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劉長輝:東非高原上孵化希望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郭少雅 字號:【

  2003年的時候,劉長輝就遞上過一份以技術專家身份援助非洲的申請。他是天津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研究了幾十年如何利用畜禽養殖技術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他也知道,廣袤的非洲大陸,生物資源豐富,可那里的很多人卻始終徘徊在饑餓的邊緣,更別提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了。

  雖然2003年的申請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2016年,經過層層選拔,劉長輝終于以農業農村部援非專家的身份踏上了埃塞俄比亞(以下簡稱“埃塞”)的土地。從2016年10月援埃塞農業職教項目開始,到2018年7月回國,將近兩年的時光里,劉長輝的女兒在沒有父親的陪伴下經歷了高考,邁入大學校門。而另一個半球上,在他所執教的阿嘎發農學院里,一批學生在他的指導下畢業,將以畜禽養殖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開端。

  要扭轉落后的觀念,就得實踐給他們看

  埃塞境內以山地、高原等地貌為主,因此被稱為“非洲屋脊”。而劉長輝所在的阿嘎發農學院更是位于海拔2400米的埃塞俄比亞高原上。

  “雖然提前對埃塞畜禽養殖技術的落后狀況有一定的預期,但現實還是讓人吃驚。”劉長輝告訴筆者,地處高海拔地區的阿嘎發農學院在蛋雞孵化上還在使用“水床”技術,通過加熱水給種蛋提供溫度。因為受熱面不均勻,水床孵化需要工作人員持續用手翻動種蛋,一旦有任何誤差,孵化就告以失敗。“這種孵化技術導致學院里的蛋雞孵化成功率不到20%。如果連農學院的孵化成功率都這么低,就很難保證這些學生走出校門,可以用自己的所學指導養殖戶。”

  早在幾年前,中國政府就捐贈給阿嘎發農學院一大三小共四臺自動孵化器,卻因沒人會用,一直被束之高閣。劉長輝當機立斷,要教會學生們用自動孵化器代替水床,孵化種蛋。

  要推行自動孵化器,阿嘎發農學院里的埃塞老師初期的積極性卻不高,畢竟用慣了水床孵化法,而且要把中國捐贈的自動孵化器調整得適合埃塞的氣候環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要扭轉落后的觀念,就得親自實踐給他們看。”空氣干燥、溫度較低、氧氣稀薄,這些都是孵化工作要解決的問題。劉長輝一邊分析問題,一邊尋找解決辦法。他把孵化器搬進了自己的臥室,每兩小時監控一次孵化器內的溫度。因為擔心國內制作的孵化器自帶的溫控器在非洲大陸上有誤差,他還托人從國內買了好幾支不同品牌的水銀溫度計,反復與溫控器做對比,最終對溫控器做了校準。

  孵化對空氣濕度要求較高,劉長輝采取了在房間里灑水的方式調整空氣濕度,“做第一期孵化實驗的時候正值埃塞的旱季,每天正午氣溫將近40攝氏度,我要把房間的濕度保持在60%以上,屋子里就成了一個大蒸籠。”

  溫度和濕度的問題都解決了,劉長輝卻遇到了一個在國內做實驗絕對不會遇到的問題——高頻率的停電。一旦停電,孵化器的溫度會降低得很快,好容易要出殼的雞苗就會功虧一簣。劉長輝利用學校的設備改裝了一臺發電機,又在手機上安裝了一個停電就會報警的APP,一旦報警,發電機就開始工作,停電問題這才得以解決。“埃塞的老師看著我用的這些辦法,經常驚得一愣一愣的,他們想不到我們中國專家怎么有這么多‘土辦法’。”回憶起那段歲月,劉長輝都忍不住笑起來,“我跟他們講,是長期在國內農村的基層實踐鍛煉了我,咱們農技專家,最拿手的不就是讓科研成果以老百姓可以用得上的方法真正實現落地么。”

  2017年2月,劉長輝到達埃塞的第四個月,第一批由自動孵化器孵化的小雞出殼了,很少發朋友圈的他給小雞拍了張照片發在朋友圈,下面跟著一句話:“These chicks are really cool(這些小雞真酷)!”

