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見證偉大變革 聆聽時代足音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編輯部 字號:【

  回望中國歷史的長河,隘口處往往短暫卻格外醒目。

  那里激流涌蕩,暗流回旋,卻決定性地改變了河流的方向。待水出隘口,往往一瀉汪洋廣似海,其道大光絢如日。

  改革開放40年,在時間長河中,不過白駒一隙,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改革創舉,永久改變了國家的前程,也扭轉了無數人的命運。

  當目光聚焦到農產品市場,40年,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從自給不能自足到買全球賣全球,我們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也聆聽到了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足音。

  改革從肚子開始

  悠悠萬事,唯食為大。宏大,落到個人身上,有時候就是一碗米飯的事。

  時間回到1978。

  盡管當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3億噸,達到3.04億噸,全國卻還有4000萬戶農民的糧食只夠吃上半年,更有幾百萬戶農家,從冬到春,全靠政府救濟、借糧或外出討飯度日。在偏逢旱災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全隊20戶里,只有2戶沒有要過飯。

  在900公里外的北京城郊結合部,豐臺區花鄉新發地村,電影放映員張玉璽忙著擺弄露天銀幕,“架兩根兒桿,一根繩兒拴上磚頭一扔,就把幕拉起來了。”前年從海軍復員返鄉的他,年輕,渾身是使不完的勁,還兼任村里的統計員。

  在吃的方面,和他的影片一樣,張玉璽并沒有太多選擇。當時國家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限制城鄉集市貿易,嚴禁民間長途販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只能賣給國家;買什么,買多少,也由國家按照糧票等票證制度,統一銷售(配給)。在張玉璽回憶中,“村里農民種了菜,都交給北京市二商局的右安門菜站”。

  歷史,似乎在悄然間,進入了拐點,而人心思變久矣。

  為了吃飽飯,當年11月24日夜里,小崗村18位農民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準確地說,他們應該叫社員。作為“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社員,帶頭人之一的嚴宏昌心里明白他們在干什么,“哪怕坐牢,如果能親眼看到他們吃上一頓飽飯,我認了。”

  他們沒曾想到,薄薄一張契約,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改變他們的身份,并預示著一場大變革的開始。

  此后不到一個月,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值嚴冬,春雷已經響動。在農村工作方面,全會第一次提出了要發展多種形式的責任制,其中包括“聯產計酬責任制”,這為日后的農村改革埋下了伏筆。

  “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恩格斯的名言,成為歷史真實的寫照。改革自肚子開始,卻繞不過頭腦。改革要解決的,與其說是吃飯問題,不如說是頭腦問題。

  小崗村農民的肚子問題,如同當時的很多問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都被許多人認為是頭腦問題,是個人“小惠”與集體“大義”的問題,是姓什么的問題。

  對小崗人而言,那些問題顯得有些遙遠。他們只記得,大包干后的第二年,小崗村迎來了大豐收,并十多年來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余糧。只是爭議還在,仍然很大。小崗村農民的肚子飽了,心卻始終安定不下來。

  鄧小平關鍵時刻的談話,云淡風輕,沒有多少口號,給他們吃了定心丸,也扭轉了乾坤。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就農村問題同中央負責人談話時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萬山不許一溪奔,堂堂溪水出前村。改革的種子早已埋在人們心中,一旦突破了頭腦的禁錮,種子便會發芽,夢想就會生發。

  1982年,中央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也在這年,張玉璽被村里派去農業大學進修。3年學成歸來,張玉璽成了一名村干部,農村也已換了模樣。

  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加上國家大幅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以及化肥等農資使用量增加,使得中國農產品產量大增。到1983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3.87億噸。1984年更是突破4億大關,達到4.07億噸。絕大多數農戶已經解決溫飽問題。多余的農產品,他們渴望拿到集鎮上去交換成其他生活必需品。

  從生產到交換,是社會再生產自然而然的過程,但要在前面加上“自主”兩字,就成了“天大的事”。

  不過自1979年起,隨著改革的推進,農產品流通管制也在逐漸放寬。1983國家對農民完成統購派購任務后的產品和非統購派購的產品,允許多渠道經營,并頒布了《城鄉集市貿易的管理辦法》,確定了集市交易的法律地位。曾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的農貿自由市場恢復了。

  隨著農村改革的兩大核心——土地制度和農產品流通體制開始突破,人民公社1984年退出了歷史舞臺,社隊企業也隨之成了鄉鎮企業。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市場流通逐漸活躍,我國農村經濟開始了一輪超常規發展。

