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一頭牛“貸”出的產業鏈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 尹如琴 龐東霞 廖慶凌 字號:【

  由于地處嚴重石漠化地區,廣西都安的精準扶貧工作面臨脫貧摘帽和生態保護兩場戰役。如何找準產業方向、激發內生動力成為關鍵問題。通過實踐和探索,都安看準并推進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項目和糧改飼生態種養模式,通過加強保險兜底、產銷對接,助推農戶脫貧增收。

  創新模式讓貧困戶

  “無障礙”參與

  缺乏啟動資金,是貧困戶脫貧面臨的第一道“坎”。

  廣西都安縣下坳鎮隆壩村貧困戶蒙紹敏,曾飽受資金難題困擾。去年5月在幫扶干部的引導下,從企業“貸”到一頭牛犢,飼養一年多長到413公斤,以每公斤28元賣回給企業,扣除成本后,賺了一筆不小的差價。

  現在像蒙紹敏這樣參與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項目的貧困戶越來越多。在東廟鄉安寧村弄東屯,有92戶村民以土地、資金入股合作社參與養牛,其中有86戶貧困戶。“合作社成員共同籌資、共同出力、共擔風險、共同致富,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貸牛還牛盈利、投入勞力等取得收入。”駐村第一書記藍凜介紹,安寧村建立了3個養殖合作社4個牛場,貸牛還牛項目實現了對該村貧困戶的全覆蓋。

  貸牛還牛是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資金扶持貧困戶養牛,貧困戶免費從企業貸牛,把牛養大后再“還”給企業,企業扣除牛犢費用后收益歸貧困戶所有。貧困戶還牛后再貸牛,滾動發展,從而實現可持續增收。

  養殖戶勞動力充足的可以自養,沒有勞動力的可以請合作社或能人代養,勞動力不足的可以互助共養、聯建聯養,方式靈活多樣。

  如此一來,貧困戶參與貸牛還牛項目完全沒了障礙。這點燃了群眾養牛養羊的熱情,激發了脫貧的內生動力。不到兩年時間,都安肉牛從9.27萬頭發展到近15萬頭,肉羊從69.42萬只發展到近80萬只,帶動貧困群眾13072戶共54902人。

  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項目讓人們看到了在大石山區發展扶貧產業的希望。河池市把貸牛還牛項目列入市級層面“十大百萬扶貧產業”予以扶持。都安計劃到2019年底養牛達到20萬頭,養羊達到100萬只,實現“縣有基地、鄉有牛場、村有牛社、戶有牛羊(戶均1頭牛或10只羊以上)”的目標,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從而實現脫貧摘帽。

  合力扶持把貧困戶風險

  降到最低

  貸牛來養,萬一牛意外死亡怎么辦?

  “政府給貧困戶每頭牛投保400元,如果牛犢出現病死等意外,保險理賠完畢后貧困戶可補領養1頭牛犢。”保安鄉貧困戶周生峰說,如果沒有保險兜底,1頭牛犢五六千元,萬一死了,大多數貧困戶都負擔不起。養殖與風險相伴。如果考慮不周、措施不當,貧困戶不僅不能增收,還可能背負債務。

  為降低養殖戶的風險,都安建立了“政府、企業、保險、幫扶干部、農戶”五位一體協同推進的幫扶機制。政府搭建平臺,專門成立牛羊產業服務中心,跟蹤服務;引進企業建設種牛繁育養殖基地,保價回購;引入保險企業為牛犢上保,共擔風險;幫扶干部當好聯絡員,穿針引線;農戶科學養殖,實現增收。以此形成協作幫扶長效機制,讓養殖戶在養殖全過程中有保障。

  為補齊養殖技術短板,該縣聘請廣西大學和廣西農科院的專家作為養殖基地的長期技術指導員,引進“微生物+”等先進技術、理念和管理方法,搞生態養殖繁育。在牛犢身上植入可追溯芯片。在養殖過程中,企業協助畜牧部門為養殖戶隨時提供日常技術指導及防病治病服務。

  “技術開發和引進,‘單打獨斗’的養殖戶做不了,需要政府協調推進、企業參與。”都安縣縣委書記陳繼勇說,引進、推廣技術主要圍繞三個目的:一是防病治病,二是實現生態養殖,三是提高養殖效益。

  走進圈養著數千頭牛的地蘇鎮大都華牛生態養殖基地,絲毫沒有聞到臭味。“我們采用微生物先進技術處理,基本消除了臭味。”基地負責人說。

  “技術運用得好,牛平均每天可長4斤,不懂技術平均每天長2.5斤就了不起了。”該鎮拉棠村養殖大戶韋克對此深有體會。他存欄的18頭牛個個毛光體肥。

  產銷對接實現項目惠農最大化

  農產品賣得出去,農民才能“變現”增收。

  當牛羊扶貧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肉牛肉羊供應量必然超出本地市場需求,屆時銷路將是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卡口,如何拿出“管用措施”?都安未雨綢繆,引導龍頭企業投資3億元建設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中心、牛羊屠宰加工廠和電商銷售中心等,推動牛羊扶貧產業產銷暢通、無縫對接。

  “對口幫扶河池的深圳市牛肉羊肉消費量大。屠宰加工和倉儲物流一體化能保證頭天晚上牛羊在都安進屠宰廠,第二天早上生態牛羊肉出現在深圳市民的餐桌上。”陳繼勇說,“更重要的是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一頭牛創造出兩頭牛以上的價值,還可增加貧困人口就業,使項目惠農最大化。”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都安一頭牛拉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繁育、養殖、屠宰、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每個環節都有企業在做或牽頭做,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

  牛羊需要青飼料,都安順勢“以獎代補”實施“糧改飼”工程,動員群眾將原先種玉米的旱地改種牧草,以種定養、以養促種、草畜配套、循環發展。“原來種玉米每畝地每年收入約300元。”韋克算了一筆賬,“現在改種牧草,一年可收三季,比種玉米多收2500元左右。”目前全縣“糧改飼”種植面積已達5.1萬畝,產值超億元。“糧改飼”既綠化了旱地荒坡、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農民增收。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