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38年來最干旱2月的阿根廷,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交易所再將大豆產量下調300萬噸預估至4400萬噸,由此點燃了豆類尤其是豆粕期貨的多頭行情。市場認為,這都歸結于拉尼娜。但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近期發文指出,大多數計算機模型預見到了拉尼娜的衰退,拉尼娜在3?5月消退的可能性已經達到55%。那么,豆粕期貨的“天氣行情”會否就此終結呢?
“圣女”來了
走了“圣嬰”厄爾尼諾,來了“圣女”拉尼娜,期貨市場刮起了一場“豆旋風”。2月6日以來,國內豆粕期貨大幅上漲,主力1805合約累計漲幅達12.68%;同期,CBOT豆粕漲幅也高達18.66%。
國投安信期貨分析師李青表示,此輪粕價大漲的成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其一,當前備受市場關注的阿根廷大豆主產區干旱炒作,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二,美國農業部(USDA)2月份供需報告偏多。在最新USDA供需報告中,巴西大豆產量調增悉數沖抵了阿根廷大豆減產的損失,不過,從全球范圍來看,總庫存的意外下修對豆類期價構筑中性偏多影響。其三,國內進口豆壓力“前高后低”。從往年季節性規律來看,2月適逢春節長假,進口豆到港量將降至年內冰點,3月之后隨著節后需求重燃,月度進口量將漸次走升。
阿根廷旱魃肆虐,遭遇38年來最干旱的2月。截至3月初,占阿根廷大豆產量八成以上的三大大豆主產區之中,除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土壤墑情好于2008/2009年同期之外,科爾多瓦和圣菲兩省旱情均觸及2008/2009年同期程度。
阿根廷同樣是豆油的主要出口國,但從盤面上看,干旱對豆油產生的積極影響十分有限。2月6日以來,豆油主力1805合約漲幅僅4.35%。
上海東亞期貨研發中心研究部經理許亮表示,這主要是因為油脂總體供應寬松,尤其是棕櫚油主產國馬來西亞和印尼步入增產周期,庫存創出新高。同時,豆油在油脂消費的比重大約在30%左右,而豆粕在整體蛋白類消費的比重達到了66%。從替代性角度看,豆粕的重要程度也是遠遠大于豆油。“因此,阿根廷的干旱影響最大的是全球豆粕格局,其次是全球大豆格局,而豆油和油脂的總格局更多要取決于棕櫚油的供需。”
去年年末以來,阿根廷主產區持續干旱,2月份后旱情加劇導致各機構紛紛大幅下調產量預測。據光大期貨提供的數據,目前整體市場預期阿根廷大豆產量將下滑至4300?4500萬噸;油世界則預期,如果3月份持續干旱,則最終產量會下滑至4000萬噸以下;美國農業部2月供需報告預測產量為5400萬噸;而去年阿根廷大豆產量為5780萬噸。
“以美國農業部2月份的供需數據作為依據,2017/2018年度全球產量高于需求量大約為370萬噸,也就是說只要阿根廷和巴西總產量比2月份的預估值低于370萬噸,就會帶動全球去庫存。”許亮說。
干旱影響甚于2016年
“對比2016/2017年度,阿根廷大豆產量為5780萬噸,減產幅度逾兩成。回顧近十年之中,天氣導致阿根廷大豆減產最劇烈的兩個年度2008/2009年、2011/2012年。阿根廷大豆產量分別削減30.73%、18.16%。”李青說。
光大期貨研究所農產品部研究總監趙燕表示,雖然巴西產量仍有小幅上調空間,但阿根廷大幅減產將抵消巴西產量的增幅,全球大豆供應將趨緊,由此將繼續對全球2017/2018年度大豆及豆粕市場價格提供利好支持。
不過,據許亮以當前最大的減量600萬噸測算,全球庫存預計將會從9800萬噸下降至9200萬噸。如果阿根廷產量是5700萬噸,那么全球庫存將會是9400萬噸,仍處在歷史第二高位。
“目前市場交易的肯定不是2月份USDA對阿根廷5400萬噸的預估,而是持續干旱所形成的4700萬噸,甚至4500萬的目標。美國農業部之所以保守,主要是因為USDA只會針對即已發生的事實做出推測,2月份的報告依據于1月份的天氣得出,預計3月份USDA會繼續下調阿根廷產量,至于是否會調至4800萬噸以下,可以關注USDA每月供需報告。”許亮說。
其表示,顯然現在的背景尚未達到2012年般的利多,但本次的干旱影響肯定要大于2016年春天,因為當時僅僅是收割期受到洪水影響,市場預期會減產400萬噸,但最后實際減產不足150萬噸。2016年之所以能出現30%以上的上漲,更多在于當時的宏觀背景較好,整體商品普漲,尤其以黑色系為代表的價格區間位于歷史低位,而目前以黑色系、有色金屬為代表的商品處于價格高位,處在三年的高點。因此,目前,宏觀背景方面不及2016年有利,但從單純的基本面角度看,當前的情形要好于2016年。
靜待新指引
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2月底發表文章指出,拉尼娜在3—5月消退的可能性已經達到55%。監控數據顯示,從2017年12月初到2018年1月下旬,海水表層以下約50至200米之間的區域,形成拉尼娜的偏冷海水的勢頭已經減弱,沒有了穩定的低溫水源,意味著拉尼娜將逐步熄火。
“預計天氣行情將持續至4月末南美收割結束。”趙燕表示,從歷史情況看,每年10月至4月期間均為南美天氣炒作期。去年1月初至中旬,受阿根廷干旱影響,美豆價格一度上沖六個月高位,之后隨天氣改善價格回落。2016年3月初至4月末阿根廷暴雨威脅產量,價格上漲至九個月高點,之后天氣改善價格回落。
“目前的干旱依然沒有緩解,若持續1個月以上,阿根廷的產量將會繼續有新的低點出現,后期行情的更大爆發點可能會在四五月份的收割季。此外,指數基金轉為凈多頭,市場對阿根廷的干旱關注度普遍增強,整體市場氛圍偏向于多頭。短期美豆的目標區間或在1100?1150美分。”許亮表示。
李青指出,從豆類供給端來看,2、3月份我國大豆的月度進口量分別為600萬噸、680萬噸,較以往三年同期均值分別高出25.79%、20.58%。換句話說,現階段豆類上游供應季節性萎縮的利多影響或弱于往常。需求端,因節日期間終端油脂消費集中釋放,渠道庫存下滑,節后中間市場加速回暖,貿易商購銷向好,但基差上漲幅度比較有限。“傾向于維持豆類整體走升的判斷,但仍不能排除節后需求集中釋放導致的技術性回調行情。”
“短期來看,阿根廷干旱引發的產量大幅下滑擔憂仍在繼續發酵,國內外豆類市場保持震蕩偏強走勢,但連續上漲后,價格調整壓力逐漸顯現,同時,價格上漲到目前水平已基本反應阿根廷減產的預期。因此,短線繼續大幅拉升動能或減弱,關注美國農業部的3月份月度供需報告中關于對南美大豆產量的調整幅度,以進一步指引行情。”趙燕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