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是青春的底色!”這句話,在河南省駐馬店市國家級貧困縣平輿縣叫得格外響亮,其中,尤以因明末闖王時期大將李旗屯兵而得名的李屯鎮為甚。
該鎮80后小伙兒楊新芳,更是因為流轉土地3000多畝,年產值6000多萬元,帶動800多名農民就業(其中,貧困戶180多人),而成為當地青年創業、助力扶貧的榜樣。
決不輕易言敗
1984年,楊新芳出生在平輿縣李屯鎮林莊一戶再普通不過的農戶家。村莊落后,家境清貧,但村民淳樸、善良是他兒時最深刻的記憶。
當下,在林莊提及楊新芳,很多村民都蹺起大拇指,夸獎道:“這孩子,有思路、有魄力、有愛心、重鄉情!”而提及他的童年,很多老人會說,這孩子小時候就愛爭強好勝,倔得很!
初中畢業后,楊新芳實現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夢想——走進軍營,成了一名光榮的海軍戰士。作為在平原地區長大的孩子,第一次穿著軍裝遠眺波濤洶涌的大海,他便倔強地下定決心:決不能平平庸庸返家鄉!
在部隊期間,他刻苦訓練,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通過認真學習和磨練,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多次取得部隊的表彰。彼時是楊新芳上級領導的梁某平,多年后回憶起當年的情形時說:復原時,部隊真不想放他走。
回到地方,楊新芳并沒有徘徊和迷茫,在戰友們尚在享受回家團聚的喜悅時,他就背起了南下的行囊,只身一人來到福建,成為某一款剛上市飲料的區域推銷員。
舉目無親的陌生環境、費勁辨析的方言、巨大的飲食差異……尤其是,幾近為零的銷售技巧、銷售經驗,讓初來乍到的楊新芳吃盡了苦頭。
拿著地圖好不容易找到客戶所在地,不是吃閉門羹,就是被轟出門外;深夜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出租屋,吃碗泡面或啃幾口干饅頭充饑;幾經周轉,好不容易談成單生意,又突然被客戶毀約……這些困難和委屈,均未能擊垮楊新芳干出一番成績的信心和決心,因為他時刻告誡自己:一日為兵,終生烙印,輕易言敗就是給解放軍的軍徽抹黑。
天道酬勤,終有果。在楊新芳的鍥而不舍、不畏辛勞的努力下,他所推銷的新款飲料逐漸獲得了客戶的認可,市場占有量也逐年提高。復員不到兩年,年輕的銷售員楊新芳的業務提成加績效獎勵,就已經達到12萬元/年。
鄉土親情的眷戀
依靠自己的勤勉,二十三四歲的楊新芳就實現了很多同齡人夢寐的財務自由。雖然他在福建找到了人生的伴侶,但故土一望無垠的綠油油的麥田,卻常常躍入他的夢鄉。老家豐收時的麥香,仿佛總能跨山越河千里,飄到他的身旁。
“回家創業!”成為他彼時的新目標和難于勸改的夢想。在經過全方位的政策學習、市場研判后,2011年,楊新芳懷揣對現代農業的憧憬回到家鄉。他與幾個朋友一起注冊成立了河南省鑫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芳農業公司),并在緊鄰駐馬店市區的遂平縣石寨鋪鎮流轉了500畝土地,開始種植綠色蔬菜。那年他才26歲。
對于他的這次重大選擇,身邊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其父母反對聲最為強烈。“我們家世代為農,深知種田苦、累,還不掙錢,咱們好不容易地進了城,你咋又想著回農村扒土坷垃?”父親嗔怪道。
他央求道:“爸、媽,我還年輕,就讓我試一把吧?”
倔而不莽撞,有魄力還三思。蔬菜種植前期,楊新芳遍訪了北京郊區、鄭州周邊、山東壽光、江蘇等多個農業生產基地,摸市場、選品種、學技術、聊管理,并多次到河南省農業大學請教專家。
“讓鑫芳農業公司的綠色蔬菜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讓百姓吃上放心蔬菜!”這是楊新芳一踏上種植基地,便向員工反復強調的要求。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殘酷。由于種植經驗不足,對市場行情掌握不清,品種多而不專,以及投入成本過大,鑫芳農業公司在市場上銷售的蔬果,雖然質優,但因為價格不占優勢,企業難以產生利潤。為效仿大城市、發達地區采用的“基地+社區”經營模式,楊新芳曾在某大型社區門口嘗試開設蔬果直營店,意圖實現無中間環節的“直通車”零售模式。但此次的試水,又因為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問題,而再次失敗。
“難道我的創業方向選擇錯了?”遭遇身邊朋友當面或背后的奚落后,楊新芳不停地反思著過往。
方向沒有錯,汗水更沒少付出,但盲目地跟風,過度地追求品種的豐富性,而忽略了產品精專、品牌塑造的重要性,這是費錢勞神而沒有成功的根源,更是與現代農業的定位不符。
百折不撓,不輕易言敗!楊新芳在多人的質疑目光下,再次踏上通過做專做強現代農業,帶富一方鄉親的求索路。
寄托在綠藤上的夢想
考慮到家鄉缺乏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脫貧任務又很艱巨,2013年,楊新芳經過深思熟慮,把此次創業的現代化農業種植基地選定在老家平輿縣李屯鎮。他返鄉后先修通了道路,然后通過800?900元/畝進行土地流轉。
2015年10月,他洞察市場商機,通過苦口婆心地勸告、保底回收的承諾,以及公司先期投資的保障,好不容易聚集了當地少數農民試種650畝大蒜。
該村村干部聞小好至今還記得楊新芳挨家挨戶去做工作的樣兒。“我們村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在家的農戶以中老年為主,因為經驗主義、老思想作怪,他們根本聽不進去楊新芳講的規模化種植、現代農業布局,甚至有人私下冷嘲熱諷地議論:‘一個常年在外奔波,估計連鋤把子都忘了怎么握的年輕人,還想忽悠我們這些老把式陪他一起搞農業。’直到楊新芳拍著胸脯保證,并拿出一部分預付款,才有個別人愿意一試!”
