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正在社交平臺上忙著洽談生意的溫生,偶然被電腦屏幕彈出的一則新聞吸引了——“小伙辭職養800只龜稱能賺4000萬”。他饒有興趣地告訴記者,“不用看,這說的一定是我們沙瑯鎮的事。”
沙瑯鎮位于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這里是國內最大的龜鱉養殖基地。“一只巴掌大的石金錢龜賣個幾萬塊,絕不是什么‘天價’,已經成為市場供求的常態現象。給輛小轎車,不換一只龜。”作為鎮上資深的養殖戶,溫生指著街道兩旁鱗次櫛比的“豪宅”說。
2017年8月,沙瑯鎮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建設名錄。一座旨在打通一二三產業、提升龜鱉產業整體水平的“金龜小鎮”正在由藍圖變為現實。如今,這個養殖周期長的“慢產業”駛上了快車道。
自然稟賦引來金龜
產銷輸出帶動市場
時間回到1986年,這是沙瑯鎮龜鱉產業勃興的“元年”。據介紹,起初人們主要養殖金錢龜,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黃喉擬水龜,也就是俗稱的石金錢龜開始占據上風。作為沙瑯鎮龜鱉產業變遷的親歷者,溫生對沙瑯鎮龜鱉養殖的歷史如數家珍。“如今我們這里養殖的品種已經有大鱷龜、小鱷龜、珍珠鱉等幾十個品種了,局面繁榮,可以說是百花齊放。”
其實,這些龜鱉品種大多并非沙瑯鎮的“原住民”。以石金錢龜為例,其在我國東部、南部及日本、越南等地均有分布。然而,形形色色的龜鱉品種為何能在沙瑯這個本不起眼的粵西小鎮集中亮相?
“地利,是首要因素。”溫生告訴記者,由于緯度更低,加上“丘陵+盆地”的獨特地形,相比于其他主要產區,沙瑯鎮的龜鱉繁殖時間要提早十多天,當其他產地的龜苗還在孵化時,這里的已經出殼。從最初的一兩戶人家,到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加入,從剛開始籍籍無名的龜鱉產地,到如今人頭攢動的交易市場。30多年的時間,沙瑯的龜鱉養殖業如滾雪球般越做越大。
除了先人一步上市的“地利”之便,就要數沙瑯人的精明之處——瞄準高端消費。1980年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珠三角地區率先崛起為一座聳立的財富高地。在這一過程中,不少沙瑯人前往廣深地區發展。外出闖蕩與本地養殖兩條線索的交織,資本與鄉情的碰撞,為龜鱉產業在沙瑯的勃興積累了雄厚的資本,也為龜鱉產品提供了足夠廣闊的消費市場。
珍稀龜鱉并非大宗養殖產品,而是能精準契合高端消費需求的小眾商品,是一種可以喘氣的收藏品。在不少人聽來,石金錢龜的名字,首先就能討個好口彩。穩定的產銷鏈條加上獨特的價格形成機制,是沙瑯龜鱉產業成功的關鍵。
“標準化”提升品質
“上下游”拉動產業
“金龜第一鎮”的美譽背后,是沙瑯鎮龜鱉產業的旺盛人氣和龐大體量。據統計,全鎮共有6000多戶從事龜鱉養殖,占當地農戶總數的三分之一,年產值達到6億元。
伴隨產業大樹的枝繁葉茂,沙瑯的龜鱉養殖業也走到了轉型升級的臨界點。“實話說,轉型也是‘憋’出來的。”沙瑯龜鱉行業協會會長劉基勝告訴記者,產業規模大了,市場主體難免良莠不齊,產品質量難以保障;而產業上下游鏈條的短板也突顯出來,比如飼料的生產銷售、養殖設備安裝維護等等,都沒有能夠完整地配套,有些曾一度處于空白。
