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信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魏龍飛 字號:【

  4月20日—21日,2018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信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主題,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8-2027)》,對中國主要農產品未來10年生產、消費、貿易、價格走勢進行了系統展望;大會還就鄉村振興、國際貿易、大數據與監測預警等熱點問題開展研討。

  召開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加強農產品市場預警和信息發布,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的重要支撐,也是維護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在開幕式上強調,要加強農業生產和市場監測預警,通過信息引導,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進一步完善農業全球戰略布局,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合理分散風險。

  展會背景:

  新形勢下的迫切要求

  2017年底,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比上年增產33億斤。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站穩在1.2萬億斤的臺階。農業的穩定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穩壓器”“定海針”,中國人不僅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還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投入了很多精力確保農業增產。但是,這里面有一個誤區。所謂的糧食安全,其根基應該是生產能力安全,而不一定是產量的高位,要區別對待隱形的“地力”和眼前的“產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藏糧于地”戰略。原有的發展模式和理念,更加關心生產端,更加看重糧食產量。這種理念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引起了一些問題。

  往淺了說,農產品滯銷賣難現象時有發生;農產品價格“過山車”走勢屢見不鮮;農產品供求“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怪圈頻現;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成為制約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農業發展受環境和資源的約束越來越大。

  往深了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愈發突出和明顯,我國農產品階段性供給不足和供過于求并存,市場的需求與供應沒有完全對應,給農業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原有的發展理念難以為繼,需要將焦點由如何“產出來”向如何“賣出去”轉變,即如何將千家萬戶的小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需要將如何滿足人民吃得飽向如何滿足人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需求轉變。這種轉變需要創新農業管理方式,增強政策的前瞻性和導向性,通過加強農業市場信息的信號引導作用,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持續提升中國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監測預警團隊首席科學家許世衛介紹,農業展望是應用現有信息判別未來農業走勢、釋放農產品市場變化信號、強化農產品市場導向的技術工作,也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加強農業管理、引領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世界農業強國管理服務農業、調控農產品市場、引導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通用工具。

  在新形勢下,開展農業展望,發布農業展望報告,加強對未來市場形勢的分析研判,引導市場合理安排生產,顯得尤為必要和突出。

  展會關鍵:

  利用信息引導市場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圍繞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件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當前我國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展望在中間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在許世衛看來,農業展望的關鍵是通過信息改造傳統農業。“改造傳統農業,打造升級版的農業管理體系,要利用信息來引導傳統農業的生產決策模式,從從眾的、習慣性的生產計劃安排,轉向數據化的科學分析預測。” 許世衛說,農業展望指導下的“以需定產”的生產決策模式,通過給農戶提供可靠的“先導性”信息,指導農戶根據未來的供需情況來決定當前的生產。這種農業現代化管理方式的創新,可以全面監控分析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信息數據,促進產銷及時對接、平衡供需,進而有效減少農產品市場的大幅波動和價格的大起大落。還能推動產品結構、質量安全、物流配送環節按照需求側的變化及時做出響應和調整,從而實現農業供應鏈條的“閉環”管理。

  通過農業展望手段,對主要農產品供需形勢進行分析預測,能夠有效引導幫助生產和市場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中國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通過召開農業展望大會,發布農業展望報告,發布權威信息,釋放市場信號,以此來提升世界話語權,是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通常做法。據了解,美國從1923年開始至今已召開了95屆。近10多年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經合組織(OECD)也每年定期發布世界農業展望報告。我國從2014年開始舉辦第一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并發布展望報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4屆。

  展會核心: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8—2027)》

  農業展望大會雖然活動豐富,日程緊湊,但核心只有一個——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在大會上代表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8—2027)》。

  報告是如何產生呢?“報告是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展望專家組在前4年展望報告的基礎上,根據近期國內外市場政策、氣候等方面的綜合變化,綜合考慮了中國宏觀經濟、農業政策、氣候條件、科技創新、資源環境以及不確定因素等,采用中國農業監測預警團隊研制的CAMES模型做出的最新基期預測,同時也綜合了有關專家的分析判斷。”唐珂在發布時介紹。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8—2027)》的形成過程異常復雜和嚴謹。“展望就是用現有的信息,通過模型系統以及專家會商,來研判未來農產品市場供需形勢,通過釋放市場信號引導農業生產、消費和貿易。”許世衛在介紹中國農業展望技術支撐報告時講到,《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8-2027》編寫工作,始于2017年12月29日,經過了啟動部署、數據收集分析、模型運算、初稿形成、分析師會商、領域專家研討、預警專家委員會審定七個基本過程,歷時四個多月的時間。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的專家,農業農村部市場技術體系專家還有相關部委領域專家,先后對展望報告的結論進行了多次研討和審定。

  先看報告的形成過程。以分析師會商為例,首先是多家單位協同開展預測分析和研討會商,除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所以外還有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和農業貿易促進中心。本報告的專業技術人員,一共有37位。除此之外,還有CAMES模型系統的技術支撐人員。

  再來看展望報告中的具體數據形成過程。以平衡表為例,平衡表主要是總供給等于總需求,平衡表能夠直觀地反映出生產供給能力、需求細分的變化狀況,根據這些變化可以進一步判斷市場價格的走勢,平衡表的各種指標都進入CAMES模型,進行平衡性計算。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監測預警團隊以模型系統為核心的農產品預測系統,對供需平衡表中的主要指標進行計算,以供需均衡經濟學原理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融合了多種模型方法,歸納為一個系統,在系統當中進行農產品生產、價格、貿易等方面的測算。

  通過多個流程質量把關,從產業和市場、農業分析師隊伍、預警專家委員會等角度多方面分析,在前提假設條件、行文規范、內容觀點凝練方面,都規范了農業展望報告的各個環節的技術要求,最終形成了《2018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8-2027)》。

  經歷了多個過程和環節形成的報告,其預測結果如何?能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我們對2014、2015、2016、2017年的預測狀況進行了分析,年初4月份發布的報告和年末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相比,是有誤差的,但是這個誤差率相對來講是比較低的,一些品種在百分之零點幾,一點幾、二點幾,當然也有一些品種有比較大的誤差率,總體上平均的結果,2014年平均誤差率是1.52%,2015年是2.46%,2016年是2.01%,2017年是2.05%。”許世衛說。

  對于廣大農業從業者來說,如何看待這些數據和誤差?如何利用好一年一度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在許世衛看來,農業展望報告是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描述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它不代表未來就是怎么樣,但是它一定會對未來有比較清晰的描述。“農業展望報告不只是看數據,也要看展望報告所描述的基本判斷。這些內容,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市場的變化、更好地認識市場發展和正視市場帶來的關鍵問題,為整個市場提供一個基準性判斷。”

  農業展望大會舉辦四年來,立足于中國,面向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已成為國內外權威的農產品信息發布平臺,在引導農業生產、穩定市場預期、優化供給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是以農村改革為發端的改革開放40周年。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新時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破解這些難題,需要轉變管理方式,加強信息發布和引導,繼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農業展望大會,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