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地,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代名詞。
30年前,15個人,15畝地,15萬元。
30年后,管理人員1700多名,固定攤位2000多個、定點客戶4000多家,市場占地1680畝,日吞吐蔬菜1.8萬噸、果品1.8萬噸、生豬3000多頭、羊2000多只、牛100多頭、水產2300多噸,約占北京市農產品總交易量的90%。
30年風雨兼程,“新發地”從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京城南郊村落,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新發地”品牌已成為全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當中響當當的金字招牌,新發地市場的農產品價格指數已成為引領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北京新發地市場成立30周年。新發地市場的30年,是小菜農撬動大歷史的30年,是中國農批市場厚積薄發的30年,是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日漸完善的30年。回首新發地的30年發展歷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中所說——
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說起新發地市場,就不能不提一個人,他就是退伍軍人、全國勞動模范、北京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眾所周知,農批市場是連接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重要一環,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農批市場還能帶動產地農業增效、產地農民增收、市場商戶致富。“從事這樣一個行業,做這樣一件事情,別說30年,即使一輩子,誰會改行呢。”張玉璽說。
張玉璽有著6年的軍旅生涯。1976年轉業后回到新發地村,先后做過統計員、放映員,后被新發地村黨支部公費派到農業大學學習蔬菜栽培知識,畢業后被任命為新發地村主管農業的經理。
三個“15”
叩響中國農批市場希望之門
20個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浪潮下,祖國大地迎來了朝氣蓬勃的新生。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從農貿、集貿市場開始起步發展。
1985年,北京市出臺放開農副產品價格、打開城門歡迎各地蔬菜進京政策。這一舉措大大地激發了人們從事農產品種植、貿易、銷售的積極性。當時,位于北京南郊的新發地村及周邊的菜農除了向政府交一些蔬菜外,剩余部分便拿到路邊去擺攤出售。不知不覺中,新發地村路口旁就自發形成了一個馬路市場。
1987年,時任北京市豐臺區工商分局豐臺工商管理所所長田振梅告訴張玉璽:“現在都是市場經濟了,大鐘寺建了一個市場,你應該去看一看。”之后不久,張玉璽專門到大鐘寺市場參觀學習,一番調研后深受啟發,他決定在新發地也建一個市場,解決新發地村民賣菜難的問題。
一切都是空白,沒有資金,沒有經驗,只有初期籌集的15萬元啟動資金,用鐵絲網圈了15畝地,建了幾間簡易庫房。1988年,張玉璽帶領14個青年,憑著一種戰天斗地的精神,硬是把這個市場建了起來,并于5月16日正式開業,這就是新發地市場的雛形。
新發地市場建立初期,既沒有實踐,又缺乏理論,為了摸清客戶心理,張玉璽決定采取“換位思考”的方式,做一回賣家,當一回買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總結管理市場、服務客戶的經營理念和經驗。
1990年6月,北京市場上的西紅柿五分錢一斤,有消息說,內蒙古集寧市場上的西紅柿賣到了兩毛多一斤。于是張玉璽從北京買了兩大卡車西紅柿,一個人跟著司機上路了。整整一夜的緊張行程,為的就是減少西紅柿的損耗,到集寧后身心疲憊的張玉璽還遇到了菜霸,強行低價買走了一批西紅柿。而第二天清晨,張玉璽正在攤位上擺西紅柿,幾個胳膊上雕龍刻鳳的彪形大漢在攤前晃悠、徘徊,孤身一人的他有點害怕,這時當地蔬菜公司的一位經理過來說了一句:“你放心,有我們呢,給你留個電話號碼,有什么事你就和我聯系。”聽到這話,張玉璽感到既踏實又溫暖。集寧之行雖然沒有賺到錢,但卻讓張玉璽真正體會到抓好治安工作是市場管理的重中之重。