初次嘗試種植大蒜,去除成本,農戶一畝地至少收益3000多元,是種糧食收入的三倍。這讓觀望的農民逐漸地愿意流轉土地、跟隨楊新芳搞種植。
西紅柿,學名叫番茄,它既是菜中佳味,又是果中美品,有多種功用,被稱為神奇的菜中之果,并且市場消費量大,有耐儲存、耐運輸的特點。
經過專家論證,市場調研,多方研判,楊新芳決定通過建設現代化大棚,選種優種西紅柿,再次啟航他的“促一方經濟、富萬千民眾,讓耕者有其利、食者有其益”的夢想。他的這個周密想法,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和鼎力支持。
吸取以往的經驗和教訓,鑫芳農業公司以種植西紅柿為主打,實行統一引種、統一技術、統一示范推廣、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該公司種植的西紅柿一問世就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遠銷深圳等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
待銷售渠道暢通后,楊新芳便把更多的目光放到帶動村民致富的道路上。在招人、雇工、流轉土地、分紅等常規的幫助農民增收的基礎上,楊新芳又探索激發當地農民尤其是貧困戶致富的內生動力上,他把設施完善(每座投資30多萬元、占地3畝多)的近百個大棚承租給貧困戶或者是農戶,種植戶無需先期投入,僅需要按公司規范,提供日常勞作,鑫芳農業公司提供保底價回購,災情補償,每個種植戶每月穩穩妥妥地可以拿到不低于3000元的收入。
如今,他的公司流轉土地近3000畝,與平輿縣李屯鎮1043戶貧困戶簽訂了脫貧合作協議,吸納860人就業,其中貧困戶180多人,實現企業發展和貧困戶脫貧雙贏目標。楊新芳計劃,公司力爭用三年時間,成為一二三產相互融合發展的新型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并流轉土地1萬畝,為附近留守人員和貧困戶提供20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
從不懈怠的幫扶情
如今,楊新芳當選了駐馬店市人大代表,獲得過全市五四青年獎章、平輿縣返鄉創業之星、平輿縣勞動模范等多個獎勵和榮譽稱號。
榮譽的取得,不僅僅是因為他經營企業的成功,也不僅僅局限于他打造了一個致富增收的扶貧產業,這里還較為系統地思量了楊新芳的正能量引領作用,多年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責任感。
無論是在渤海岸邊服兵役,還是在“八山一水一分田”閩地做推銷員,楊新芳都力所能及地幫扶身邊有困難的人,遇到國內出現的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時,他更會積極捐贈。
返鄉創業后,他更是踴躍參加當地的慈善公益活動。2016年10月17日,楊新芳舉行鑫芳農業產業扶貧簽約儀式,與238戶貧困戶現場簽約,其中65戶為貧困殘疾人家庭;2017年1月23日,在鑫芳農業公司舉行的精準扶貧捐贈分紅儀式上,楊新芳為4個村的238戶貧困戶分紅,并向60余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發放了豬肉、食用油、面粉等物品,向20戶貧困家庭學生每人資助現金1000元;2017年5月21日,楊新芳帶領公司黨支部專程來到部分合作社內的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走訪和慰問,給他們送去了節日的關懷和祝福,為他們送上現金以及米、面、油等物品……除此以外,楊新芳每年都會從公司經營收入中拿出300萬元資金設立“鑫芳農業扶貧助殘基金”,用于幫扶平輿縣的殘疾人。2017年楊新芳獲得駐馬店市全市“最美助殘人”的稱號。
除了積極幫扶殘疾人,楊新芳還特意在李屯鎮找了幾戶貧困戶作為其定點幫扶對象。普照寺村70多歲的貧困戶曾現理提起楊新芳,就贊譽有加。“新芳待我家不薄,隔三岔五地親自過來或委托人來問寒問暖,送油送面,冬天還送棉被棉衣。”曾現理說。
一個產業能帶富一部分人,一種精神也能感染一批人。楊新芳回到家鄉這片熟悉的土地,在當地政府和鄉親們的支持下,在產業扶貧上大有作為。楊新芳的返鄉創業成功,除了傳遞當地政府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強烈支持回家置業的氛圍和信號外,更彰顯了年輕人為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積極投入扶貧攻堅的擔當和責任。
在楊新芳的感召下,在北京打拼多年,擁有上百萬粉絲的80后何磊,帶著妻兒回到了李屯鎮魏樓村,建立了400多畝的生態養雞場,利用電商平臺將農產品遠銷到北京、天津等地;擁有國際馬術俱樂部的80后馬海瑞,也返回李屯鎮來投資了,由他牽頭成立的歸源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運行,土地集約化經營面積約2000畝;1985年出生的陳迎春在上海零食行業小有成績,他也踏上返鄉的旅途,投資一億多元正在興建農產品食品加工廠,現已帶領村民種植黏玉米、毛豆等數百畝……
如今,這些回鄉創業的年輕人,與楊新芳一同在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近4萬人的李屯鎮,形成了一番趕學比拼超的氛圍,戮力同心助推著當地產業扶貧大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