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當前生豬價格形勢分析與對策建議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劉羽 劉芳莉 周少山 字號:【

  今年以來,重慶市生豬價格同全國走勢一致,近期生豬價格持續低迷導致養殖戶虧損嚴重。

  生豬價格形勢

  根據重慶市13個畜產品價格監測點數據顯示,今年1月以來,重慶市豬價與全國豬價走勢相同,呈持續下跌之勢,至5月見底,6月份開始反彈并持續上行。5月,重慶市待宰活豬平均價格10.2元/kg,全國均價10.57元/kg。截至8月31日,重慶市待宰活豬均價為12.86元/kg,環比上漲14.30%,較5月上漲26.08 %,比全國13.36元/kg低3.74%(詳見表1、表2、圖1)。

  近年豬價呈周期性變化

  我國豬肉消費需求由增轉降,基本飽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豬肉消費總量經歷了高速的增長,由1979 年的995 萬噸上升至2014 年的5456 萬噸,人均年消費量由1979 年的10 kg 上升至2014 年的近41.68kg,達近年來最高。2015—2017年豬肉產量和人均消費量呈現下滑:2015年豬肉產量為5487萬噸;2016年豬肉產量為5299萬噸,2017年豬肉產量為5327萬噸。人均豬肉消費量分別是39.92kg、38.44kg、39.76kg。我國人均豬肉消費量已經接近歐盟標準,基本飽和。因此,對于生豬價格的影響,價格需求彈性并不敏感,主要影響因素在于豬肉供給量的周期性變動,價格供給彈性顯著,在豬價的反映上形成了“豬周期”現象。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豬肉價格上漲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近3輪豬周期,每輪周期基本上約為48個月。今年前半年,豬價持續下跌,在“豬周期”中處于本輪周期自2016年5月以來的下降通道中(圖2.1、圖2.2)。

  豬價下跌原因分析

  (一)前期產能釋放:本輪周期的價格高點出現在2016年4—6月,其間豬糧比都超過10∶1,為近年來最高。養豬利潤極其豐厚,一頭豬約賺1000元。極大地刺激了養豬積極性,上至大型養豬企業集團,下至小規模養殖戶,大量擴建豬場加大規模,并在今年上半年釋放新增產能。在消費約束下,豬價下跌回落直到嚴重虧損。從全國來看,今年上半年,全國生豬出欄3.34億頭,同比增長1.2%,豬肉產量2614萬噸,同比增長1.4%,生豬產能釋放速度比2017年明顯加快。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7月,全國規模化屠宰企業屠宰生豬13831.07萬頭,較2017年同期增長13.01%。從重慶來看,今年上半年,全市出欄生豬772萬頭,同比增加1.52%;豬肉產量57.21萬噸,同比增加1.53%;屠宰生豬459.35萬頭,同比增加6.95%。

  (二)進口豬肉增加。近年來,我國進口豬肉數量增速迅猛。2014—2017年,我國進口豬肉數量分別是:56萬噸、78萬噸、162萬噸、122萬噸。進口依存度分別為1%、1%、3%、2%。除了合法進口之外,非法走私豬肉數量更甚,部分區域的走私豬肉每年高達幾百萬噸,對于國內生豬市場的沖擊非常大,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的承載壓力。

  (三)生豬個體增重提高。隨著科技進步和飼養管理水平的提高,國內規模企業PSY不斷提高,年提供25-30頭;MSY可達20頭以上;根據重慶市160戶生豬成本效益固定監測戶數據顯示,今年1—7月,生豬出欄頭均活重約為140公斤,較去年同期增重9公斤,增幅為6.8%。這些指標的提升,意味著養豬生產效率的提升和豬肉供應量的增加。

  (四)消費淡季。春節之后,通常是生豬消費淡季,香腸、臘肉等存量消費在肉食品消費中占比較大。因此,通常進入春節長假后,豬肉價格開始下跌,而疊加生豬周期中的下降期,肥豬大量出欄,價格便迅速下跌。

  (五)市場博弈。在生豬產業中,生產環節幾乎承擔了全部市場風險、疫病風險。投入品環節的飼料業,加工環節的屠宰業,流通環節的集貿市場和超市,在產業鏈中的風險很低。生產環節受屠宰條例的局限,養豬的不能殺豬,必須由定點屠宰企業集中屠宰,無論是屠宰場代宰或是自營,屠宰場擁有議價優勢,在豬肉價格形成機制中,采取順價銷售,豬多時打壓豬價,適宰豬源減少時被迫提價收購。屠宰場與養豬場的價格博弈中,養豬場缺乏議價能力,只能被動接受價格。在環保加壓政策環境下,環保達標的大型屠宰企業將持續兼并取代環保不達標的中小屠宰場點,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議價能力將更加突出。

