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波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致力于打造“優質高效、特色精品,綠色生態、美麗田園,產業融合、健康養生”的綠色都市農業強市,成功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現代化水平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3.3億元,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14.1億元,全市人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居全省第一,“寧波模式”領跑現代農業新征程。
調優農業產業結構
近年來,寧波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為主的“兩區”建設,積極調優產業和產品結構,逐步形成了出口蔬菜、“甬優”系列水稻、余姚榨菜、奉化水蜜桃、浙東白鵝、象山梭子蟹等一批特色主導產業和產品,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80%。
據介紹,寧波市按照“做大做強國家和省級農業園區、做優做實市級農業園區、做精做細縣級農業園區”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都市農業示范區建設,集中打造綠色都市農業發展大平臺,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慈溪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和省級特色農業強鎮10個,居全省第一。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01.6萬畝、總產量82.2萬噸,蔬菜瓜果播種面積144萬畝、總產量305萬噸,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2.15萬噸、3.59萬噸和3.24萬噸。
為了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寧波市以“兩區”項目建設為載體,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80萬畝,并完成45萬畝市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提升;糧食單產水平屢創新高,水稻單產提高到510公斤;建設現代農業園區231個;建成多彩農業美麗田園示范基地20個、現代農業莊園23個。
此外,當地通過市、縣、鄉鎮三級聯動,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慈溪杭州灣、余姚濱海、寧海東部、象山大塘港等地,分別形成4個面積10萬畝以上的主導產業集聚區,建成了8條“十億級”的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
調好農業生產方式
一直以來,寧波市堅持生態立農、質量強農,著力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綠色健康發展,切實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綠色生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寧波積極創建省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和示范區,整縣制推進美麗生態畜牧業,建成省級美麗牧場54個,生豬規模化程度達到81.7%,居全省第一,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其中寧海縣農牧深度融合的三級循環模式被評為全國縣域循環經濟發展的五大模式之一;海曙區的天勝“四不用”農場成為全省唯一的全國六大區域現代生態循農業模式之一。據統計,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1189個,產地面積220萬畝,占主要食用農產品的58.9%。
優化品質,保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寧波市成功列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名單,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鏈。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檢測體系、追溯體系、標準體系和社會共治體系建設,4787家主體納入追溯平臺,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達到99%以上,創歷史新高。奉化區成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有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6個,居全省第一。
整潔綠色,建清潔化的田園。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去年以來,寧波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出田園潔化、綠化、彩化、美化“四化同步”組合拳,推行農田長效保潔,實現農業全產業全區域覆蓋,有省級農資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試點縣3個,省級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1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7%,全面營造“點上出彩、線上美麗、面上潔凈”的“多彩美麗”新田園,推進綠色都市農業強市建設。
違規農棚田舍被拆除,現場或還田或還綠;田間地頭常年堆積的垃圾得以清理……據介紹,全市農棚田舍和農業設施用房整治行動推開以來,通過規范管理和動態巡查,做到拆除一批、整改一批、建設一批。各地還結合“五水共治”“四邊三化”“三改一拆”“兩路兩側”等工作,開展農田環境清潔行動。
改進肥藥施用方法,調整肥藥結構。實施“肥藥雙控”工程是讓農田綠起來的前提。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圍繞“精、改、調、替”技術,狠抓肥藥減量與增效并重,力促綠色生態農業發展。
調活農業發展動能
相關負責人介紹,寧波市堅持盤活現有土地資源,培育市場新主體,以政策創新、機制創新等為抓手,不斷提升農業發展活力。
建立健全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全市土地流轉率和規模經營率達到70%,居全省第一。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家庭農場4100家,農民合作社2680余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67家,其中國家級9家、省級51家。農業組織化程度達83.3%。
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寧波市深入實施種業強市戰略。“甬優”系列雜交水稻推廣面積450萬畝,市種子公司躋身全國水稻種子銷售十強;微萌種業公司成為全省最大的瓜菜種業企業。持續推進“農機換人”,全面啟動智慧農業云平臺建設,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 89.4%,糧食機械化烘干率達到75%,居全省第一、全國領先。
調新農業產業業態
寧波圍繞“調優結構活一產、鞏固提升聯二產、多元發展促三產”的思路,推動農業一二三產進一步融合。
據介紹,寧波市積極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建立健全多種利益聯結機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8.4%。全年加工農產品376萬噸,有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17家,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3個,全國主食示范加工企業6家,總數居全省前列。
“把田園建設美麗,產業發展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農田環境的改變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吸引大批城里人前來體驗農事、休閑觀光,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也使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得以全面拓展。”寧波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寧波市大力推進“農業+休閑”,拓展產業鏈。2017年全市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直接營業收入50億元,同比增長24.2%。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綠色都市農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潔化、綠化的基礎上,當地一方面以作物布局、耕作創新為重點,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減少碎片化種植和季節性拋荒品種。另一方面,加強農田色彩搭配和創意圖案設計,有效提升農田景觀效果,推進農田景區化。
與此同步,各地以山林、田園、湖泊、溪流等自然景觀為依托,全面植入旅游元素,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深入融合。在寧海,長街、越溪的產業基地、岔路生態采摘基地、桑洲油菜花基地有機結合,打造出“美麗田園”風景線;象山在黃避岙、涂茨等地建立3個1800畝油菜花主題觀光點和2個100畝彩色水稻主題觀光點,按照“精品農業+體驗園+農家樂”的模式,促進農旅產業深度融合。
此外,為提供金融支持,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細分險種有58個,基本覆蓋了全市的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多個險種為全國全省首創。據測算,2017年全年保費2.06億元,累計向全市120.01萬戶(次)農戶提供了415.68億元的風險責任保障,簽單保費10.89億元,累計賠付10.17億元,財政補貼8.7億元。
寧波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寧波將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綠色都市農業強市為目標,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科技興農和效益優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增美,為加快建設“名城名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扎實基礎。
(曾詩淇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