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研究生畢業后,來到農業部信息中心(現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工作。作為一名“三農”工作者,心中始終懷著敬畏和感恩,每次回鄉,都會了解當地“三農”工作情況,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原汁原味反饋,以期更好反映家鄉“三農”工作的發展和老鄉們的建議。
黑龍江省海倫市農業概況
海倫市地處松嫩平原腹地,小興安嶺西麓,享有中國優質大豆之鄉、中國高淀粉玉米之鄉、中國甜菇娘之鄉、中國甜菜之鄉、中國籽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六鄉”美譽,耕地面積465萬畝,總人口85萬,其中農村人口65萬,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海倫市465萬畝耕地普遍天然含硒,其中富硒(0.325mg/kg至0.4mg/kg以上)耕地面積為309萬畝,占海倫市耕地面積67%,足硒(0.175mg/kg至0.325mg/kg)耕地面積156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33%,是黑龍江兩大平原富硒帶之一松嫩平原富硒帶上的核心區,生產出的農產品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30多種農產品及加工品已經通過國家權威部門硒含量檢測,含量達到人體正常需求標準(每人40微克/天)。海倫大豆平均硒元素含量在0.066毫克/公斤,天然富硒率達100%,確保了海倫大豆在全國大豆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同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2017年8月11日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陪同下,就海倫市土地休耕輪作、黑土地保護等工作進行調研,韓部長指出海倫市在大豆、玉米、小麥三年輪作方面的做法很好,值得借鑒推廣;在前進鄉雙泉村萬畝富硒雜糧種植基地,韓部長了解到有機肥是利用農業廢棄物和牲畜糞便混合漚制而成,對黑土地保護有很好的效果,贊揚這種做法很好,值得推廣;在中國科學院海倫農業生態試驗站,韓部長強調要充分保護利用好黑土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綠色保護、綠色發展的路徑,使全社會都來珍惜保護黑土地,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開展工作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以打造黑土硒都為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海倫市逐步走出了一條“產加銷一體、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逐漸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倫市耕地總面積465萬畝,以“壓米增豆穩稻上特色”為結構調整主基調,其中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調減至93.5萬畝,大豆種植面積增加至254.2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80萬畝,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至30.9萬畝,重點發展以大豆、大鵝、甜糯玉米為主的“兩大一甜”主導產業。在大豆產業發展方面,打造綠色有機富硒大豆核心區100萬畝,建設萬畝大豆示范基地10處;2017年4月21日黑龍江省常務會議確定海倫市為黑龍江省大豆交易中心,成為投資11.5億元的全國最大非轉基因大豆交易中心,建成后每年可實現大豆現貨交易、物流集散300萬噸,線上線下交易總量1000萬噸。在大鵝產業發展方面,養殖量達到380萬只,其中建設5000只以上養殖場46個,10000只以上養殖場20個,不斷增加畜牧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在甜糯玉米產業發展方面,種植面積達到9.5萬畝, 2017年海倫市成功舉辦了“全國第十三屆暨首屆綏化·海倫青岡鮮食玉米節”和菇娘展銷對接會;全國鮮食玉米聯盟向海倫市授予“全國鮮食玉米新品種示范基地”稱號,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登上了新臺階,結構調整取得了新進展。
(二)黑土保護、休耕輪作等取得新進展。一是黑土保護項目資金2875萬元,主要通過平地旱田黑土地保護利用、緩坡型黑土地保護利用、低洼類型區旱田黑土地保護利用、水田黑土地保護利用等四種模式,實施秸稈還田1.23萬畝、有機肥施用8.77萬畝。二是三年輪作試點項目,按照《黑龍江省2017耕地輪作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共落實耕地輪作面積43.01萬畝,承擔項目的試點村127個,經營主體、種植大戶724個,按照每畝補貼150元,43.01萬畝土地三年共能得到補貼款1.9億元。
(三)農產品精深加工及富硒產業快速發展。海倫市引進生物燃料乙醇項目,投資14.5億元,年加工玉米90萬噸以上,有效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投資5.5億元建設生態循環產業園;投資1.5億元建設黑木耳菌包工廠化基地;投資1.5億元建設大豆分離蛋白生產項目,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化水平整體提升。富硒產業開發持續升溫,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進一步完善富硒產業開發頂層設計、富硒農產品檢測中心即將投入運行,海倫被評選為“中國好糧油示范縣”。
(四)農產品營銷有序推進。2017年5月3日黑土硒都網(heituxidu.com、heituxidu.cn)與黑龍江省大米網成功對接;在2017第六屆品牌農商大會上,“海倫大米”、“海倫大豆”被評為“2017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通過不懈努力,海倫市被黑龍江省政府確定為中國銀行“公益中國”精準扶貧共享平臺三個試點縣之一,該平臺按照“電商+公益”模式運行。
(五)產業扶貧取得實效。海倫市有15865戶貧困戶、33602名貧困人口數據已完成上傳,把發展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緊緊圍繞富硒產業開發這一主線,確立了以大豆、大鵝、甜糯玉米“兩大一甜”為主導,以菇娘、毛蔥、青椒、木耳、光伏、庭院經濟、勞務為補充的十項特色扶貧產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六)秸稈綜合利用初見成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資金1000萬元,在秸稈能源化、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五個方面綜合利用進行試點。通過秸稈“五化”,綜合利用秸稈量為127.4萬噸,占全市180萬噸秸稈的70%,其中肥料化44.4萬噸,飼料化50萬噸,燃料化32.2萬噸,基料化0.8萬噸,力求“一廢”變“五料”,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在秸稈綜合利用上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海倫市農業工作布局
