  各種艱辛

  對于“走出去”的個中艱辛,曾經做過多種嘗試的老字號茶企吳裕泰深有體會。

  2010年11月,吳裕泰與香港信達豐集團簽訂意向性合作協議,計劃對香港市場開展全面調研和規劃,將香港市場的開拓作為重點項目列入其后五年市場拓展戰略之中。2012年10月,吳裕泰在京港洽談會上與香港博達有限公司簽署意向性協議,計劃收購其99%的股權,并成立“吳裕泰香港有限公司”。此舉曾被業界認為將成為吳裕泰借殼在海外上市的關鍵一步,通過資本市場助力,走進香港甚至走向海外。然而,幾年過去了,不管是在香港開店還是在香港上市,都無果而終。

  誠然,其間有吳裕泰自身發展戰略轉移的因素,例如主營吳裕泰內府菜的“茶餐廳”被關閉,導致其欲以茶餐廳為敲門磚開拓香港市場的計劃受阻。然而,“走出去”困難重重并非吳裕泰這個老字號茶企專屬,而是中國茶企普遍面臨的難題。

  中國茶企要“走出去”首先需要中國茶“走出去”。據海關統計,2016年我國茶葉出口32.9萬噸,金額為14.8億美元。而有統計顯示,2016年全國茶園面積4300多萬畝,茶產量240多萬噸,分別占世界的60%和42%,均位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說,我國茶葉出口量僅占茶總產量的13.7%。我國茶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等問題突出,茶葉出口國際份額低,茶企多為原料性出口,且以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為主,茶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差距明顯。

  諸多難點

  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曦認為,吳裕泰等中國茶企“走出去”有諸多難點。首先是中國食品和農產品與歐美有著不同的標準,標準不能與國際接軌,再加上歐盟、美國、日本對茶葉農殘限量頻出新規,成為我國茶葉出口的障礙。其次,中國茶葉“走出去”的另一難點是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對中國茶的了解還非常少,中國茶在國際上的地位還需提高,這與東西方茶消費習慣和茶文化差異有關。亞洲市場對中國茶的認知度較好,但歐美等國家消費者接受中國茶還需要一個過程。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喝紅茶居多,且喜歡在茶中添加牛奶、糖;喝袋泡茶多,因為袋泡茶便捷、平價,適合生活快節奏的需求。而喝中國茶對茶具、泡茶的步驟都有一定要求,在海外很難操作。再次,在推廣茶葉和茶文化方面,價格紊亂、品牌營銷方式落后、創新不足,對茶文化總結、提升和向國外宣傳推介不夠。

  文化先行

  在國際上沒有太多話語權,缺乏能夠叫得響、記得住的品牌,甚至中國茶企出口總額還不抵英國立頓一家的銷售額……相對于古絲路時代的輝煌,中國茶目前的處境的確尷尬。

  然而,馮廷佺看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是中國開拓外需、拓寬國際市場的一次偉大嘗試,也是一次中國茶文化的世界傳播之旅,將為復興中華茶文化提供重大的歷史機遇。

  陳曦認為,中國茶“走出去”要文化先行。的確,從更廣的視角看,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代表著一種文化。“出國開店打算由來已久,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只是通過展會把茶葉帶出去。”吳裕泰總經理孫丹威曾向媒體介紹,吳裕泰的茶葉2003年在法國參展時就深受法國人喜愛,2014年去阿聯酋參展也取得不錯的效果,后來通過北京東城區政府搭建的老字號企業“走出去”平臺,把中國的廟會移植到海外。第一屆在泰國舉行的廟會上,吳裕泰的產品基本銷售一空。一直以來,吳裕泰頻頻亮相世界舞臺,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展示了品牌的國際化形象和市場競爭實力。除參與奧運、世博等國際盛會的推廣與服務工作,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對國際市場進行市場調研、經驗交流和貿易洽談,為品牌的國際化拓展積累經驗和資源。陳曦表示,吳裕泰以后將繼續借力展會及其他政府搭建的“走出去”平臺,推廣中國茶文化,為中國茶的國際化拓展奠定文化基石。

  此外,專家還提示,中國茶要“走出去”還須秉持生活方式營銷的品牌建設思路,把產品標準化、標簽化,讓中國茶產品更好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針對目的國的技術標準、質量監管和消費習慣,研發適銷對路的茶產品,最終補齊中國茶產業品牌和市場的短板,從茶葉大國邁向茶葉強國。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