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東濱州全市糧食加工轉化量為1437萬噸,全市糧食產業發展速度領先其他工業產業5個百分點以上,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16年的12.74%提高到2017年的14.16%,糧食加工轉化增值率居全國前列,產品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實現從一個傳統農業大市向糧食加工轉化大市的轉型。這種轉變是如何形成的,企業和政府在其中作出了哪些努力?日前,筆者深入濱州進行了調查探訪。
企業:努力并創新
——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打造循環產業鏈,形成了企業匯集、產能匯聚、市場匯通的磅礴之勢,推動濱州糧食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筆者來到鄒平縣西王集團有限公司,一個在農村土生土長的企業。這個企業的主業很有意思,糧食和鋼鐵。雖然目前鋼鐵過剩要去產能,糧食在庫存和價格上也面臨著問題,但西王仍然有底氣。因為他們的鋼鐵是特鋼,銷路很好。而糧食產業主營玉米精深加工,也成為糧食企業轉型發展的典型。
不論搞鋼鐵還是搞糧食,都緊盯市場。西王積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接市場,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目前,西王年加工玉米300萬噸,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注射葡萄糖生產基地、結晶葡萄糖生產基地、結晶果糖生產基地,也是亞洲最大的淀粉糖生產基地、麥芽糊精生產基地以及全國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和玉米油生產基地。
2017年,西王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35億元,利稅26億元,上繳稅金12.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78%、74%。今年1月份至7月份,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63億元,利稅14.4億元,上繳稅金5.99億元。企業淀粉糖產量占據全國三分之一,其中無水葡萄糖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7%,玉米油產量占全國總量的60%。憑借良好的市場表現,西王集團躋身中國企業500強。
在濱州,不僅西王發展得如火如荼,渤海實業、和美集團、金匯玉米、華義玉米、玉杰面粉、黃河糧油等糧食加工企業也亮點紛呈,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的成效正在顯現。
在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萬物可用、循環往復、互為依存的哲學在閃光。中裕食品形成了“生物育種→良種繁育→基地種植→收儲→初加工→精深加工→廢棄物轉化→液態飼料→生豬養殖→肉制品加工、冷鏈物流→沼氣發電供熱→沼液有機肥→小麥種植”的循環閉合產業鏈條。
香馳控股戰略發展部經理王永軍對筆者說,他們通過完善水電氣基礎設施、配套副產品綜合利用產業、提高廢物再生利用水平等措施,建成了原料、副產品、水、廢棄物、能量五大循環利用圈。通過污水處理,可實現日生產發電用沼氣2.8萬立方米,回收再利用中水2000噸,提取蛋白渣50噸,回收污泥有機肥30噸,年增加效益2000余萬元。
濱州全市小麥、玉米、大豆原料綜合利用率均達98%以上,小麥精深加工已形成覆蓋一二三產業的完整循環產業鏈,玉米、大豆也實現了深度梯次開發,初步實現了糧食產業大循環、全利用、可持續發展。
目前,濱州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170多家,4家進入全國食用油加工企業10強,形成了企業匯集、產能匯聚、市場匯通的“三匯”集聚之勢。
在濱州探訪糧食產業,筆者感受到了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山東三星集團從籌資600萬元成立農機修理鋪起家,董事長王明峰與大家同吃同住,一起研發玉米油精煉,打造了國內第一條專業玉米油精煉生產線,建成國際一流的玉米油灌裝包裝車間。如今,山東三星集團已擁有100多億元總資產,技術總監王月華介紹:“我們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玉米油產業研發基地,技術創新是三星取得佳績的有力保證!產業鏈每延長一級,產品附加值可提高一兩倍甚至十幾倍。”
濱州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近年來累計投入科研資金45億元,全市糧油加工行業共獲得國家專利319項,西王集團、山東三星集團、渤海油脂等6家企業承擔“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7個,還有4個國家級實驗室。正如濱州市糧食局局長高玉華所說,“最關鍵的是龍頭帶動和科技創新”。
政府:能謀且善干
——堅持規劃引領,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注重以項目促產業,積極發揮扶持資金的撬動作用,大力實施糧油品牌戰略……糧食產業發展越來越快
