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同黃花故事多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黃子洋 字號:【

  產業振興之花

  在“大同好糧·京東云州首屆農民豐收節”期間,“京東云”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同黃花的產量、質量非常令人驚喜,也是京東商城未來要重點做大做強的合作項目。這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好奇:云州區如何在幾年之內把一株黃花菜迅速做大為全國知名的產業。

  云州區(原大同縣)是我國黃花重要主產地,有600年的黃花種植史。由于火山噴發后形成的富硒土壤條件,當地所產黃花角大肉厚,品質獨特。

  雖然大同縣的黃花品質優良、歷史悠久,但過去都是小農生意,人種天收,不成氣候。想發展成產業的討論不是沒有,但面臨兩個巨大的困難:一個是勞動力問題,一個是場地問題。2011年,在全縣大力發展黃花產業這一政策定下來后,懷疑的不少、質疑的也很多,但縣委書記王鳳瑞頂住了壓力。

  王鳳瑞2011年5月至2018年6月任大同縣委書記,他組織了一個全縣干部的黃花“大合唱”:縣里從一開始就成立了由書記、縣長掛帥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農業、財政、水利、土地、扶貧、開發、招商等近20個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大同縣黃花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并把黃花產業發展目標任務納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各鄉鎮年度重要考核目標,各鄉鎮也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負責本鄉鎮黃花發展工作。

  經過深入調研,王鳳瑞認為,大同縣黃花產業始終沒有大的發展,是因為農民有“兩怕一難”:怕市場波動,怕旱災絕收,難在沒錢擴大種植面積。一切圍繞黃花產業發展,一切服務于黃花產業發展,縣委、縣政府邀請并組織國家和省市專家,召集市縣鄉干部、黃花加工企業負責人、黃花種植戶代表等,召開黃花產業發展研討會,面對面、心貼心地探討黃花種植、加工、銷售等問題,解開了種植戶心里的疙瘩。隨后,政府相繼出臺了扶持政策:

  一是“減負擔”,政府“兜底”,給予農民以種植補貼。對新栽黃花給予每畝500元的補助,集中連片200畝以上的配套水電路。2017年,又對全縣的貧困戶新栽黃花每人補貼1000元,并推廣套種、間種模式,緩解了種植初期效益不明顯的問題。

  二是“當保姆”,幫助聯系雇工。黃花采摘勞動強度高、費時費力,政府部門認真分析本地和周邊用工行情,通過網絡、微信、上門招工等形式,幫助種植戶聯系周邊及各地的采摘工。

  三是“抓小事”,解決晾曬場所不足的問題。近年來,縣里先后為中高莊、唐家堡、徐家堡、上榆澗、賀店5個村硬化場地3萬多平方米。各中小學校的操場、道路、空閑場所,也積極為農戶、加工收購企業晾曬提供方便。引進專業化公司運作,目前,三利農產品公司已經裝配四連體和十連體烘干設備,日均加工鮮菜5萬公斤,興農黃花科技公司日加工鮮菜4萬公斤,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的晾曬難問題。

  四是“解憂愁”,引導種植戶入黃花種植保險和價格保險。人保財險大同縣支公司新開設了黃花種植支農惠農保險業務,政府每畝補貼100元,種植戶每畝出資200元,投保后,農民種植黃花如遇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將確保每畝收入在5000元以上。

  全縣各有關部門各自發揮工作職能,爭取項目、吸引資金、引進技術投入黃花產業的發展,各部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水務局、綜合開發辦優化路、水、電、氣等配套設施,氣象局發布天氣專項預報,農機局引進研制新型機械,金融部門為黃花種植提供資金支持開通綠色通道……

  在各部門齊心協力合作之下,通過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公司化運作、品牌推廣等手段,云州區黃花產業向規?;?、集約化、品牌化方向不斷發展,黃花種植面積每年以超萬畝的速度快速推進。目前,云州區黃花總面積達到15萬畝。其中,盛產期的黃花5萬畝,總產值達3.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扶貧致富之花

  大同縣是一個典型的近郊縣農業縣,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縣,全縣共有貧困人口4.28萬。2011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把做大做強黃花產業確立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配套出臺了扶持黃花產業發展的土地流轉、資金扶持、技術服務、招商引資等一系列產業配套措施,鄉、村兩級也紛紛籌措資金,對種植農戶進行幫扶。

