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開始,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目前,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已經命名。第二批創建工作正在全國穩步推進。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第二批創建過程中,將農產品追溯與安全縣創建結合,作為新命名安全縣的條件,即縣域內80%以上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納入國家追溯平臺管理,將作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考核辦法》修訂的重點內容之一。作為首都重要的農副食品生產供應基地,北京市大興區,2014年開始實施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項目。經過近五年的發展,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情況如何?
近年來,北京市大興區追溯體系建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據大興區農委相關人員介紹,目前,大興區追溯平臺已完成基礎信息管理模塊、官網平臺模塊、服務管理平臺模塊、移動客戶端、防偽追溯模塊、農資模塊的開發運用,并在全區36家合作社、農業企業建立了嚴謹完善的追溯體系,實現了農產品全過程跟蹤與溯源。截至2018年7月,企業申請追溯碼13845151個,賦碼激活產品數量達到6615932個。可以說,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理念深入人心,并與農產品品牌建設深度融合,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提升 “大興農品”品牌價值
讓消費者參與建設
追溯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制度、標準、技術、政府監管、企業參與、消費者信任等諸多因素,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積累的過程。
大興區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在追溯體系建設的第二年,就意識到要把握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與發展的客觀規律,組織業內專家和學者對大興區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實際進行梳理和提煉,從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通盤考慮,制定了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設計的全盤規劃,明確了2016年建平臺、2017年抓實施、2018年抓數據、2019年抓對接、2020年全貫通的戰略規劃。從制度建設、標準體系建設、技術體系建設與完善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劃,為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提供了綱領和指導。
如上所述,大興區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開展頂層設計,統籌全區資源,有計劃地逐步完善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同時,大興區推進標準化生產和嚴格的“區域品牌準入制度”,大力進行區域品牌的推廣宣傳,針對同品類的產品堅持同品、同標、同質、優價,通過市場機制和有效監管實現了可追溯“大興農品”公共區域品牌的價值增長,調動了農業企業、合作社使用追溯系統的積極性。目前在北京市各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中型超市中都能夠看到帶有“大興農品”追溯標簽的大型農產品。
北京老宋瓜果專業合作社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使用了可追溯二維碼之后,合作社的產品銷售量,尤其是電商平臺的銷量大幅度提高。據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雖然對農業企業、合作社在數據采集、標簽印刷、賦碼等環節增加了一些成本,但在使用了“大興農品”可追溯標識后,一是增強了生產者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貼有追溯標簽的產品都有詳細的生產記錄、批次信息,使企業內部生產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更加健全和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了堅實的保證。二是增強了產業鏈延伸,企業、合作社的電商線上銷售地址可以作為產品信息源的一部分,消費者在查詢產品信息的同時,可以直接在企業追溯標簽里的網店鏈接進行購買,實現了精準的線下引流,進而提高了企業產品的優質優價和品牌效應,產品銷量也明顯增加。
讓參與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為消除追溯體系推廣實施的障礙,大興區根據農產品產銷實際情況,聘請農產品生產、追溯領域專家,面向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農業生產者、農業經營管理人員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追溯公共服務平臺操作、農產品追溯過程實施等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培訓,目前已培訓近400人次,為大興區農產品追溯觀念的建立與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順利開展與推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為追溯體系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條件。
可追溯需要消費者的廣泛參與,為鼓勵消費者參與追溯體系建設,進一步打造優質優價的農產品市場氛圍,大興區農委投入資金開展“掃碼有禮”活動,通過讓利消費者,讓消費者主動參與追溯體系建設,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知識,并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實施過程中受益。2018年,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新開發了“掃碼有禮”中間件程序,將追溯平臺與營銷平臺對接,實現了兩個平臺的信息共享和互通。
一物一碼
農產品有了唯一的身份證
可追溯是一種責任,是對消費者的一種保障。如果您在超市看到標有“大興農品”標識的農產品,便可直接通過手機等各種終端掃碼查詢該農產品信息,包括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息、生產過程信息、種子來源信息、質量檢驗報告等。
據了解,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采用農業農村部統一標識體系,實現一物一碼,給每個使用“大興農品”標識的農產品一個唯一的“身份證”,同時還實現了品牌農產品防偽。通過統一編碼標識解決了業務系統和追溯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
在我國,可追溯已不是一個新做法,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爭相發展可追溯體系建設。但大興區的建設,卻顯示出其特性。2017年7月28日,前去大興調研的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劉桂才表示,“大興區在農產品追溯業務流程的規范化、用戶易操作性、追溯數據錄入的便捷性、用戶操作習慣及使用體驗的貼合性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斷完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將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核心特點歸納為:追溯標簽統一印刷、分段發放、用時激活、實時查詢,有效地支撐了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應用。
在實際生產中,大興區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體系,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延伸到農業生產基地。
大興區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農產品質量監管與服務水平,實現覆蓋全區縣農產品質量管理“過程可記錄、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的目標,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實現了“大興農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分析追溯數據
提高決策效率
可追溯建設基于大量的單一數據,對于大興區而言,這些數據不僅服務消費者,對于政府決策也有重要意義。將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成為大興區日常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一個重要參考。
據了解,在“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中,大興區農委建立了生產標準化制度、區域品牌準入制度、產地產品準出制度、產品質量追溯流程制度、監管決策數字化制度,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主體備案系統。
大興區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設計開發了大興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可視化決策系統,與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服務平臺集成,為各級監管部門提供便利的監管統計分析數據,實現了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的可視化智能決策。
據相關人員介紹,通過實時更新的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術,實現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追溯大數據分析。宏觀層面,通過企業參與數量、追溯碼申請量與激活量,了解大興區追溯體系建設整體情況;微觀層面,通過不同企業、合作社在不同時間點的追溯碼申請量與激活量,了解各企業追溯體系建設與平臺使用情況。可以說,這些數據為大興區追溯體系建設的宏觀和微觀決策提供了第一手數據和分析結果。
在具體實踐中,大興區農委能夠通過大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及時看到不同時段、不同鄉鎮平臺內農企的農產品生產數量、賦碼數量、消費者掃碼記錄、投訴記錄等信息,還能夠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數據進行分析。
除此之外,北京市大興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中,非常重視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采用“聯合會(聯合社)+企業(合作社)+營銷中心”的管理服務模式,建設了追溯管理流程,包括追溯信息元管理、企業生產標準化服務、追溯系統應用培訓、追溯碼申請和分配使用等功能,都由聯合會統一對企業進行組織和管理,促進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節約成本,達到靈活、高效使用標簽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通過農產品生產流通責任主體唯一標識,有效支撐問題產品責任主體快速追查,由此倒逼農產品生產者處于自身利益自發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以保護自己,解決了農產品全過程追溯的難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