體驗了做賣家的經驗還不夠,張玉璽又親自做了一回買家。1991年5月,張玉璽只身一人去河南漯河收購了一車大蒜,來回四五天的行程,餓了簡單吃點兒方便面,困了就趴在貨車上打個盹兒,一路披星戴月的顛簸,讓張玉璽深深體會到了商戶出門在外的艱辛。
有了這樣兩次親身經歷與換位思考,張玉璽意識到,作為市場管理者不能只強調管理,還要凸顯服務,除了要以身作則,還要成為商戶的靠山。
回到新發地市場,張玉璽立即著手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原則”等規章制度,同步樹立了“讓客戶發財,求市場發展”的服務宗旨,總結出“請不來、叫不來,賺錢準來;轟不走、趕不走,賠錢準走”的核心理念。漸漸地,“新發地市場秩序好”的口碑在同行業內傳開了,市場人氣大增,吸引了大批客戶紛至沓來。
由于方法得當,措施到位,市場人氣和商氣與日俱增,交易規模迅速擴大,新發地如同“滾雪球”一樣蓬勃發展起來。占地面積從建場之初的15畝發展到40畝、60畝、100畝……在蔬菜的帶動下,糧油批發市場、水果批發市場也隨之發展了起來,正式的圍墻也建起來了。至1994年,農產品供應商和采購商就發展到3000多戶,輻射全國十多個省市、200多個縣,1995年起新發地市場進入到穩定發展階段。
每天看著一輛輛貨車從門前駛過,張玉璽從沒停止過思索。他了解到做農產品這一行,無論是賣水果還是賣蔬菜,都隱藏著一些規模大戶,只要引來大戶,小戶自然不愁。張玉璽親自出馬,找到了當時在運銷冬季反季節西瓜行業的大戶舒景寶,跟他聊生意,舒家兄弟被張玉璽的誠意打動,當即決定進駐新發地。
2003年2月28日,北京大鐘寺市場正式拆遷,大批商戶紛紛落戶新發地。隨著經營大戶的進駐,新發地也迎來了大批的采購客戶,如此良性循環,使得新發地市場迅速進入了規模擴充的快車道。
在多舉措吸引客戶擴大市場的同時,張玉璽在人才培養和提升服務能力上也下足了氣力。2000年張玉璽帶人去香港學習快速酶檢測法,回來后立刻建起新發地農藥殘留檢測中心。對抽檢當中合格的蔬菜,讓其掛牌銷售,對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除了禁止在市場內銷售外,還給蔬菜生產基地的政府主管部門去信函,請政府主管部門對其蔬菜生產給予監督和指導,真正從源頭上嚴把食品質量關。
為確保首都百姓吃上放心肉,新發地市場于2001年6月聯合順義、大興、朝陽的六家市級定點屠宰場成立了以市場方、定點屠宰廠方、政府監管方為主的全市首家跨區縣豬肉產銷聯合體,市場又于2002年9月成立了熟肉制品、豆制品產銷聯合體,從根本上保證這兩類高風險食品的安全供應。
新發地就是大市場,市場造就了新發地的今天。在市場干部員工的努力和廣大商戶的辛勤經營下,新發地逐年發展壯大,成為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一面旗幟。新發地也因此先后榮獲“全國百強集貿市場” “北京市郊區經濟十強商品市場”等榮譽稱號。
三個十年
見證中國農批市場蓬勃發展
中國農批市場在改革開放之初孕育產生,經歷了從蹣跚走路到茁壯成長,如今已發展壯大猶如參天大樹,在強化市場流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潮起千帆競,勇立潮頭踏浪行。作為首都農批產業重要的發展引擎,新發地市場始終跟隨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先行先試,經過不斷探索、不斷調整和完善,逐步駛入高效、快速、良性發展的快車道,為日后登上中國農產品流通中心舞臺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3年春天,全國被“非典”疫情籠罩,新發地市場也遭遇到了一次最為嚴峻的考驗。當年4月,北京的“非典”疫情使農產品價格狂漲。1元錢一公斤的蘿卜漲到了16元一公斤。當時臨危受命的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趕往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視察工作。市場通過動員運銷大戶運菜進京、聯系場地掛鉤協議基地、降低市場管理費、借助行業協會組織會員運菜進京等多種措施,廣泛聯合,組織貨源,使大批量農產品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到北京,僅在30個小時之內就平息了一場爆發性的市場波動。
經過“非典”疫情的考驗,新發地發展得更加穩固,國內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商戶陸續來新發地交易,業務輻射東北、西北、華北等地,承擔了首都近3000萬人口90%的農副產品供應。新發地由此成為北方農產品批發的重要集散地,也成為確保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名副其實的大“菜籃子”和大“果盤子”。
