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射陽大米的產區固定,產于江淮平原東部黃海之濱的射陽及周邊區域,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東部起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9'?120°33',北緯33°24'?34°07'。近年來,射陽縣實施大米標準化、品牌化戰略,在發展原料大米的基礎上,開展大米加工業,射陽大米已成為當地百姓的一項富民產業。
由鹽堿灘到一片沃土
射陽縣稻米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明朝中葉,射陽地區就有“人煙稀少,臨海著鹽,汪田種稻,一年一熟”的記載,但當時未經開墾,河道淤塞、海水倒灌,無法種植作物,造成了“春天冒鹽霜,秋天蘆花蕩”的現象。1916年,民族資本家張謇來此創辦墾殖公司,屯民挖渠,疊壩成田,東部植棉,西部種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步把“風吹鹽屑滿天白”的鹽堿灘,改造成“雨灑田園四季綠”的沃土。由此,射陽成為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射陽在水稻種植品種上,也緊隨經濟社會發展而變化。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追逐的是有飯吃,解決溫飽,以產量高的雜交稻為主。隨著糧食市場放開,20世紀90年代開始,射陽改種粳稻,一經上市,便受到長三角地區消費者熱捧。20世紀90年代末,射陽縣全部改種粳稻。當時,射陽水稻栽培技術領先全國,全縣推廣標準化種植,無公害、綠色食品覆蓋整個稻作區域,水稻種植水平空前提高。
2000年,射陽縣委、縣政府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在全縣列出以優質大米為首的十大農業特色產業,制定了《射陽優質稻米產業發展規劃》,在全國率先倡導成立縣級大米協會,以增強行業組織化程度,推進稻米產業化進程。2005年,射陽縣有“綠肥+稻”15萬畝、“蟹+稻”20萬畝,連片無公害種植面積30萬畝。
如今,射陽大米有水稻種植面積近162萬畝,加上周邊已被認定為射陽大米區域的水稻面積達180萬畝,年產水稻120多萬噸。其中包含國家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在內的56家會員企業,年產銷大米90萬噸左右,圍繞射陽大米的一二三產業總值超百億。
從出售原料為主變為以加工為主
射陽大米的發展腳步沒有停留。近年來,射陽縣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戰略,將射陽地產名優農副產品推向消費市場的“中高端”。
這些年,為改變歷史上以出售稻谷原料為主的銷售現狀,射陽大米產業迅速發展,形成57條生產線,日處理6500噸生產能力,年銷售50萬噸以上,產品銷往全國10多個省市和10多家國內外知名超市、賣場。
江蘇宏健糧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坐落在射陽縣洋馬鎮,主要從事糧食收儲、大米加工和銷售工作,是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該公司立足大米生產加工,嚴格把好“三關”。一是搞好糧食收儲,把好產品原料關。加強糧食倉庫建設,強化原料基地種植,嚴格水稻收購入庫,抓好糧食倉庫保管,在蘇北民營企業中首家建成了數字化糧庫。二是注重大米生產,把好產品加工關。改進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高產品質量標準,自2011年以來,每年都通過ISO9001、ISO14001、ISO22000三個體系世標認證。三是打開銷售門路,把好產品銷售關。
射陽大米品牌建設卓有成效,成功注冊了商標,并獲得質監部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品曾先后取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十四屆(昆明)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2018年江蘇好大米特等獎等十多項榮譽。
品牌建設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射陽大米由原來以出售原料為主變為以加工銷售產品為主,由賣稻難變為長三角地區搶手貨。同時,“射陽大米”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在上海、蘇州、昆明等地市場,射陽大米價格比普通大米每公斤高出0.2?0.4元,僅此一項,全縣農民年可增收2億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多元。
(崔建玲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