  當前及未來豬價走勢分析

  自今年6月份以來,豬價上漲,預計是新一輪周期的開始。近期價格上漲,原因是今年1、2月份冬季仔豬成活率偏低,進而造成現階段的適宰豬源減少,而且前期絕大多數的優質豬源掌握在養豬大企手中,肥豬出欄相對短缺,使得適宰豬源偏緊,推升價格上漲。長期來看,生豬存欄下降,能繁母豬減少,將在較長時期決定了生豬供應量偏緊,豬價由此展開新一輪周期的上升期。另外,經濟因素、貿易因素、其他因素也將對豬肉供銷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豬價走勢。

  (一)生豬存欄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上半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0904萬頭,同比下降1.8%。重慶市存欄生豬1183.29萬頭,同比減少1.23%。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呈現持續下降(圖3)。原因,一是前期持續虧損5個月(3—7月),導致很多養豬場戶資金鏈斷裂、清場關停,生豬存欄量減少;二是環保加壓,畜禽禁養區劃擴大,生豬飼養量減少。能繁母豬存欄持續下降將導致未來生豬供應偏緊,從而導致豬價上行。

  (二)農產品價格上漲。一是人民幣貶值。自2018年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先升后貶,特別是6月份美聯儲議息會議以來,人民幣貶值速度加快,當前1美元約兌6.86元人民幣。人民幣的持續貶值壓力還將增大,將不利于豬肉和其他農產品進口,對國內豬肉價格形成利好;二是中美貿易戰。7月份以來,我國對美國豬肉和大豆增收25%關稅,不利于美國豬肉和大豆進口。在進口豬肉中,美國豬肉份額約占我國進口數的14%,對我國豬肉價格影響不大。飼料原糧方面,貿易戰對國內玉米價格影響也不大,但進口美國大豆每年3000多萬噸,價值約140億美元,占中國大豆總消費數量的1/3強,2017年中國大豆實際進口量9555萬噸,其中3286萬噸(34%)來自美國,5093萬噸(53%)來自巴西,658萬噸(7%)來自阿根廷。減少美國大豆進口,必將使得我國加大對巴西大豆的進口量,但巴西大豆數量有限且價格高,近期中國開始采購俄羅斯大豆。豆粕是大豆的直接下游產品,主要用于飼料,將直接提升未來養豬成本。三是成品油價格不斷上行。3月中旬以來,成品油價格指數上漲幅度已達31%,未來隨著中東局勢的更加復雜化,還將繼續上行。對于生豬販運、飼料原料運輸成本必將進一步提升。成本增長,也將推升豬價上行。

  (三)生豬疫情影響。8月份以來,我國出現多起非洲豬瘟疫情,國家明令禁止疫區生豬外調,生豬跨省調運難度將繼續加大,導致南方主銷區豬源供應減少,將推升豬價上行。與此同時,歐洲國家也有多地爆發非洲豬瘟疫情,預計下半年我國進口豬肉數量將有所減少。

  綜合分析,豬價較長時間上漲將是大概率事件,預計10月至明年1月,豬價以小幅振蕩上行為主,2—3月份豬價回落,4月份以后再次步入上升通道,8月左右形成一個次高點并短時回落至9月左右,10月再次上行至年底。同時,預計2019年上半年豬價漲幅將高于下半年。豬價上漲將帶動2019年CPI上行,上半年同比轉正并明顯上漲,下半年豬肉漲幅將收窄、油價預計增速回落,帶動CPI回落。

  對策建議

  (一)科學應對,理性對待。落實好“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生豬生產扶持,加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全力保護好生豬產業基礎產能。養殖場戶要理性對待近期豬價上漲,不要盲目跟風壓欄,保持合理的出欄節奏,適時出欄。有條件的豬場可適度加大后備母豬補欄,適當延長經產母豬配種周期。

  (二)加大生豬價格保險實施力度。建議將生豬價格保險補貼政策實行敞開式補貼,做到應補盡補。由市級財政、區縣財政、養殖戶按比例出資,建立生豬價格風險基金,在市場行情低迷時對養殖戶進行補貼,降低養殖風險,減少養殖戶損失。

  (三)建立健全生豬監測預警體系。一是繼續實施生豬監測“省部共建”體系建設,在保質保量維護生產監測體系正常運行之外,還應加大投入,建設完善產前、產中、產后監測體系。二是建立長效監測制度,不斷提高統計監測隊伍素質,強培訓、提技能、正規化、穩定化。數據系統要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三是加強生豬產業預警研究,成立相應機構(可對照農業農村部畜牧業司成立監測分析處),一手抓預警研究,一手抓相關信息發布。加強對行業發展的指導和對政府決策的研究。

  (作者單位:重慶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