  大同縣西坪鎮唐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張順寶是村里的首富,不過這個“首富”來得很曲折。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張順寶,相信縣政府的判斷和決心,作為一個黨員,他更要帶頭發展黃花種植。第一年,他為了完成全村的種植任務種了300畝黃花,土地流轉費加上種黃花的人工費,他東拼西湊投進去20多萬元。而黃花的收益期是3年,第一年基本不掙錢,第二年稍微賺一點,第三年才是收獲期,所以需要一定的耐心,但種植量大了之后,頭兩年的等待期成本很高,張順寶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張順寶咬咬牙堅持了下來,他就一個念頭:作為領頭人都富不了,怎么帶領群眾去致富?把路蹚出來了,后面就容易了。經過反復地研究技術,了解銷售渠道,了解黃花菜加工的程序,張順寶摸清了黃花菜產業的規律。第三年也就是2015年,張順寶賣了兩萬多斤干菜,收入60萬元,債務全部還清;到了2016年,張順寶的黃花進入盛產期,收獲6萬多斤干菜,賣了150多萬元。

  金針變真金,種黃花讓張順寶從“首負”變成了“首富”。在他的帶動下,現在全村的黃花達到3000畝,其中10畝以上的大戶有55戶,常住人口達到人均4畝以上,全村僅黃花一項每年增收1500多萬元。張順寶說,好政策+好干勁=好日子,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汗水要先摔成八瓣,才能跳到口袋里變成叮當作響的金幣。

  大同黃花產業的發展,既需要張順寶這樣的首富,也需要各路英才大展宏圖。大同縣峰峪鄉徐家堡村黨支部書記白繼躍非常清楚地記得,發展黃花產業之前的徐家堡村,窮得叮當響,村里只有60頭毛驢耕地。

  徐家堡村地處偏僻山區,全村165戶,355口人,耕地740畝??h里為他們脫貧選定了黃花產業,不僅給他們資金扶持,還扶持他們給種植的黃花入保險。白繼躍首先帶頭,并要求村干部每人必須種20畝黃花,為村民作表率。2014年黃花進入盛產期,趕上好價格,徐家堡村種黃花的農民豐產又豐收。這幾年,村子里的黃花產業鏈初步形成,產業越做越大,其收益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65%以上,徐家堡村被列入全省“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

  據了解,為了強化黃花產業同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利益聯結、有效帶動貧困人口脫貧,通過縣委、縣政府引導,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全縣1.2萬余貧困戶3.3萬人種植黃花4.3萬畝,實現政策兜底外的貧困戶至少人人種植一畝黃花的目標。據近3年測算,進入盛產期的黃花,畝均收入達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在6500元以上,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服務人民之花”

  當黃花肩負起產業升級、脫貧攻堅的重任之時,就意味著云州區的基層黨組織們要挺起肩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產業轉型中帶領人民、服務人民,要做“服務之花”。筆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云州區黃花辦就是這些服務之花中最具代表性、開得最鮮艷的之一。而擔任辦公室主任的安一平則見證了這朵服務之花的成長。

  很多人說,安一平就是“護花使者”,他確實算是目前最懂黃花產業的人。在“大同好糧·京東云州首屆農民豐收節”的媒體溝通會上,面對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幾十家媒體記者的“圍攻”提問,安一平侃侃而談,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從技術到產業、從政策到落地、從合作社到企業、從加工到品牌,沒有答不出的問題,沒有解不開的疑惑。

  安一平說,剛開始成立黃花辦的時候,縣政府花大力氣,請了很多農科院、農業大學的教授來講課。但是沒講多久,農民就散了一半,為啥?聽不懂。安一平一看,這樣不行啊,專家講的都是真金白銀,對縣里的黃花產業發展非常重要,沒辦法,他自告奮勇當起了翻譯,用老百姓能懂的語言,給老百姓講故事。這么一試,效果不錯,漸漸地,有什么技術問題老百姓都開始找他了,再往后,老百姓所有的黃花問題,都知道去找黃花辦安主任。

