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舌尖上”的消費要求也越來越高,粗糧從過去的“便宜貨”成了餐桌上的“座上賓”。在不是雜糧主產地的安徽省,卻有一家農業龍頭企業擎起了粗糧行業的大旗,它就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的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
十八年如一日,燕之坊專注品質品牌建設,在全國25個省市打造優質原料基地,建立了生產全程可追溯體系,創新工藝研制出300多個品項產品,帶動近30萬戶農戶,年銷售收入近13億元。循著豐收的味道,筆者走近燕之坊,試圖尋找它的成功“密碼”。
原料可追溯向源頭要質量
在合肥、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大超市,都能看到名為“燕之坊粗糧世界”和“燕之坊禪食”的聯營專柜。統一的柜臺形象、統一的服務理念、統一的產品包裝,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1年5月,燕之坊破土而出,到今年,它已經走過了十八年的奮斗征程。燕之坊獨創的“基地農戶+公司品牌+賣場”全產業鏈商業模式,與國內外大型知名零售企業如沃爾瑪、大潤發、樂購等賣場合作,設立了2000多家燕之坊粗糧農產品專柜,成了營養膳食健康專家、粗糧行業領軍企業。
“食品行業,產品的安全和質量是生命線,我們從源頭上就把好了這一關。”燕之坊生產總監祁斌說。
在燕之坊展示大廳內,一張特殊的“版圖”顯示,燕之坊分別在安徽、山東、黑龍江、內蒙古、新疆、云南等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建立了優質原料供給基地。在每個基地,燕之坊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和推薦農民種植優良品種,采取與廣大農戶、種植專業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長期合作合同的方式,帶動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增收致富。據統計,企業在全國建立了原料基地面積約50萬畝,近30萬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充分發揮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領跑作用。
品質不僅來源于產地,更根植于精細的管理。“現在看到的是黑龍江林甸基地大豆的生長過程。”在展示大廳,工作人員向筆者展示了燕之坊的農產品可追溯系統。該系統伴隨著優質原料基地一起建立起來,在可追溯體系平臺上,點擊任意基地任意原料,就能看到該農作物的實時生長過程,以及氣候、水分、土壤等相關數據。農技人員遠程登錄系統,可以通過對現場情況和實時數據的判斷,加強對種植過程的技術指導和安全監控,幫助簽約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
“不光是種植環節,農產品采收、倉儲、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消費者都可以通過可追溯平臺查詢詳細信息。”祁斌介紹,燕之坊的主營產品,都可以實現數據記錄,“溯源”為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監管加上了一道“保險”。
東北的大豆、新疆的紅棗、甘肅的百合……優質的粗糧原料從全國各地向燕之坊奔涌而來,源頭把關,實現了公司與農戶的共贏。如今,燕之坊已經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榮獲中國馳名商標,自2011年連續5年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評為“中國雜糧加工企業10強”。
高標準加工打造金字招牌
“公司生產的食品,能放心地帶回家給家人吃。”這是燕之坊員工都知道的生產“金標準”。
從原料來廠檢驗,到入庫、生產、包裝,再到流向市場,燕之坊農產品的加工,有著嚴格的標準。“每種產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產標準,燕之坊有幾百種產品,那么也就有數百種生產標準。”祁斌說。
在生產一線,筆者看到了高標準生產過程。小麥、糙米、紅豆等禪食原料進廠后,等待它們的是理化檢驗和感官檢驗等嚴格的“體檢”,只有含水量、雜質率、熱損傷粒等數據在指標范圍內,且色澤、形態、氣味、滋味良好的產品才能通過這一關。隨后還有更為嚴格的抽檢,生產組長和現場品控要對檢驗結果簽字負責。檢驗合格的原料進入生產環節,包括清洗、浸泡、蒸煮、干燥、熟制、冷卻、混合或不混合、研磨、冷卻、包裝、檢驗入庫等工藝流程。