龜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比如龜膠、龜茶、龜酒等深加工產品,都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沙瑯鎮依舊停留在種龜養殖和交易環節,就不免遭受成品龜囤積滯銷,價格下跌的困境。為了讓沙瑯的金龜們爬過這一段險灘,當地通過兩道“加法”和“除法”運算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劉基勝告訴記者,所謂“加法”,就是在生產主體和產業主體兩個層面實現聯合。前者的成果,是全鎮形成了9家龜鱉養殖專業合作社;后者的結晶,是2005年成立了沙瑯鎮龜鱉協會。通過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型主體抱團發展,形成合力;而協會則能夠在合作社、養殖戶之間穿插銜接。所謂“除法”,則是從生產主體中不斷衍生出社會化服務主體。如今在沙瑯,除了星羅棋布的龜鱉養殖場,還有20支100多人的魚蝦捕撈隊、10多個魚糜加工廠和40多個水槽加工廠。這些社會化的服務主體為養殖戶提供專業、精準的產業化保障。
通過“加法”“除法”兩道運算,不僅實現了抱團取暖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兩者深層次的碰撞更讓沙瑯鎮龜鱉產業踩上了標準化與品牌化的“風火雙輪”。
2017年7月,一條龜苗銷售示范街在沙瑯鎮盛大開業。在溫生看來,這條街帶給當地的最大增量,不在于規?;囊丶?,而在于標準化的示范引領。在示范街中心,一塊藍底白字的標識牌上,龜苗交易標準赫然在目:“10克以上的、8—9克的……每級價差不得超過10元。”這樣做既可以防止龜苗價格大起大落,也能倒逼規范養殖環節,提升產品品質。標準化、品牌化所呈現出的良好勢頭,“尚唐”“祥壽”“銅板嶺”等注冊商標在業內都成了響當當的品牌。
龜鱉生態園成新業態
全力建設特色小鎮
經歷了以主體規?;?、生產集約化、產品標準化為取向的“彎道超車”后,龜鱉產業不再粗放經營、野蠻生長,鋪展在養殖戶們面前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道。
除了將更多主體裝進行業協會與專業合作社的“籮筐”里,如何在延長產業鏈條的維度上加快步伐?曾經“養殖+資本”的模式,逐步被更寬視野、更多機遇、更為開放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格局所取代。
在位于沙瑯鎮的曙光農場,這兩年,銅板嶺龜生態園的人氣熱度屢創新高。走在園中,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勾勒出獨特韻味,龜鱉或游或爬愜意自在。當地人都說這里是一座“五星級”養殖場。
園主溫芝永同樣是沙瑯鎮龜鱉養殖的元老級人物。不同于其他經營者的是,相對于仿生環境帶給龜鱉生長的加分,他更看重鄉村旅游巨大的潛在價值。就在2017年12月28日,伴隨著汕湛高速的開通,與高速路出入口咫尺之遙的區位優勢讓溫芝永對將銅板嶺龜生態園打造成一個集養殖、休閑、文化功能于一身的龜鱉產業綜合體充滿信心。
沙瑯鎮曙光農場黨委書記丁伯才認為,銅板嶺龜生態園不僅為當地龜鱉產業轉型升級樹立了樣板,更與“美麗農場”建設融為一體,成為正在打造的粵西農墾旅游黃金走廊上的一顆明珠。
“在延伸產業鏈方面,專家也曾建議我們在制作保健品和工藝品上下功夫。不過總體來看,眼下珍稀龜鱉的供給能力還不能滿足養殖、觀賞用途的市場需求,在無米下鍋的情況下,精深加工還不能急著大規模上馬,目前主要是一些小范圍的嘗試。”溫芝永說。
2017年9月,占地2500多畝、總投資逾60億元的“金龜小鎮”項目在沙瑯鎮正式破土動工。據介紹,預計到2019年6月首期工程就將揭開面紗。“金龜小鎮”完全建成后,沙瑯將以全國最大的“龜產業鏈全業態產業集聚地”的身份亮相世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