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恒課題。濱州地處渤海之濱,有豐腴的黃河沖積平原,有悠久的農耕文明。這個農業大市一直不懈地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2017年濱州全市糧食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86億元、利稅5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8%。2018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6億元、利稅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9.4%。
濱州市委書記張光峰對筆者說:“民為邦本,食為政首。多年來,濱州一直大力實施工業強糧、科技興糧戰略,緊抓糧食不放松,努力探索新路子。”
濱州市委、市政府始終將糧食產業列為全市支柱產業加以重點扶持培育,加快推動其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導向、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循環融合、惠民安全”的糧食產業發展的“濱州模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濱州堅持規劃引領。歷任市委、市政府班子都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發展,一屆接著一屆干。“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濱州市將糧食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予以詳細統籌,在推進糧食產業發展中占得了先機。“十三五”規劃中,又提出打造1500億級糧食加工產業集群的目標任務,先后出臺《糧食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關于打造千億級糧食加工產業集群的二十條意見》,為糧食產業續航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濱州市糧食局監督檢查科科長郭瑋介紹,敢為人先的濱州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國家級糧食產業融合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實施方案》,確立了“1338”糧食產業發展思路:打造1個國家級糧食產業融合循環經濟示范區,重點培育3個國家級糧食產業融合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創建3個國家糧食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提升8個國家級實驗室。
濱州不僅善謀,而且更善干!
濱州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濱州港、濱德高速、德大鐵路先后建成投用,有效降低了糧食企業運輸成本。秉承“強物流、興產業”的發展要義,濱州投資建成了一條連接濱州國家糧食儲備庫的雙股鐵路專用線。濱港鐵路二期建成后,糧食物流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濱州注重以項目促產業,緊抓國家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的機遇期,積極進行項目策劃和包裝,僅2016年推進的倉儲物流、批發市場、產品深加工等重點項目就達134億元。今年中裕食品三產融合示范園項目、西王集團玉米果糖項目、香馳控股大豆精深加工項目和功能糖項目等分別列入山東省政府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為推動糧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和廣闊平臺。
同時,濱州還積極發揮扶持資金的撬動作用,設立20億元黃河三角洲農糧產業基金,有效拓展了糧食企業的融資渠道。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的支持力度,2013年以來濱州市農發行累計投放政策性糧油收儲貸款36.6億元,向糧食加工企業投放貸款38.8億元,傾力助推地方糧食產業發展壯大。
談到企業的今天,山東和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以林念念不忘政府的雪中送炭:“和美開業不久,豆粕每噸一下子由2300元漲到3300元,資金短缺讓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困境。正愁得要死,惠民縣政府協調農信社,幫助貸款30余萬元——這是救命錢啊!”爭氣的和美,用了短短5個月時間,完成銷售7000噸,貸款還清,還有結余,公司起死回生。
濱州糧食產業在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高,還得益于他們重視品牌戰略。濱州市市長宇向東說:“通過大力實施糧油品牌戰略,濱州逐步實現精深加工產業化、主導產品名牌化、名牌產品規?;?rdquo;