“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數據標準。”祁斌說。比如薏仁米的浸泡量要在800±20千克,浸泡時間10±2小時;綠豆干燥時進風速度要在110±10℃,鼓風機頻率17±2赫茲,物料鋪厚度2±1厘米;百合烘烤時厚度在1.5厘米,設定溫度75±5℃,設定時間8±1小時……放眼望去,生產車間內,微波機、清洗機、蒸煮機、干燥機、立式烤箱、滾筒烘炒機、流化床等設備熱鬧地運轉著,烹制出了谷物的至美醇香。
燕之坊對于質量的管控貫穿種植、生產、市場全程。加工過程中會重點檢驗微生物指標,合格的才能進入包裝環節,包裝結束,還會有一個最終的產品出廠檢驗,感官要求、水分、雜質、凈含量等都要符合標準才能準入市場。在此過程中,如果工人發現原料或耗材質量有異常情況,要立即停止生產使用,將不合格品作上標識并將質量異常信息上報生產主管或品管員,直至問題解決。流入市場后也并不意味到達了監管的終點,有問題的商品會被召回,對于客訴的小問題,燕之坊也積極收集反饋,并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
車間的衛生,是生產的重中之重。工人們每天都要經過幾道換裝和清潔工序后才能進入車間內,工作服也有專人每天收集、清洗、烘干、消毒。車間內定時殺菌消毒,操作臺、電子秤、設備內外、周轉筐、篩網等要干凈無殘留,生產區域內的門窗玻璃、地面、墻面、洗手池等也要保持干凈無異物。“去年6月,一個10萬級凈化車間投入使用,燕之坊的食品安全建設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祁斌介紹。
多年來,燕之坊人堅持企業生產的“金標準”,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等認證,通過了國家“AAA”標準化良好行為示范企業的認定,并主持和參與了5項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和16項地方標準的制定,用過硬的質量贏得了粗糧市場,贏得了百姓的口碑。
產學研一體讓粗糧更健康
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這是一個顛覆的時代。
燕之坊絕不僅是人們想象中簡單的粗糧加工企業。在圍繞新品種選育及栽培、農產品防蟲防霉儲藏、雜糧主食化加工、雜糧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以及雜糧方便食品和休閑食品的開發等方面,燕之坊每年都投入大量研發費用進行技術創新。
在燕之坊,有一扇神秘的門是外人不能輕易打開的。這扇門的背后便是燕之坊的“大腦”——產品研發中心。該中心與中國食品與發酵工業研究院、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安徽省標準化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食品研究院,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及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開發出系列的、適合現代人健康要求的、雜糧精深加工產品。
“公司現在主營兩塊,一是原生態粗雜糧及南北干貨等優質農產品,二是基于粗糧精深加工的現代健康食品。”祁斌介紹,在綠豆、蕎麥等初級粗糧產品上進行創新延伸,燕之坊成功開發出了五谷雜糧系列、粗糧營養粥系列、五谷禪食系列、固元膏系列等近300個品項產品,產品規模之龐大,在業界也非常亮眼。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燕之坊在保證了原有業態粗糧散稱聯營和禪食專柜蓬勃發展的基礎上,新業態粗糧養生坊、定量裝的發展勢頭也很迅猛。
近年來,燕之坊在產學研一體化上碩果累累,先后主持和參與了5項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和16項地方標準的制定,斬獲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等榮譽。截至2017年底,公司擁有國家授權專利424件,其中發明專利100件,實用新型專利129件。
“粗糧加工行業沒有完整的經驗可借鑒,要走出自己的路,只有不斷地創新,深挖加工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在市場發展中形成差異化競爭。”祁斌坦言。
信息化大潮滾滾而來的今天,燕之坊也精準抓住機遇,早早組建了電子商務部門,搭上了互聯網的發展快車道。近年來又在阿里巴巴B2B平臺、天貓商城旗艦店B2C平臺、京東商城等建立網上銷售平臺。內容電商、會員營銷的小荷也已露尖尖角。
創新的步伐從未止步,今年8月底,獨具特色的營養膳食實體店“谷屋”在合肥市加僑廣場隆重開業。經典南瓜小黃米粥、蟹黃包、陽春面、松子燒麥……干凈的就餐環境、豐富的健康膳食,“谷屋”一開業便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前來體驗。
從當年公司創始人楊燕騎著三輪車去收購粗糧,到如今成為粗糧行業的領軍企業,十八年間,燕之坊專注品質,用品牌和質量這兩把“金鑰匙”,打開了市場,將小雜糧加工成了大品牌。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