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著百姓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安全,從2014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組織開展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為推動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指導創建單位做好考核驗收準備,農業農村部于今年6月—8月組織開展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交叉互查。7月31日—8月1日,云南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負責同志帶隊檢查組,分別對北京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試點單位大興區、順義區進行交叉互查。記者跟隨檢查組一同走訪了北京市大興區和順義區,了解近年來北京市如何保障首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北京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起步較早,從1999年開始,先后實施了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工程、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和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經歷了轉型探索、全面啟動、深化推進三個階段。北京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陳連武表示,北京市以打造北京“安全農業”品牌為目標,堅持順向推動和逆向監管相結合為核心,逐步構建和完善了北京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檢測體系、認證與標準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應急保障體系等五大工作體系,保障了首都人民的舌尖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基層抓起。2014年,農業部印發《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方案》和《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考核辦法》的通知。2014年以來,北京市積極按照農業部部署要求,全面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形成了“全域推進、分段實施”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的創建工作思路,將創建工作分為跟進創建、總體創建、整體驗收三個階段。陳連武說,2017年之前為跟進創建階段,重點完成第一批、第二批的房山、平谷、大興、順義4個區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目前至2019年底為總體創建階段,2020年為整體驗收階段,完成全市整體創建任務。目前,房山、平谷區已獲得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命名授牌,大興區、順義區正在進行第二批創建工作。
實施標準化,使農產品按標生產
標準化生產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前提。而實現標準化的前提是有標可依。位于北京市大興區的北京立征春雨農業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蔬菜、瓜果的標準化種植,合作社建立健全了蔬菜質量安全的三大標準體系:工作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
以技術標準為例,其涵蓋了環境、土壤、投入品、水質等各方面的標準,確保蔬菜生產執行的相關標準均現行有效,使種植作業規范、好管。這些標準包括: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3095—2012、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1—2001、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無公害食品蔬菜行業標準NY5074—2005、農藥安全使用規范NY/T1276—2007、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NY/T496—2010、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等共7項。
為推進標準化發展,合作社成立 “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社長袁立征負總責、親自抓,將各項任務落實到合作社基地及每一個成員戶,責任到人,形成齊抓共管、真抓實干的工作局面。袁立征表示:“合作社的技術人員、生產人員、質檢人員、采購及銷售人員等分工明確,實行‘統一優質種苗供應、統一綠色防控、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水肥科學管理,統一分級凈菜上市、統一優質品牌創建、統一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的制度,加快了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蔬菜質量水平,確保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工作有章有序。”
與北京立征春雨農業專業合作社一樣,在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生產主體注重標準化建設。陳連武表示,近年來,北京市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實施基地“區級建設、備案管理、市級評定、優級獎勵”的動態管理方式,強化全程管控理念,開展全程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提升主體自控能力和標準化水平,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284項現行有效的農業地方標準,初步構建了具有本市特點的農業標準體系;全市有效備案農業標準化基地1556家,其中市級優級農業標準化基地585家,良好級467家,達標級基地326家,建設“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示范基地”22家。
建立植物診所,讓農民科學用藥
在北京興農鼎力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包裝車間,員工們正在對剛從基地采摘的各類蔬菜進行精挑細選,然后輕輕放在包裝盒里并在包裝外貼上有機認證標簽。
“這個也是做有機嗎?”云南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周開聯指著一筐豇豆(即俗稱的長豆角)問。
“是的。”合作社社長陳領答道。
“這個做有機非常難吶!因為它極易生蟲,就得打藥,但是每天都得采摘,所以安全間隔期沒辦法遵守。”周開聯感慨道。
