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白山松水出“金”米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曾詩淇 舒蘭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 李士君 字號:【

  舒蘭市位于吉林省東北部,地處長白山腹地,土地肥沃,山青水綠,享有“貢米之鄉”美譽,是國家重點商品糧和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2017年被批準為國家首批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今年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 “中國生態稻米之鄉”稱號。全市水稻種植面積86萬畝,年產量在45萬噸左右。

  豐收時節,稻谷飄香。走進舒蘭市水稻種植基地,遠遠望去,一望無垠的稻田,沃野千里,一馬平川。這里祖祖輩輩以種植水稻為生,春祈,秋報,求雨,禳災,這些古老的種稻習俗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舒蘭市副市長張建成介紹,舒蘭大米之所以好吃,與當地所處的優越地理環境和獨特的自然條件密不可分。在產地上,舒蘭大米種植區域與五常大米同處北緯43度世界黃金水稻種植帶,位于流入五常市的第二松花江流域拉林河上游。在生態上,舒蘭大米具有空氣潔凈、土壤肥沃、水質優良、氣候適宜等四個不可復制的特點。在品種上,舒蘭大米以稻花香2號為主,稻花香米外觀晶瑩透亮、米粒飽滿,蒸煮時飯香四溢,飯粒油亮,富含維生素B1和B2、葡萄糖、麥芽糖、蛋白質以及鈣、鐵、磷等微量元素,也富含人體所需多種氨基酸,營養價值極高。

  得益于“白山松水”的滋養天成,加之當地歷代稻農的精心培植耕作,舒蘭大米成為優質東北大米的一個分支。近年來, 舒蘭市委、市政府引導當地農戶既種好水稻又“種”好品牌,成功實現品牌升級促進經濟發展,帶動百姓致富,在萬頃稻田里書寫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鮮活故事。

  因時而變   探索生態種植

  種稻人的心中都認準一個理兒,只要對土地懷著不變的信任和敬畏,耕耘總會得到回報,所以他們總是順應地力,不偷人力,更不會盲目追求高產。千百萬次的彎腰除草,換來的是大米的好品質。生態種植沒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只有人養地,地才能養人。

  在粗放經濟年代,為了能夠吃飽飯,全國各地都打增產牌,糧食產量極速飆升,導致產量過剩成了負擔。粗放的發展道路走不了,城市發展怎么辦?舒蘭市巧借世界黃金水稻種植帶的地理優勢,探索出一條獨特的生態和經濟互促發展的有效路徑。

  舒蘭市金馬鎮新勝村永興水稻種植家庭農場主劉興軍,是舒蘭市依托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申請綠色食品第一人。“我的1萬畝綠色水稻田每年可以收3000多噸大米,賣價從每斤8元到15元不等,要比普通的稻花香米價格平均高七八塊錢。”劉興軍高興地說。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種出的舒蘭大米曾在第16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舒蘭市平安鎮金星村的李學明種植有機水稻10多年,他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稻苗的間距有寬有窄,種植方式與普通種植方式不同。據介紹,這是采用了水稻高光效寬窄行栽培技術,做到了行行是邊壟,株株是地頭。“我種的水稻沒有一點農藥和化肥,全都是人工除草和人工收割。”李學明說。

  說起高光效種植,李學明頗有感觸,此種方法播種水稻時,單位面積種植株數多,每畝使用55盤秧苗,比傳統的多20盤,相當于多了6分地。由于光照充足,水溫高,所以分蘗早且多。穗齊后,陽光可直接照到穗底部,穗粒數也能有效提高。

  李學明共有130公頃種植面積,其中23公頃有機水稻采用的是高光效種植,比普通種植方式每公頃多產2000斤水稻,按普通水稻價格每斤2元計算,毛收入每年可增收9萬多元。

  近年來,舒蘭市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不斷增加有機水稻和綠色水稻種植面積,綠色食品水稻標準化基地已達55萬畝(含創建中27萬畝),年產量30萬噸;有機水稻種植面積2萬余畝。舒蘭大米品質不斷提升,價格優勢凸顯,產品供不應求。

  創新模式  發展循環農業

  一粒種子看似微不足道,但在種稻人心中卻視若珍寶,播下它就是播下了希望。現代農業,不光沿襲傳統,也融合科技。選種、育苗、插秧都有科學標準;施肥、用藥、重金屬含量都要嚴格控制。種稻也像工廠生產一樣規范,保證大米的健康、綠色有營養。

  近幾年,舒蘭的稻花香、小町等產量不高但口感更好的品種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稻田養鴨”“稻田養蟹”“魚稻共生”等循環農業模式更加普遍, 二化螟性誘劑、赤眼蜂等病蟲害生物防治方式得到大面積推廣。

  在位于舒蘭市平安鎮的永豐米業公司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內,可以看到稻田建鴨舍,苗下有河蟹,田埂變成觀光木棧道,彩色水稻映眼簾,花團錦簇,小橋流水,游客絡繹不絕。