  多數小崗人在大包干后幾年內,搬出了茅草房,住進了磚瓦結構的新平房。在社員身份終結之后,因為土地屬集體所有,他們已不再是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時期的農民了。為加以區別,《人民日報》在文章中稱其為“相對獨立商品生產者”。

  時至今日,大多歷史學家,都將1979—1984年視作改革的第一階段。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固化的思想是改革最大的敵人。就在這個時間段里,改革從薄弱之處——農村突破,并撕開了一道口子,讓思想解放之光照進了現實,直射土壤。

  市場的力量

  隨著農產品產量和收購價格的提高,統購統銷制度使得財政不堪重負。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實行了32年的統購統銷制度開始逐步瓦解。

  這年,北京市開始“打開城門,放開價格”。肉、蛋、蔬菜等5種農副產品的價格放開,同時允許各地農產品進京。新發地村的菜農們種了蔬菜無人收購,開始為自家蔬菜找銷路,紛紛在村口的路邊擺攤賣菜,自發形成了農貿市場。

  “每天早上4點鐘天不亮,在十字路口,城里的販子來買,當地的農民蹬著三輪車就來賣,后來菜攤越來越多,把路都堵死了。”作為新發地的一名村干部,張玉璽早已不再擺弄他的露天銀幕了。他有了新任務。

  面對這個早晨八九點鐘“閉市”,留下一地狼藉的市場,張玉璽每次都要清掃殘留,外加帶著聯防隊“轟人”。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菜農們“天天轟,天天來”,與他打起了游擊戰。

  到了1988年,張玉璽的命運再次發生轉折。村書記拍板,建立新發地市場,張玉璽任總經理。他們可能都沒想到,30年后,這里會成為亞洲交易規模最大的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擔負了首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產品供應。

  在全國,在集貿市場基礎上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普遍現象,并形成了由批發商、農民經紀人、中介流通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組成的市場流通隊伍。自由產銷的新興批發市場逐漸成為農產品主要物流通道,并拉開了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序幕,也為農村市場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農村開始了新一輪發展浪潮:興辦鄉鎮企業、推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規模農業。小崗村還沉浸在改革標桿的喜悅當中。

  嚴宏昌有些坐不住了。在自費考察江浙經驗之后,他動員村民們辦企業,但最終因意見不一無疾而終。錯過了這波鄉鎮企業的發展浪潮,嚴宏昌至今耿耿于懷。與此同時,村里開始有年輕人離開家鄉,其中也有他的兒子,嚴余山。在沿海的工廠里,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農民工。

  改革只有進行時,哪怕總有人想要停下。

  這段時間,農產品的市場化進程更像是被發展的勢頭推著不斷往前,盡管有所反復,終究,形勢比人強。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全面轉入市場經濟的軌道。

  就在1992年,蔬果、食油、肉、蛋、菜、糖等農產品價格在全國范圍內放開。具有戰略意義的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國家采用雙軌制的市場化改革模式。1993年,國家全面取消糧票。但直到2004年《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出臺,使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阻礙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最后一個堡壘才被攻克,我國農產品市場化流通體制真正形成。

  農產品對外開放雖遲于國內市場改革,但對外開放的步伐一點也不含糊。國家在減少國營貿易商控制進出口的同時,逐漸削減農產品進口關稅。1992年,我國農產品進口平均稅率為42%,1998年已經降到24%。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又降到11%。農業對外開放使中國農產品市場逐漸同國際市場整合起來。

  經濟發展的實踐一再表明,只有當稀缺資源的產權被清晰地加以界定的時候,市場才會是有效率的。家庭聯產承包制,讓農產品的生產者,清晰地看見了自身和集體之間邊界,獲得自主經營權。而作為一種商品,農產品的交換過程中,市場主體也在不斷擁有更多自主權。

  縱觀1985-2004年的農產品市場,計劃經濟逐步退出,市場經濟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有一條不變的主線,就是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自由,保障市場主體更多的權益。農產品市場化的歷程,一言以蔽之,就是產銷自由的歷程,也是市場主體權益逐漸得到保障和彰顯的歷程。

  權衡是門大學問

  從1992年正式確立市場經濟體制,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和2017年黨的十九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表述,市場經濟在我國的地位日益牢固。

  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著日益重要作用的同時,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也日益老道。最明顯的表現,是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服務業,總是先易后難,逐漸推開,始終把握著市場化的漸進節奏。