目前,濱州全市糧油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中國名牌3個、山東著名商標10個、山東名牌10個,獲得省以上“放心糧油”品牌產品15個。西王、長壽花、天下五谷、美食客、中裕、玉杰、十里香等糧油品牌享譽全國。
糧食產業品牌薈萃,“糧食濱州”在全國成為閃閃發光的大品牌。這種品牌效應助力產品暢銷全國,其中有10多家企業、30多個生產基地的產品進入了北京的超市和批發市場。
農民:收入節節高
——在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供應鏈貫通的協同發展新格局中,企業跟著市場走,農民跟著企業走,政府跟著服務走,使得農民增收,鄉村振興,走出了獨具特色的濱州糧食之路
一粒小麥能變成多少種產品?面粉、酒精、液體蛋白飼料……從皮到里,居然能轉化成十大類500多種產品,在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筆者大開眼界。
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介紹,保證高質量精深加工的重要基礎是小麥的高品質。中裕建立了6.5萬畝育種基地和15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在各基地實行“三免一加”,即免費供種、免費播種、免費收割、加價收購的優惠政策,以及“五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指導、統一收割、統一收購的管理模式,以高于市場價10%至30%的價格收購優質小麥,平均每畝小麥可帶動農民增收336元,真正形成了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供應鏈貫通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筆者跟隨張志軍來到中裕的三河湖基地,63歲的管理人員陳英杰聞訊騎著電瓶車趕了過來。他摘下遮陽帽,擦了把汗說:“我一人騎著電瓶車,巡視3800畝地。一個人管播種、澆地,還管收。”“那要很忙吧?”“不忙,都采用高科技了!打藥有飛機;澆地,推上電閘,一小時就是3000立方米,一天就能澆1000多畝地。”
中裕流轉土地6.8萬畝,三河湖基地是其中一個片區。陳英杰是從村里招聘來的,經過培訓,上崗管理。“做夢都沒想到一個人管幾千畝地。”他指著他所管理的那一大片土地,舉起掛在胸前的望遠鏡,放在眼前遠眺。“公司每年發我三四萬元工資。”陳英杰越說越高興。
基地緊鄰伏加河,河對岸是當地村民種的莊稼,明顯不如中?;氐那f稼長勢好。一位農民正背著噴霧器,手舉噴桿,噴灑農藥。筆者走到跟前和他聊了起來。他是藺家灣村村民,叫藺金祥,自己有10多畝地,又以1畝地300元的價格包了10多畝地。
“1小時能打多少?”
“1小時打3桶藥,噴灑3畝地。”
“澆地怎么辦?”
“我花了500多元買了電機、水泵,1小時澆2畝地。”
小麥每斤賣1.38元,加上賣的玉米,藺金祥去年毛收入4.5萬元。他看了看自己的地,指著河對岸的基地感慨道:“那是條好路子!”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濱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慶平說:“堅持生態綠色、循環高效,推動從基地到餐桌、從低端到高端,實現三產融合、產業相連的可持續發展,濱州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糧食之路。”
濱州糧油加工企業參與主導組建專業合作社,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訂單農戶”模式開展土地流轉、訂單收購,掌握優質糧源,做大做強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目前,全市有專業化合作社1000余家,家庭農場774家,種糧大戶4600戶。濱州大力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條,提高糧食附加值,全市63%以上的農產品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加工后進一步增值。
中裕食品、玉杰面粉、龍鳳面業等企業則通過當地收購、基地種植、訂單農業、建立合作社等形式,拉動濱州及周邊市縣優質小麥、玉米種植500多萬畝,帶動農民增收近6億元。2017年,濱州全市糧食產業帶動就業5.7萬人,其中直接就業人員2.4萬人、間接就業3.3萬人。
依靠西王集團快速發展,西王村全村都搬進新樓房,人均居住面積達60多平方米。這里實現了農業產業化、鄉村城鎮化、土地集約化、生活福利化、村企一體化、管理社區化。不僅本村致富,而且帶動周邊村一同致富,一方面以土地流轉的形式滿足了工業用地,一方面安置農民到企業上班,吸引他們自愿來西王社區居住。西王村先后共吸納3萬多人就業,年人均工資3萬元以上。
壯大起來的西王,帶動了鄉村振興。西王集團年加工玉米300萬噸,每年拉動本市及周邊玉米種植300萬畝,收購價每噸高出其他地區40元至60元,每年為農民凈增收近1億元。
企業跟著市場走,農民跟著企業走,政府跟著服務走,道路越走越寬廣。山東省糧食局局長王偉華說:“濱州糧食產業的發展,對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具有積極的意義。”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