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中央一號文件的有關精神,海倫市緊緊圍繞“黑土硒都”建設這一核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優產業結構,全面提升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水平,實現由過去追求“量”向追求綠色、生態、健康“質”的轉變,傾力打造綠色食品之城,著力構建田園養生之地,促進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一)圍繞供給側改革,積極引導種植結構調整。大豆種植面積穩定在22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76.42萬畝,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到50.54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調整到106萬畝。全力打造“黑土硒都”,深度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富硒產品,把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與富硒食品生產結合起來,打造綠色富硒、有機富硒食品品牌。
(二)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完善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逐步形成“三權分置”格局,充分發揮“三權”的各自功能和整體效用。要扎實做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成的基礎上,及時提供確權登記成果,切實保護好農民的集體土地權益。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提高服務水平,加強流轉合同管理,確保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要實施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以村為單位,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統一規模經營,收益按股分紅。
(三)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產業扶貧步伐。積極扶持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實現特色產業扶持貧困戶全覆蓋;著力構建富硒綠色有機菇娘、青椒、馬鈴薯、毛蔥、月莧草、食用菌、鮮食玉米、大鵝、雜糧、苗木等十大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四)圍繞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夯實基層信息服務體系。加快“互聯網+農業”建設進程,實現生產加工全程可追溯;狠抓黑土硒都富硒農產品品牌打造、監管、推介工作,提升富硒產品知名度;加強與大型電商合作,充分利用第三方平臺拓寬營銷渠道,逐年擴大線上營銷份額;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通過“政府+運營商+服務商”三位一體的推進機制,在241個行政村建立益農信息社,初步建成基層信息服務體系。
回鄉調研的有關意見和建議
按照十九大報告及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一目標,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結合海倫市農業發展實際及調研了解的情況,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強化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帶動能力,提高三產融合程度。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構建多類型融合方式,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本地農業特色產業,培育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增強企業生產能力,實現規模化生產;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把握市場主動權,充分發揮如“寒地黑土硒都”品牌效應及影響力;完善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實現綠色種植、自主加工、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的產業模式。
(二)促進農業產業規模發展。對非轉基因民族大豆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種植基地的補貼額度,給予加工企業改擴建資金及政策支持,實現大豆產業復興;著力推進果蔬、中藥材、畜禽、特色經濟作物等重點產業規?;l展、產業化發展,降低經營成本;出臺特色農產品扶持政策,如北菜南運推進落實細則,確保結構調整落實到位;增強特色農作物種植技術人才的培養;逐步將經濟作物納入保險范疇(如菇娘),減少經濟作物種植風險;對陳舊農作物棚室、水利灌溉、冷藏等設施的更新給予補貼;開展適宜于當地鄉村振興建設的規劃編制,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農村產業和鄉風文明等工程建設。
(三)增強農業融資渠道和農產品銷售渠道。基于農業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收益低等特點,增加農業生產者、經營者融資渠道,減少農民及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財政投入、項目整合、招商引資、社會幫扶、農民自籌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最大限度解決鄉村振興建設資金缺口。借助農產品交易博覽會、電商平臺、益農信息社等手段,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大農產品宣傳推介,運用信息化技術解決賣難問題。
回鄉調研的心得體會
海倫作為典型的農業大市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及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有關部署要求,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農產品精深加工快速發展、黑土地保護及土地休耕輪作正有序開展、黑龍江大豆交易中心的建設正穩步推進,黑土硒都的海倫正快速發展,逐步從農業大市變成農業強市。看到家鄉的變化,作為海倫人,作為一名從黑土地走出來的“三農”工作者,備感振奮。
通過回鄉調研,也深刻了解到海倫農業的發展面臨著農業結構相對單一,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農業項目經費不足,制約著新技術的推廣及普及;農業生產機械更新較慢,農業科技轉化力度不夠;龍頭企業弱小、農業產業規模發展受到制約、農業融資難、人才匱乏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海倫農業發展,建議從國家政策、資金支持、人才培養、技術引進、企業培育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政策引導,讓小城的農業真正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