  就農產品市場而言,在改革初期,并沒有馬上廢除計劃經濟體制,而是把市場作為計劃經濟體制的補充。在改革中后期,才逐漸退出國家統購統銷和國家定價的市場體系。

  在農產品種類方面,改革也是先從蔬菜、水果、水產品和部分畜產品開始,逐步放松市場交易的地域限制,再分階段地推向粗糧、主要畜產品、糖料、油料、大豆、棉花和三大主糧。對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則采用雙軌制的市場化改革模式,其中最具戰略意義的糧食,也經歷了最長的改革歷程。

  孟子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舉一而廢百。中庸之道是權衡之道,也是實事求是之道。改革開放的40年,是實踐的40年。實踐的美妙與復雜之處,在于從來沒有一種單一的價值取向能夠指導一切。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而其間權衡是門大學問。

  事實上,在農產品市場改革的不同階段,都能看見政府的擔當、作為和權衡。

  1988年,為緩解農副產品緊缺的問題,農業部啟動了“菜籃子”工程,短短幾年解決了城市的農副產品供應問題。隨著形勢的發展,又從生產、流通、質量和政府調控等多環節入手,優化了產品區域布局,不斷提升標準化水平,大幅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水平。

  20世紀90年代末期,農業稅及依附其上的各種費用(三提五統),讓農民不堪其苦。2000年,國家開始農業稅費改革試點。2003年全面實行,2004年開始降減,直到2006年全面取消,實行了2600年的農業稅制度成為歷史煙云。

  與此同時,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來,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影響,政府調控農產品市場的難度和代價越來越大。針對發達國家成員的補貼,國家開始研究直接補貼問題。2002年,開始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試點。

  尤其是在糧食連續5年減產之后,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于1986年之后再次聚焦“三農”問題。為了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在減稅,全面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等直接補貼之外,另一種補貼,保護價政策也于2004年登臺,即國家劃定一個最低價,當市價低于保護價時,國家按照保護價敞開收購。對小麥、稻谷的保護價政策,是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對玉米、棉花、大豆等的保護價政策,是臨時收儲政策。

  一減多補,標志著農業進入全面支持和保護的時代。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又明確提出,要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菜市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政府也在寫就放管服的大文章。

  在經歷20世紀90年代中期具有公益性質的“官辦”批發市場市場化改革之后,2014年,商務部重啟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試點建設。截至2017年,全國已建成253個公益性批發市場和5291個公益性零售市場,初步形成了覆蓋國內大中城市、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

  2014年開始探索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積極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在穩定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基礎上,開展玉米收儲“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改革;啟動了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2017年將大豆目標價格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

  農業系統不斷加強市場信息服務,信息預警服務提檔升級,信息進村入戶激活農村潛力;田頭市場正在將農產品“存得住、運得出、賣得掉”變為現實,農業生產要素市場表現活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農村集體資產開始活化;市場主體能力大幅提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迅速。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信息化產銷,品牌化營銷,使更多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產出來”,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在新時代,小崗村和新發地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2014年,嚴宏昌一個電話把曾經屢次返鄉創業的嚴余山叫了回來。這次又回到家鄉,他創辦了一個網店,售賣家鄉的各類土特產。今年4月,小崗村自己的電商平臺正式上線,開通了50個特色產品網店。電商平臺負責人就是嚴余山,在電商、創客、新農人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小崗村黨委委員。

  而2016年試點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以來,小崗村今年2月實現了村集體資產收益首次分紅。全村4288位村民每人領到350元的分紅款。他們都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股東。

  2015年,新發地村黨總支書記、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也有了一個新搭檔,新任命的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月琳,已經跟他干了10年的兒子。

  今年,在全國46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新發地市場交易量、交易額已連續多年雙居第一。新發地的農產品來自世界各地,其價格指數也早已成為引領中國農產品市場的風向標。而這名學醫出身,干過放射科大夫、雜志社編輯的總經理,更夢想著如何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把新發地批發市場改造成花園式的城市配送中心。

  未來已來,唯有革故,方能鼎新。

  回望改革開放40年,在并不顯眼的農產品市場一隅,同樣波瀾壯闊。先輩們胼手胝足,篳路藍縷,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在向他們致敬的同時,或許我們更須牢記,改革仍在路上,是河流就有漣漪,是征途就有路轉,風物長宜放眼量,只要堅持解放思想,跳出與時代不符的條條框框,堅持保障市場主體正當權益,激發市場活力,堅持實事求是,按照規律辦事,就一定能夠迎來似海的前程,成就偉大的夢想。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