  據介紹,這是舒蘭市依托永豐米業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建設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的現代農業綜合體項目,是集稻米文化展示、倉儲物流、田園觀光為一體的觀光農業,是目前舒蘭市高標準農田的一個典型。這塊定位于“六位一體”(種植、養殖、加工、展示、觀光、旅游)標準的21.5公頃農田,已經是灌溉暗渠縱橫,鴨舍、蟹池、魚池遍布,實現了鴨、蟹、魚與水稻共育的綠色無公害生產標準,給企業和農戶增加了效益。目前,永豐米業公司加工的蟹田稻大米售價達到每斤15.8元,給農戶支付的土地流轉費是每年每畝900~1500元。

  溪河鎮吉米稻香鄉村現代有機農場是舒蘭市另一處現代農業觀光綜合體項目。在基地內“國家可持續發展先行先試區”幾個大字格外醒目,玻璃棧道下鮮花朵朵,稻田間鴨鳴蟹游,以神農氏為主的稻草人旁邊眾多游客駐足拍照,這是該農場負責人,返鄉創業大學生蔡雪一手參與打造的。

  該農場是舒蘭市最大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有機水稻面積達130余公頃。今年,該公司將6萬余只稻田蟹、7萬多尾稻田魚和1000余只稻田鴨投放到公司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內。據蔡雪介紹,這些“魚、鴨、蟹”成熟后能賣到20萬元左右,是除水稻外的另一份收入。“通過魚鴨蟹的投入,每斤米大約有2元錢的附加值,現在我們加工出來的有機大米可以賣到每斤18元以上一斤,普通的稻花香只能賣到5元左右,價格優勢非常明顯。觀光園稻田中的稻田蟹可以隨時隨地賣給來觀光的游客,好風景也可以‘賣錢’。”蔡雪表示。

  據了解,該基地從2006年開始種植有機水稻,從單純的普通有機水稻種植改成鴨稻共生,又從鴨稻共生發展到了魚鴨蟹與稻共生,種植面積從最開始的30公頃擴大到130公頃。如今,基地每年可產有機水稻900噸左右,銷售額達500多萬元。

  此外,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安全、更營養、更健康的產品,舒蘭市建立了覆蓋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的“舒蘭大米”標準和質量追溯體系。

  找準定位   打造白金名片

  一條拉林河,將吉林舒蘭與黑龍江五常連在一起。兩地同山同水同氣候,也同樣出產優質稻米,但地處上游的舒蘭所產大米卻遠不及五常大米名氣大,價格也低很多。“米香也怕巷子深”,這讓舒蘭人明白,僅僅有好品質是不夠的,要同時有名品牌,才能賣出好價格。

  張建成介紹,為打造“舒蘭大米”這張白金名片,舒蘭市組建了舒蘭大米協會,成立農業投資發展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凈土稻心大米有限公司。“農投公司”作為火車頭,帶動域內米企形成“拳頭”,實現集團化發展。凈土稻心大米有限公司以做強舒蘭大米、打造領軍品牌為目標,將舒蘭大米品牌推向全國。

  據介紹,自2014年以來,舒蘭市連續四年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中城市舉辦新米推介會;浙江、南京等展銷會到處可見“舒蘭大米”的身影;世界地理標志大會、長春市農博會等展會現場,“舒蘭大米”更是閃亮登場。舒蘭市委、市政府積極牽線,架起了舒蘭和國外食客、國內大中城市有關協會、糧油企業之間的合作橋梁。通過“舒蘭大米”產品展銷、交流洽談、專家講座、現場品鑒、品牌宣傳推廣等活動,使眾多糧食企業和廣大市民更直觀地了解“舒蘭大米”,學會主動吆喝的舒蘭大米為越來越多消費者所熟知、認可。如今,“舒蘭大米”熱銷北京、上海、廣州等30多個大中城市及十幾個國家。去年在杭州建立舒蘭大米直營旗艦店,并與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為拓寬線上銷售渠道,舒蘭市積極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全國第一個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產地倉現已經落戶舒蘭,短短5個月就銷售“舒蘭大米”450余噸,銷售額達538.2萬元,其中2018年2月10日當天就銷售“舒蘭大米”超10噸,創下“舒蘭大米”在農村淘寶單日線上銷售量之最。京東商城“中國特產·舒蘭館”也實現全面運營。

  除了通過各種平臺積極推介外,當地還組織插秧節、開鐮節、豐收節等互動活動,主動邀請外地客商來實地考察、參與,增加他們對舒蘭大米的感性認識。

  品牌知名度和銷售量的提高拉升了舒蘭大米的價格和效益。據了解,舒蘭水稻原料價格從去年的平均每斤不到2元,提高到去年秋后的2.4元。舒蘭水稻種植農民和大米企業去年總利潤總計1.7億元,比以前大幅提高。

  經過多年打磨,“舒蘭大米”完成了從好米到名米的華麗蛻變,先后獲得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糧油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吉林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已經成為全國中高端大米市場品牌。

  時代在變,需求在變,一粒晶瑩剔透的“稻花香”大米折射出舒蘭市生態農業的闊步發展之路。從增產量到提品質,從提品質到塑品牌,舒蘭市不斷轉方式、調結構,圍繞著好山好水好大米,全力打造“舒蘭大米”中高端市場品牌,將品質優勢逐漸轉化為市場優勢和價值優勢,讓“白米”變“金米”, “種出”了吉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樣本。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