  有記者提問安一平,有什么訣竅迅速成為行家里手?他說,啥訣竅也沒有,就是深入基層,老百姓遇到的每個問題,你都用心去解決,很快就能成為專家的專家。安一平說:“每年到了采黃花的季節,我的手機需要拿兩個充電寶,為啥?因為幾乎每個農民都有我的手機號,農忙時候事情多、問題多,有些小問題、小矛盾,還真得政府出面解決。”

  黃花辦也組織人員去全國各地考察,學習其他產業的優秀經驗。“我們發現,黃花辦這個機構對發展黃花產業太重要了。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服務機構,在農民和企業之間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作用。政府的價值不僅是制定政策、引進資源,更重要的是做好服務。根據我的經驗,政府組織種地,不如農民和企業有效率,讓企業和農民做公共服務的事,也不大合適,一方面是他們沒這個能力,另一方面他們都有自己的壓力和利益,很容易產生沖突,這時候黃花辦作為政府的協調機構,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安一平說。

  黃花辦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哪些方面?安一平告訴筆者:“對內是協調生產、加工、銷售,把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理順了;對外是把整個黃花產業做成拳頭,統一質量和價格,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并且適當扶持一些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推動龍頭企業成為精準扶貧的中堅力量。”據了解,云州區的精準扶貧政策經過深入研討,將“人均一畝黃花”調整為“人頭一畝黃花”,這就保證了扶貧的效果,很多老弱病殘貧困戶,在當地黨組織和合作社的幫助下,一畝黃花的年收入基本能保證穩定脫貧。黃花辦配合政府相關機構如農委、扶貧辦、鄉鎮等,做好貧困戶的說服工作、合作社的協調工作,一起幫助貧困戶脫貧。

  “創業創新之花”

  在“大同好糧·京東云州首屆農民豐收節”上,云州區政府和京東集團專門設置了“敬農禮賢”環節,5位駐村“第一書記”代表為5位杰出農民代表穿上羊皮襖、扎上紅腰帶,為農民點贊,向他們傳承的“三農”精神致敬。

  吉家莊村返鄉創業青年張圣偉是5位農民代表之一。大學畢業后,張圣偉一直在太原打工,小日子原本也過得津津有味。2016年初,大同縣委、縣政府倡導全縣農民大面積種植黃花菜,張圣偉的好友、吉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劉猛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便找上了他,計劃合作發展黃花種植。

  當劉猛找上門時,張圣偉利用在外面幾年學的知識和經驗,詳細地考慮了黃花產業發展的可行性。他對全國各地的黃花產業做了詳細了解,大同黃花的質量、銷路以及在現代社會中新開發的很多功用給了他很大的信心;通過劉猛,張圣偉了解到縣委乃至市委把黃花產業做大做強的決心,這更讓他吃下了“定心丸”??尚行钥疾焱辏瑥埵チ⒖剔o職,從太原回到老家,決心干出一番事業,也為鄉親們作點貢獻。

  回到吉家莊,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種地是個重投資產業,土地流轉、人力成本等都不能不考慮在內。那段時間最火的眾籌模式給了他啟發,和劉猛溝通后,他們通過互聯網創業的方式,通過個人關系找到12個合作伙伴發展為股東,12個人每人出資10萬—50萬元不等,點燃了創業創新的火把。他們利用籌集資金從鄉親們手里流轉土地,而且為了擴大效應,一開始的流轉金額是每畝800元,遠遠高于其他合作社的價格。然后利用示范效應,在全村內建立微信眾籌群,最后眾籌人數達到200人,發展種植黃花1500畝。勢頭起來后,他們次年又追加投資擴種1350畝,第三年進入盛產期,每畝年收入1萬元,終于使黃花成為村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不僅如此,其他的雜糧也和黃花交替種植,發展非???。