陳領解釋,豇豆如果遇到高溫高濕天氣,病蟲害上來,很難保證產量,所以他們會選擇好種一點、好管理一點的蔬菜來做有機,如彩椒,但豇豆的有機種植,雖然難,公司也堅持做到了有機。他繼續說:“與露天種植不同,合作社在設施內種植有機蔬菜相對容易一些,病蟲害發生率比較小。在豇豆種植上,我們主要做好物理防控,將溫室門窗都包裹嚴實,并在設施大棚上蓋遮陽網,懸掛黃藍板進行物理殺蟲,將平時溫度控制好,基本上就不會有大的病蟲害。如果發生些許病蟲害,可以用一些有機食品標準上規定可以使用的植保藥品,如苦參堿、除蟲菊素等就可以防治。”
投入品管控一直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節點。據了解,近年來,北京市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體系,覆蓋率不斷提升。2016年北京市農田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5.84%,化學農藥使用量較2015年減少13.89噸,農藥利用率較2015年提高1.4%。
北京中德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市順義區唯一一家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店,公司旨在為農、林作物提供植保養護一體化解決方案,涉及新植物保護技術、農藥、肥料的研究推廣和農林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工程實施等服務模式。產品涵蓋天敵、理化誘控及農藥產品280余種,肥料30種,植保器械40種。
“我們進的每一批次農藥都要根據相關規定進行核實,每一個農戶過來買藥,我們都會記錄在冊,尤其是對高毒農藥更是嚴格管理。” 公司總經理李慶武表示。記者看到,公司的進貨臺賬上整整齊齊地寫著各種信息,包括農藥名稱、登記證號、生產企業、生產日期或批號、進貨單位、規格、單價、進貨數量和進貨時間。同時,農戶購買高毒農藥時要在登記表上實名登記清楚:購買日期、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以及農藥名稱和購買量。
除此之外,公司還承辦北京市植物診所建設項目,成為首家效力于全市植物診所系統的綜合性服務平臺,使精準施藥、科學施藥得到進一步保障。
就像人生病了,得去醫院找醫生、開處方。植物診所,顧名思義就是為植物看病的意思。李慶武告訴記者:“農民種地,如果植株生病了,只需要把病葉子拿過來,植物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為植物開處方,對癥下藥。在推薦藥物時,大夫會為農戶首推高效低毒低殘留治療方式,第一推薦天敵,第二推薦生物農藥,第三才會推薦少量的化學農藥。”
“農民是種地的,并不完全懂得病蟲害防治,我們植物診所有一批專業病蟲害防治專家可以幫助農民解決植物生病問題,這樣下來,老百姓只需管種地,不懂的就問專業人員,既解決了農戶的燃眉之急,又給農戶省了不少事!如果農民又要搞種植,又要當植保專家,確實忙不過來,所以公共植保太重要了!” 李慶武表示。
植物有了專門的醫生,農民再也不用擔心技術問題,但成本問題會不會成為農民的一項負擔呢?植物診所也幫助農戶解決了這一問題。原來,北京市對天敵、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限額補貼,補貼過程和金額核算都在北京市農藥減量使用管理系統中完成,做到公開透明。去年,北京市共補貼了30萬元。也就是說,農戶給植株看病時,只需手持看病卡,結賬出示刷卡,自動進入北京市農藥減量使用管理系統,大部分花費由政府統一補貼,農民只需花少量的錢。
據了解,北京市依托創新建立的北京市植物總醫院、區級二級植物醫院以及分布在各鄉鎮、專業合作社、綠控基地的植物診所的三級植物醫院體系中的83家植物診所,為生產者提供公益性病蟲害診斷、開處方和技術咨詢服務,通過這些措施,確確實實提高了精確診斷、對癥下藥、精準用藥的水平,降低農民農藥使用量,從源頭上有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強化基層監管,實現監管鏈條向村級延伸
趙軍是順義區北務鎮的一個普通農戶,這幾年他的大棚里種植的生菜長勢喜人,而這一情況卻離不開北務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所做的努力。今年1月2日,趙軍的生菜已種植一周有余。按照往常慣例,北務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來到趙軍的生菜大棚內,檢查了蔬菜的生長情況,工作人員給趙軍提了建議:“建議將棚內小膜掀起通風、換氣,這樣有利于秧苗的生長,而且不容易爛苗。”這個建議對于趙軍來說,就像“及時雨”,直接避免了生菜的產量損失。
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想管住源頭,基層監管站的作用,至關重要。據北務鎮副鎮長張楠介紹,普及科學種養知識和安全生產技術,只是北務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日常所有工作中的一項。北務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在全鎮15個村每村設1名兼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建成鎮有管理站、村有監管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網絡。除了普及科學種養知識和安全生產技術外,監管站的工作人員還定期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和誠信守法意識。承擔對種植、養殖過程的督導巡查工作,重點對農藥、獸藥、肥料、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嚴防禁用藥物和有毒有害物質流入生產環節,督促指導生產經營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生產經營檔案記錄。詳細制定突發農產品安全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對農產品安全事故的運行機制等。
據統計,像北務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這樣的監管站,北京有100多家,據統計,2012年末,北京全市13個涉農區178個涉農鄉鎮均建立了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
大興區榆垡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也承接同樣的工作任務。安全站根據鎮域內生產特點,按照生產季節制定全年檢測任務,今年區級下達檢測任務5000個,站內檢測任務2000個,共計7000個,目前已完成2000余個。
目前,北京市的“市—區—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建立,并對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實施等級評定,對評定結果實施動態管理,有效提升基層監管體系能力和水平。此外,北京市積極探索監管鏈條延伸,在原有的“市—區—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礎上,依托全市2481名村級農技員和3413名村級動物防疫員,實現了監管鏈條向村級延伸。
除了傳統監管方式外,北京市還善于運用信息化智慧手段開展監管。大興區追溯平臺已完成基礎信息管理模塊、官網平臺模塊、服務管理平臺模塊、移動客戶端、防偽追溯模塊、農資模塊的開發運用,并在全區36家合作社、農業企業建立了嚴謹完善的追溯體系,實現了農產品全過程跟蹤與溯源。
北京市,作為全國的首都,從生產和監管兩方面發力,保障了首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在未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道路上,北京將繼續肩負一份責任,踏實前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