  如果我們能共同建造一座雞舍,

  那一定還可以合作更多的事情

  劉長輝在阿嘎發農學院做的第二件事,是為學院建造一座現代化的雞舍。“‘走地雞’在埃塞是標配,對大部農民而言,規模化養殖、飼料喂養都是陌生的字眼,自家養幾只雞下蛋,過節殺只雞改善一下伙食,是埃塞蛋雞產業的現狀,可以說遠沒有達到有‘產業’的程度。”

  劉長輝到學校附近的市場上做調研,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是一千多比爾(埃塞的貨幣單位),一只雞蛋大約是3比爾,吃雞蛋對普通埃塞民眾而言是一種奢侈。因此如何提高雞蛋產量,提升蛋雞養殖規模,是埃塞蛋雞產業要首先解決的問題。而可以實現高密度養殖的現代化雞舍則是提高產業規模的第一步。

  要建造一座現代化的雞舍談何容易,從購買水泥、石子,到請工人,劉長輝全部一力完成,“那段時間,每次學校開車拉著我們出去集體購物,我的眼睛就一路盯著窗外,看哪里有建材賣,遇到了就記下來,回頭自己再走路過去找。”

  雖然遇到種種困難,劉長輝還是和埃塞的工人們一起建設起一座占地80平方米的標準化雞舍,可以在同一時期滿足500只蛋雞的養殖需求。平臺地基采用石頭鋪墊,更加穩固,兩個下行的排糞通道更充分考慮了房體的穩固性,舍內預留了自動刮糞機的安裝位置,儲糞池、化糞池和遮陰棚均按標準尺寸設計,整個建筑結構合理、緊湊,為學院將來進行現代蛋雞集約化養殖培訓與示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雞舍移交阿嘎發農學院的那天,院長阿噶卡連豎大拇指,“劉,你真是太厲害了,你是怎么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這項大工程的。”

  說起雞舍的建設,劉長輝給筆者講了一個讓他感慨很深的小故事。雞舍的排糞通道挖掘過程中,工程隊隊長古卡不停地嚷著太累了,太熱了,一起工作的劉長輝著了急,“這點工作,怎么就算得上太累了。”一邊說,手下的镢頭挖土的速度更快了起來。沒想到古卡生了氣,不僅自己不干了,還讓其他工人也停了工。

  中午休息的時候,劉長輝找到古卡,坐在一起跟他講:“咱們是帶著工人做事,我知道你很辛苦,可越是辛苦的時候,咱們越要給大家鼓舞士氣,咱們都喊累,大家的干勁兒就更小了。”他拍拍古卡的肩膀,“我能在這里工作的時間不長,我真心希望能在這段時間里多做些事,能對你們有哪怕一點點的幫助。”

  這番談話之后,古卡再也沒鬧過脾氣,工人們的進度也加快了很多。“沒來非洲之前,很多人告訴我這里的人很懶,因為懶所以才會很窮。我的經歷告訴我,只要好好溝通,他們比誰都明白事理。如果我們能共同建造一座雞舍,那我們一定還可以合作更多的事情。”劉長輝說。

  只要你踏上那片土地,就會深深地愛上那里

  結束援非工作,回到國內已經幾個月了,提及在非洲的生活,劉長輝說,他們援非專家中有一句大家都同意的話——沒去過非洲怕非洲,去了非洲愛非洲,離開非洲想非洲。“如果有機會,我還會義無反顧地選擇踏上那片土地,用自己的所學幫助那里的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每次備課,跟劉長輝合作的埃塞老師都會和他緊密配合,他口述授課內容,埃塞老師就會積極地把內容全部輸入電腦,把資料準備齊全發給學生,“他們用這種方式進行著快速學習,他們也希望掌握更多的技術,把技術教給學生。”

  第一次在農學院開授種蛋病毒分離技術,學生們把劉長輝的演示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用手機拍照片,認真記筆記。下了課,還有學生找到劉長輝反復請教分離技術,劉長輝把自己從國內帶去的教學資料傾囊相送。

  結束援助工作離開埃塞的前夜,兩位埃塞的老師找到劉長輝,反復表達著想到中國學習技術、報考中國農業類大學研究生的愿望,拜托劉長輝幫他們留意報考方式。

  “這是一塊充滿希望的土地,他們渴望發展,也終將實現自我發展。”劉長輝說。

  劉長輝有一個堅持了近三十年的習慣,每天利用上下班時間,聽收音機里的美國之聲。雖然已經年近五十,結束此次援非工作的他依舊保持著這個習慣,“學了的東西,就一定用得上。也許有一天我還會走出國門,把我們的技術教給其他國家需要我們的人,語言學習和科研工作一樣,一日不可懈怠。”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