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和田地區行署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主辦的2018年南疆深度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成功舉辦。來自北京、河南、山東等10個省市的58名批發市場經銷商、電商及經營企業代表與南疆四地州的63家農業企業、合作社進行了洽談對接。全國各地的大型采購商跨過市場中間流通環節與新疆農業生產者精準對接,有效拓寬了新疆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記者在活動現場專訪了河南商丘農產品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代表,探尋產銷對接活動背后的故事。
記者:我們知道商丘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中原地區有很強的影響力,交易量在全國名列前茅,請問您此行帶了幾位經銷商?重點采購哪些新疆特色農產品?
喬彬:這次來參加活動,我們總共帶了7位采購商,主要采購和田御棗、哈密瓜、葡萄、核桃、冬棗、西瓜、蟠桃等新疆特色農產品,總共6萬噸。從這里采購的農產品不僅商丘消費者可以消費的到,還會經物流公司運往東北等很多個市場,全國很多消費者都可以購買到新疆優質農產品。
此次帶來的經銷商是常年做新疆農產品的,他們很有經驗,其中一些經銷商很早就與新疆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簽訂了訂單,鎖定了貨源。這里的農產品經營很多是訂單農業,產品品質很好,如庫爾勒香梨、新疆哈密瓜等,其他地方的都趕不上這里的品質。比如,我手里的這個鮮食大棗,我們叫“狗頭棗”,像雞蛋一樣大,這個品種只有和田有,其他地方都沒有,即便有這類棗,品質也不如這里的脆甜。
記者:我知道您每年會參加很多場這種類似的產銷對接活動,請問這種形式的活動對解決買難、賣難問題有什么幫助?
喬彬:農業農村部連續多年在新疆開展了很多場新疆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我們的經銷商參加了其中多場對接活動,這個對接活動是很好的。因為這個活動既解決了我們采購商到處亂跑找貨源的難題,也拓寬當地農產品的銷路。比如說,采購商到新疆買薄皮核桃,他們直接就到和田縣買,每次來就直奔目的地。以前是來了后到這看、到那找,費事費力,往往是下了火車坐汽車,下了汽車坐農用車,在村子里到處亂串亂跑。通過農業農村部舉辦這樣的活動,經銷商都有了固定的商戶、固定的產品,每年到一定的時間就過來采購。比如說這個棗,棗樹開花時就來把合同簽了,錢都已經提前預付了。所以像這樣的活動搞得越多越好,這對解決賣難賣賤、采購商采購難都很有幫助,解決了雙方的問題。
記者:農產品賣出好價錢是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您作為采購方能不能為我們大家提點建議,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產品出疆、助力扶貧?
喬彬:這里產品的品質和質量都沒問題。但關鍵是要進行規模化生產。如果規模可以上去,就能吸引更多大客商過來。大的客商過來本想拉三車貨,但如果規模小,客商有時候一車貨也拉不滿,這就影響農戶的收入。
標準化生產也很重要。如果標準定了,就能統一包裝,一等品是一等品的包裝,二等品是二等品的包裝,等外品是等外品的包裝。要做到標準不同,品質不同,包裝不同,價格不同。新疆農產品不混裝就能賣到好價錢。如果混裝,上面是好的,下面是次的,上面是大的,下面是小的,那么不光農戶的產品不好賣,采購商采購回去后也面臨賣不上價錢的問題。目前新疆農產品分級包裝做得不夠,主要是因為如果農戶按照標準把產品分揀一次,就要耗費人工,增加損耗,還要修建基礎設施。
此外,還要加大宣傳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消費者都知道這里的優質農產品。
記者:南疆距離烏魯木齊等消費城市遠,到內地市場更有很長的運距,會影響這里的農產品銷售嗎?
喬彬:從流通的角度看,影響不大。因為貨車到了新疆都不會放空車回去,都要想辦法拉上一車農產品,這樣不用交過橋過路費,放空車回去就要交過橋過路費。再有,現在物流便捷了,新疆距河南3000多公里,路上只需要三天時間,頭一天裝車,第三天就到市場了,新鮮度不受影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