“首都農產品供應不是簡單的民生問題,是政治問題,是城市安全問題。”——領導的深切關懷,讓新發地的菜農菜商們全情投入到這場波瀾壯闊的時代浪潮,成為見證者、參與者和強有力的推動者。
30年來,新發地市場始終堅定不移地著力打造品牌農產品供應中心。目前,市場的很多農產品都已經走上品牌之路,像“悠樂果”獼猴桃、“秋香”蘋果、“安林”櫻桃、“勇習”大蔥、“谷龍”毛豆等,這些品牌農產品實現了從“擺攤設點”“提籃叫賣”到“超市專柜”“品牌經營”的轉變,產品越來越走俏,走出了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困境,實現了“叫響一個品牌、拉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使命與目標。
30年來,新發地是彰顯個人價值的英雄地,也是培育創新的大學堂。一批又一批農民創業者,把新發地學到的技術和經驗帶回故鄉,帶領鄉親依農致富。伴隨著新發地市場的快速崛起,一支聚合各品類農產品精英的“王牌鐵軍”鍛造成型。如今,新發地市場年交易額過億的商戶已達168家,年交易額過千萬的達2000多家,培養出了81個“單品經營大王”和“經營百強”。
經過30年的建設和發展,新發地市場已成為首都北京,乃至亞洲交易規模最大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市場現占地1680畝,管理人員1700多名,固定攤位2000多個、定點客戶4000多家,日吞吐蔬菜1.8萬噸、果品1.8萬噸、生豬3000多頭、羊2000多只、牛100多頭、水產2300多噸。2017年市場總交易量為1618萬噸,交易額為816億元。在全國46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新發地市場交易規模已連續十五年名列全國第一,形成了以蔬菜、果品批發為龍頭,帶動肉類、糧油、水產、調料等十幾大類農副產品綜合批發交易的全新格局。
三年規劃
開啟中國農批市場新篇章
古人說,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社會在變,新發地絕不僵化守舊。實際上,新發地市場自1988年成立以來,被公認為中國農批產業蓬勃發展的鮮活樣本,其順應時代需求的每次變革,都融入了新發地人勇于擔當、敢于筑夢、樂于奉獻的家國情懷。
隨著北京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推進和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實施,新發地加快發展,全面提檔升級,力求提質增效,制定了“內升外擴”的市場業態轉型發展戰略。
——在全國農產品主產區投資建設了10多家分市場,300多萬畝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
——在北京市區內建立了227家便民菜店,還開通了320輛便民直通車,便民店和直通車可覆蓋和服務987個居民小區,構建起了新型農產品供應保障體系。
——啟動了“中國綠鏈”果蔬生態平臺。該平臺將整合種植基地、果蔬品牌、冷鏈物流、智能倉儲、電商平臺等全產業鏈優質資源,融合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將津冀優質農產品通過市場的便民菜店、菜車、生鮮連鎖品牌超市以及網上商城等多種途徑銷售到首都市民的餐桌上。
新時代開啟新篇章。未來三到五年內,新發地露天交易市場將徹底消失,商家將全部進廳交易。新發地市場現有的1680畝土地中,670畝土地將用于建設綜合性的農產品市場,地上地下為五層構建,交易樓鉆天入地,包括冷鏈交易區、果品交易區和蔬菜交易區,車輛可以直接開到各層裝卸貨。余下的1000畝土地將重新規劃為綠地,進行植被改造。一個集觀光、科普、旅游功能于一身的花園式購物中心,呼之欲出。
如今,新發地蔬菜交易樓等三大主體工程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信息化改造、電子化結算、智能化管理等措施正壓茬推進,市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更多的優化升級和服務創新的舉措在路上。新發地的發展,正如它名字所具有的特殊氣質,這是一個勇于創新之地,這是一個心系民生之地,這也是一個面對新時代,毫不懈怠整裝待發之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