  產業初見雛形后,張圣偉他們創業創新小分隊著手打造品牌。大同黃花的歷史、產品質量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品牌基礎,于是他們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品牌建設工作。如何提煉大同的特色?經過和專家交流,他們發現大同的雜糧有個獨特優勢——國家和省相關部門檢測報告顯示,吉家莊一帶山地的土壤中硒含量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一倍之多,這讓他們備受鼓舞。他們主動參加市里的農展會、省里和國家的農博會,宣傳“吉家農莊富硒雜糧”品牌,精心加工打包,完成相關認證,使富硒小雜糧身價倍增。“以吉家農莊富硒小雜糧系列產品中的黑小米為例,過去每公斤售價3.6元,如今每公斤可賣出40多元的好價錢。”張圣偉說,由于打出品牌,銷路不愁,已經拉動全鄉富硒小雜糧系列產品的種植面積達5000畝,是兩年前的3倍多。

  創業之路一旦啟程就難以止步,現在張圣偉他們正聚集在他牽頭組建的合作社里,研究下一步特色農產品怎么發展。市委、縣委給予的支持,這次的豐收節上“京東云”、京東商城給予的一系列利好,都讓他們看到更廣闊的未來。“下一步,我們打算以黃花和雜糧產業為基礎,擴大規模,把大同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蘊融進去。我們相信,從旅游入手,加上大同的文化、大同的黃花和雜糧,我們一定能做出點不一樣的東西。”張圣偉的臉上有著滿滿的自信。

  企業孵化之花

  “大同好糧·京東云州首屆農民豐收節”,既是農民的節日,也是云州區黃花企業的節日。這些企業從小作坊起步,在政策的指引下艱苦奮斗,如今成為黃花產業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小小黃花不僅孵化了大企業,大企業也培育了更有競爭力的大同黃花。

  以前,大同縣的黃花加工粗放,深度開發不夠,附加值不高,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優勢。近年來,在基地化建設、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的基礎上,縣里全力扶持黃花加工龍頭企業,開發有較高品位的黃花系列食品,創立品牌,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黃花產業得到不斷發展壯大,讓農民賺上了放心錢。

  幾年來,縣里堅持與三利農產品公司、興農黃花科技公司等黃花龍頭加工企業合作,支持這些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全縣黃花產業向集約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目前,興農黃花科技公司可加工11種黃花食品,其中“火山土”黃花醬已上市,很受市場青睞。山西永翔食品公司的速凍保鮮黃花菜、天特鑫保健食品公司的黃花菜提取物等深加工提純項目,都大大提高了黃花的綜合效益??h黃花總公司和臺商合作研發出了黃花菜秋水仙堿、黃花茶、黃花飲料等藥用食用新產品,延伸了產業鏈條,提升了產品附加值。目前,全縣已有三利農副產品、晉能農業開發公司等8家龍頭企業,有力地帶動了全縣黃花產業健康發展。

  在“大同好糧·京東云州首屆農民豐收節”的媒體溝通會上,與會者了解到大同縣龍頭企業——三利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的實力,山西包括京津冀地區60%的雜糧流通,都是通過這家企業完成的。“什么是三利,我們雖然不是國際大企業,但是我們的理念很大、也很真實,就是利國、利民、利農。”三利公司董事長龐乃東的話擲地有聲。

  三利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位于大同縣西坪鎮寺兒上村,占地面積30畝,總資產6500萬元。公司以收購加工黃花菜、綠豆、小米、玉米以及其他雜糧為主,是集收購、銷售、加工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據龐乃東介紹,目前公司年銷售綠豆5000噸、黃花菜1000噸、小雜糧5000噸、玉米兩萬噸,公司現有小包裝加工、豆類加工、谷類加工和蔬菜干制品加工共4條流水線,設有辦公區、倉庫、晾曬臺等基礎設施1.1萬平方米,硬化場地1000平方米。

  據了解,三利公司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對合作農戶進行創業致富指導與扶持,與全縣10個鄉鎮的2.1萬戶農民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并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把黃花菜作為“一縣一業”的規劃,投資建設了黃花菜加工流水線項目,建成連體烤房,黃花保鮮恒溫庫、十連體黃花加工烤倉及配套設施。目前三利公司規模不斷壯大,產品銷售網絡遍布廣東、福建、河南、北京等19個省市,成為大同及周邊地區帶動廣大農民致富的中堅力量。龐乃東說:“以前做銷售,和各個經銷商打交道,現在京東來大同了,我感覺大同黃花和雜糧產業又迎來一個升級的關鍵時刻!”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